2020-09-29 , 1035 , 104 , 310
再后来,就是姚雪垠写的《李自成》,在社会上火了,因此有好多人,也开始写捻军的故事,都是农民起义,总有相似的可以歌颂的地方。
在这些书中,捻军被描述成一群仗剑走天涯的人,他们纵马而行,居无定所,劫富济贫,行侠仗义。
他们一个个义气深厚,看淡生死,总是一起大碗的喝酒,大块地吃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走到哪里,总能打动少女的芳心,所以总是恩恩怨怨,情意缠绵。
这种快意恩仇的生活,让十来岁的我,简直是向往之极,对捻军这个神秘的团体,更是憧憬和膜拜,梦想着有一天能穿越回去,和他们一样,像个侠客一样的生活。
但是,不论怎样美丽的肥皂泡,也总有一天,要么被人戳破,要么自己裂开。在我有机会读了很多清朝史料以后,我才知道,真相总是那么的残酷和丑陋,捻军只是一堆人渣而已。
直到今天,日本人在当年侵略战争中的暴行,一直是亚洲人民心头,难以挥去的一块阴影。所以中韩两国,对于日本人修改教科书的问题,极为敏感,就是为了防止他们掩盖南京大屠杀,推卸慰安妇问题,逃避战争责任。
但是,最邪恶的日本鬼子能做出的坏事,对捻军来说,也不过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捻军这个词,是在某一个特定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以前大家都管它们叫捻匪。
捻匪是一帮什么人呢?和太平天国不同,他们没有任何的政治主张,也不打算建立什么政权,是一群只管自己“爽”的人!至于别人爽不爽,或者明天还能不能继续“爽”,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
为了“爽”到极致,他们决定以别人的家为自己的家,把别人的钱当作自己的钱,把别人的老婆当做自己的老婆,所以他们只需要自己有一匹马,一把刀就可以了,其他什么都不需要,从此浪迹天涯,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
显而易见,好多人不愿意和他们一起过共产主义生活,没关系,如果你不愿意被共产,而且态度不好,他们会挖掉你一只眼,这叫做灭天灯,让你知道有眼要识泰山。
如果你把东西藏了起来,或者他们觉得你把东西藏了起来,就会把你绑起来用棍子打,打到你把所有的东西都交出来为止,这叫打闷棍。
晚上他们要睡觉前,就要让你媳妇脱光了在里面等着,不是一个人,而是十几个人去糟蹋,这叫暖被窝。
如果这个时候你东说西说,影响他们操作的话,他们就会拿把刀来,把你的气管割断,这叫抹脖子。
那么他们什么时候会走呢?一种是把你家的粮全都吃光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清军追上来了。
如果他们觉得你家粮食剩的还多,他们又拿不完,害怕被追上来的清军利用,那就放把火把你家烧了。
至于你媳妇,如果他们觉得还没有玩够,那就带着一起走了,如果要是觉得玩腻了,或者长得丑,也许会给你留下。
如果他们来的时候,你硬是把门锁着,不让他们进来,让他们敲的手痛,踹的脚痛,也许他们进来就直接把人杀个精光。
至于你是穷还是富,对他们来说无所谓,只要遇到你,那就要把你共产了,共产到什么程度,一切都是看他们的心情爽不爽,没有一个定数。
当年我上高中的时候,历史老师告诉我们,这支正义的队伍最后失败了,我抱着课本,曾经还惋惜不已,现在想来,就像吃进了一只苍蝇,恶心的浑身都起鸡皮疙瘩。
捻匪起源于皖北四省交界之处,由于天灾和战乱,一些当地人为了找到更好的生路,开始过上了打家劫舍的生活,但开始都是一小股一小股的,所以叫做捻子。
太平军北伐的时候,从这附近路过,摧毁了当地的政府组织,再也没有清军和他们作对了,所以当地人开始整村整村的集结起来,外出抢劫,他们发现这种生活方式,比自己种地爽得多。
有些人是偶尔出去抢一把,有些人则改行专职做了这个,为了方便这种生活,他们全部都是骑兵,虽然只装备了冷兵器,但是由于机动性极强,清军拿他们几乎没有办法。
他们很少进攻城市,主要在乡间掳掠,他们也从不建立根据地,走到哪儿算哪儿,哪个地方有钱收成好,他们就往哪去。
他们一旦遇到清军,只要不碍他们事,他们一般不主动进攻,如果遇到清军围剿,他们一般以跑为主,如果被逼急了或者很有把握的前提下,他们也会反咬一口。
但是,清军肯定是要追他们的,不然就没有天理了。所以这些人就发现,如果大家都是一小股一小股的混,很容易被抓住,不如合在一起,这样就不怕清军了,而且还可以攻打下些小的城市,那岂不是更“爽”?
于是这帮人就联合起来,从捻子变成为了捻匪,规模大的时候,曾经达到了十几万人。
这些人被清军剿的急的时候,也曾经投靠过太平天国,但是和太平天国磨合不到一块儿去,因为太平天国毕竟还是有政治理想的,做事还是有些起码的规矩的,而这帮人只是想让自己“爽”,做事是没有下限的。
所以对象没有搞成,双方和平的分手,捻匪又回到了北方,继续流窜作案,好几次,甚至都从离北京城不远的地方晃过,让清廷头痛不已。
不过由于有共同的敌人,因此双方也经常联手。
教主上次联系陈玉成的时候,扶王陈得才曾经邀约过捻军,共同进攻陕西,当时张宗禹正好被僧格林沁打得走投无路,所以跟着来转了一圈,感觉还不错。
但是张宗禹没有进入关中,只是在汉中晃了晃,后来由于太平军南下,再加上当时他的战斗力也不强,所以害怕自己势单力孤,一个人留下会吃亏,也跟着陈得才他们退出了陕西。
这次教主再派使者来邀请扶王陈得才入陕,意外遇见他和赖文光,于是顺水推舟,也给他灌了一大堆迷魂汤,把他说的心痒肺痒,迫不及待的想来看看,教主使者口中的花花世界。
但是赖文光却不想再去陕西,他对穆斯林全无好感,总觉得他们阴险狡猾,是一群坑货,害了陈玉成,毁了太平天国,所以内心对教主的使者非常警惕,自然和张宗禹话不投机。
而在太平军的帮助下,张宗禹现在的技战术水平提升极快,让他觉得自己的翅膀已经硬了,可以展翅翱翔了,所以在教主的使者串掇下,张宗禹坚持要去陕西,最后赖文光无奈,只有达成协议,大家兵分两路,让张宗禹单独率领五六万人入陕。
不过这样一来,一下子让新捻军的实力打了一个折扣,要知道,双方合起来,本来有将近十万骑兵,数万步兵的。
而淮军和湘军总数加起来还不到10万人,又分散在各处,而且以步兵为主,聚拢速度慢,所以他们每次单独遇到的敌人,最多也不会超过一万人。
而他们是以骑兵为主,可以快速的聚聚合合,因此遇到单独的湘军淮军部队,容易形成绝对的数量优势,在战术上碾压对手,但是这一分兵,让这种优势减弱很多。
---- ---- ---- ----
通过接受穆图善的招抚,教主的新教已经合法化了,而他本人也已经变成了清廷的四品官员,进入了体制内,按理说他现在应该很开心。
但是实际上,这个时候他一天到晚都忧心忡忡,在经济上,他面临崩溃。几十万陕西穆斯林的吃饭问题,现在变得越来越严重。前两年通过杀害汉人,劫掠他们的粮食。尚可以勉强熬得住,可是现在,甘肃境内已经几乎没有汉人可抢,而且由于战乱,也没有人去种庄稼。
现在,白彦虎,郝明堂等人跟他聊天的时候,让他感受到深深的压力,这些人开口闭口,就和他谈吃饭问题。
本来他们是可以去抢劫的,但是,现在教主不能让穆图善难堪,因为他刚刚当上了代理陕甘总督,所以,急需政绩,因此这些陕西穆斯林一时不能出去抢劫,就必须由他来供养。
杨岳斌为了供养几万人的军队,以全省之力,外加朝廷的支援,都没有搞定,而教主现在却要养几十万人,他又有什么高招呢?
他当然没有办法,谁让甘肃和宁夏那么穷呢。前几天(2020年),新闻联播上说,中央又再次强调,一定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指的就是甘肃和宁夏,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这么高,都依然没有彻底解决甘肃和宁夏的贫困问题,你可以想象,当时有多么的困难。
日期:2020-01-29 19:43:02
小时候学历史课,提到了关于农民起义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那就是“闯王来了不纳粮”,因为这句话,代表了所有的农民起义军,都是正义和进步的力量。
但是当时我就很奇怪,那闯王和他手下的人吃什么?
下课了,我忍不住去问老师,老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她马上就义正辞严的告诉我,起义军劫富济贫,他们把地主的粮仓打开,不仅仅够他们自己吃,而且还分发给贫苦的农民。
我一听,立刻恍然大悟,老师就是老师,果然非常的高明,而且细想一下,也该是如此,地主收了农民的好多租子,都是用粮食交的,自然他家粮食都应该堆积如山,所以肯定够农民起义军吃的,而且还可以发给普通的贫苦大众,所以农民起义军肯定是正义的,不用侵害普通的老百姓。
但是几十年以后,再来回想这件事,发现老师和我一样的幼稚,都被写教科书的人给骗了,地主家堆那么多的粮食干什么?他家里有多少人,能吃的完那么多的粮食?难道他留在家里养耗子?
UfqiLong
当然,今天我们都知道,地主会把粮食全都运到城里,要不就卖给城里的粮行,要不就直接卖给城里人,换成银钱,供他拿回来买田地,修房子,买奢侈品,过各种花天酒地的生活,这才是正常的经济规律。
而且我们还知道,在战乱时期,一个地方如果有余粮的话,一定会被迅速的运到那些缺粮的地方,换成金钱。
没有一个地主会傻到,本地的粮食已经多得卖不出去了,他还留在粮仓里捂蛆,不运到其他地方去赚高价。
而且我们还可以确定,这些甚至不用地主操这个心,自然会有很多粮贩子干这件事,这是最起码的经济规律。
因此,地主家的粮食,最多也就是他们自家的人吃不完,但肯定不会多到堆积成山,而且一个地区的粮食,最多也就是这个地区的人口够吃,不会剩余太多,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所以,回到第一个问题,闯王来了不纳粮,那闯王和他手下的几十万人到底吃什么呢?打土豪最多能打出一大堆银两,而且也不会太多,地主肯定会把大部分的闲钱都拿来购置田地和修建房屋了,而这些东西,都不能填饱肚子,那么他们究竟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呢?
即使我们以最善良之心,推测他们会用银钱向其他贫苦大众购买的话,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出,既然都是贫苦大众,家里哪里有那么多的粮食,来卖给突然而至的几十万大军?
所以,关于闯王来了不纳粮的问题,还有打土豪,分田地,能够不袭扰老百姓的说法,都是经不住推敲的,
凡是流寇,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根据地的,也没有进行合理合法纳税的,都只能通过抢劫老百姓,来满足军需的。
进一步的,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历史课本,对于那些没有建立根据地的农民起义军,是如何如何受到人民欢迎的描述,大概都是物理学家写的,他们讲的不是发生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事,而是发生在另外一个平行宇宙里的事情,那里的农民起义军,大概都是可以不吃饭的仙人板板。
但是我们这里说这个话题,不是为了揭穿那些流传已久的谎言,更不是为了吐槽一下,那些今天还在忽悠我们的历史学家们,而是要讨论一下我们的故事主人公,张宗禹和他带领的五六万捻军,叫捻匪也可以,在陕西的处境问题。
前面我们说过了,张宗禹他们之所以不在家里种地,要出来打家劫舍,无非就是为了过得更“爽”一些,因此他们之所以会重返陕西,就是因为听了穆斯林使者的劝说,关中一带物产富饶,美女如云,可以让他们快快乐乐的来“爽”一把。
可是他们忘了那句,我们已经重复了很多遍的话:
“穆斯林的饭吃得,话听不得。”
如果他恰好碰到了曹克忠,可能他会提醒他,别说“话”听不得,“饭”都吃不得。
这个时候的陕西,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由于穆斯林叛乱带来的的宗教大屠杀,加上接踵而来的饥荒和瘟疫,一下子减少了几百万农村人口,造成了整个关中地区农业生产停顿,社会失衡,短时间内,还没有恢复元气。
当地的人现在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要靠周围省份的接济,才能勉强度日,一个个嗷嗷待哺,挣扎在死亡线上,可想而知,张宗禹他们的到来,又能抢的到什么呢?
不仅仅如此,由于连年的战乱,大量的村舍被荒废,走上十几里地,见不到一个人,是常有的事。而且由于甘肃的穆斯林叛军,和其他各种饥民聚成的土匪,时不时的袭扰,即使那些苟活着的人,也组团结社,聚集在了一起。
他们在村子的周围,都挖下了深深的壕沟,修起了高高的寨墙,即使是下地干活,也会有人四处瞭望,稍有风吹草动,就敲锣打鼓,通知乡邻,人们立刻就缩回到寨子里,紧闭寨门,上墙防守。
而且这些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人生巨变,早就从老实巴交,恭良温顺的农民,变成了视死如归,骁勇善战的民团,已经不再害怕腥风血雨,打打杀杀了。
而张宗禹他们,并不是平行世界里的仙人板板,他们也是要吃饭的,但是当他们进入陕西以后却发现,要吃一顿饱饭,真难!
你可以想一想,五六万大军,七八万匹战马,一天要消耗多少粮食?多少草料?假使一天一人吃八两的话,一天就需要4万斤粮食,大约20吨。这还不考虑马要吃的草料,一匹成年马,一天要吃十多斤草料,5斤饲料,七八万匹战马,一天就要消耗一百多吨饲草料,所以张宗禹每天光是考虑一下吃饭问题,都让他头大如斗。
本页Url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