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07:下卷五十六:伟大的西征-3:中国为什么总会走向中央集权?..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2020-10-28 , 1148 , 104 , 296

听音频 🔊 . 看视频 🎦

晚清沧海事 下卷 16
第十六章  伟大的西征(三) 作者:罗马主义

“中国人若是认真的打,他们一定会打赢的,可是他们就是不会认真打;中国人若是能坚持到底,他们也是一定会胜利的,可是他们就是不会坚持到底。”
这是从1861年起,就担任了清朝政府的海关总税务司,兼管邮政,同时也协助大清对外交往的“客卿”,死后被追授为太子太保的英国人罗伯特.赫德,对清朝政府外交政策的总结,真可谓是一针见血!

英国人罗伯特.赫德

这是赫德在中法战争中所说的名言,所以他在镇南关大捷以后,力主中国见好就收,在中法之间居间调停,在法国降低谈判条件以后,以最快的速度,劝说双方达成了协议。


事后舆论大哗,觉得中国不败而败,大家把矛头都指向了签订协议的李鸿章,在宦海沉浮了多年的李鸿章,自然不愿意背这个黑锅,他对外公开说:“查进和议者二赤,我不过随同画诺而已”。
二赤就是赫字,指的就是赫德,意思是出馊主意的都是赫德,他不过是替人受过而已,那么赫德真的是出了馊主意吗?
从后来的史料来看,赫德还真心是为了大清的利益考虑的,因为他得到了消息,就在镇南关大捷以后,法国议会表决,加派5万军队,增加2亿法郎的军费,准备扩大对华战争。


赫德认为,虽然现在暂时打赢了,但是如果真的要打下去,难免战场上会有胜有败,一旦出现大的失利,朝廷绝不会坚持,立刻就会妥协,到时候肯定是对方提什么条件,大清政府就会接受什么条件,与其如此,还不如见好就收。
那么大清政府到底是不是如赫德所说,主战派很多,可是从来没有人好好准备打仗,而且一有挫折,又不愿意坚持到底呢?从后来的甲午战争来看,赫德的判断一点都没有错。


就在中日宣战以后,日本是做了全国总动员的,把所有能调动的力量,全都调动了起来,一副破釜沉舟的架势,可是大清呢?
朝廷根本就没有认真做准备,李鸿章内心就不愿意打,总想着通过和谈解决问题,淮系的军事力量调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威慑力量,被当成谈判筹码来用的,无论是海军还是陆军,都没有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
而以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更是天真,他们希望只派一个大名鼎鼎的飞将军刘锦棠,就能在朝鲜把对方给收拾了,可是除此之外,他们既没有大规模的购置军火,也没有大规模的募兵,更别提后勤保障了,这完全是在开玩笑!



仗打起来了以后,清朝政府果然没有坚持到底。没有做好开战准备的清军,自然接连失利,特别是在刘公岛被攻克,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以后,虽然局势极端不利,可是远远没有到了,立刻会要了清朝政府的命的时刻。
虽然海军没了,但是如果清朝政府坚持在陆上和日本打的话,胜负还很难说,以日本当时的国力,在东北和清军展开全面的持久战的话,日本是扛不住的,后勤供应根本就无法保证,最终必然战败,可是清朝政府却在这个时候下趴蛋了,不想打了。


你看整个过程,完全就和赫德所说的一模一样,喊打却不认真打,真的打起来,又不愿意坚持到底,完全就是清朝第一任驻英国公使郭嵩焘所总结的12个字,“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刚开始装成二百五,愣头青,摆出一副不要命的架子,可是真的一打起来,马上就掉链子,拿着刀又不敢砍对方了,变成了缩头乌龟,最后只能任人摆布了。
事实上左宗棠的西征也是如此,这时4万多大军都已经入疆了,前方正打得昏天黑地,可是后方却不好好支持,各地的协饷拖拖拉拉,左宗棠为了应付危局,要向外国人借钱,居然也有很多人跳出来阻拦,这哪里是要认真打仗的样子?
更气人的是,费了这么多精力,花了这么多钱,这仗都打到了这个份上了,朝廷上还有一大群人,在讨论这个仗该不该打下去的问题,上下根本就不是一条心,整个就是一个乱七八糟,完全就是赫德所描述的那个状况。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晚清的这种奇怪的政治局面呢?以往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满清政府的腐朽没落造成的,其实这并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晚清虽然是独裁政府,但没有一个政治核心,它的政治力量被多极化了,所以才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
在清代前期,皇帝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乾隆既然下决心收复新疆,那全国上下就是一盘棋,该派兵的就必须派兵,该出饷的就必须出饷,谁要是敢磨磨唧唧,谁就小心项上的人头。
可是到了清朝晚期却不是这样,如果说清朝前期,皇帝至少对国家有90%的掌控力,大臣们最多占10%的话,那么到了清朝晚期,慈禧对国家的掌控力最多只有35%,怡亲王奕忻为代表的满清贵族大概有10%,李鸿章的淮系大概占20%,湘系和其他汉族军阀势力占20%,这中间左宗棠大概能影响其中10%~15%的力量,剩下的一般官员,只能占5%左右。


所以慈禧和乾隆不同,她是不能乾纲独断的,虽然表面上她一言九鼎,可是如果没有这些手握兵权的汉族大臣的支持,她说了也等于白说。
就比如她在庚子之变中,她向世界列强宣战,可是各地的封疆大吏都不支持她,搞了一个东南互保,结果只有北京附近的军队在和外国人作战,其它地方的官员,却跟外国人一片和气,这在清朝前期,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因此她和怡亲王奕忻,虽然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可是三方的政治力量,加起来也不过就是对国家60%的控制力,很微弱的多数而已,剩下的人出工不出力,东说西说,慈禧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这和乾隆时代是完全不同的。
就比如乾隆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对领军的大臣说撤就撤,说杀就杀,可是慈禧对左宗棠李鸿章她敢这样吗?她不敢,她就是想搞他们,她也必须要联合其他政治力量,形成绝对多数才能出手。


可是这不仅仅办不到,而且等于玩火,一旦打破了平衡,她可不一定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万一在这种政治斗争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寡头,最后倒霉的很可能就是她,老谋深算的慈禧,绝不会冒这种政治风险。
所以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她也不能把他怎么样,还得靠他擦屁股,出面收拾残局,庚子之乱中,各地的封疆大吏都不支持她,所作所为和她背道而驰,她也只能听之任之,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整个清朝晚期,政治凝聚力这个问题,一直就没有解决好,所以赫德说清朝政府总是不能认真准备打仗,就是因为各个政治势力之间,总是生怕有人借此做大,难免互相制肘。

-loading- -loading--loading-




所以在中日甲午战争时,眼看马上就要开战了,而翁同龢还要阻碍对海军拨款,缺钱是一方面的原因,不愿李鸿章的势力借此做大,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而一说要坚持到底,大家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老本赔光,所以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明明还可以继续打下去,可是李鸿章坚决不同意再打,光绪皇帝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这就变成了赫德所说的,清朝政府一定不会打到底的原因。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总会自觉不自觉的走向中央集权,而且只有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时代,国家才能强大,而一旦权力分散,国家就立刻陷入衰弱,这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UfqiLong


但是中国的中央集权也有很大的弊病,就是它限制了国家的活力,导致后期发展停滞,最终会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然后又走向分权,然后又回到了中央集权,最终不断的在这个历史怪圈中循环。
令人遗憾的是,到今天中国也没有能走出这个轮回,但愿在我们这个时代,会出现政治上的创新,让中国能跳出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宿命。
不过在1876年,大清是幸运的,因为它还有左宗棠,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左宗棠其实也是一个“藩镇”,但是左宗棠这个人,却是真心为了国家的,而且他愿意为此付出一切。


今天我们再来回看这段历史,我们不能不感谢左宗棠的伟大,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这几乎就是一场他一个人的战争,即使是在这个时候,他的同盟者,包括慈禧在内,也是摇摆不定的,因为她把英国人最新的和谈建议,发给了左宗棠,希望听听他的意见,左宗棠给出的回答是断然拒绝。
而且就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候,左宗棠最亲密的政治盟友,被他一手栽培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也背叛了他,左宗棠向朝廷推荐由沈葆桢亲自负责,帮他向英国人再借1000万两白银,可是沈葆桢居然拒绝领命,而且反对向洋人借款,这简直是在拆左宗棠的台。

沈葆桢


所以很多时候,左宗棠都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从肃州写出了一封又一封的奏章,不断的向朝廷诉说,必须打下去的理由,不断的向朝廷要求,必须允许他向外国人借款,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只有像左宗棠这么执着的人,才能够坚持下去。
也许正是因为左宗棠的这份执着,上天终于被他感动了,他的好运气接踵而来,俄国和土耳其为了争夺高加索地区,再次兵戎相见,这对左宗棠是一个重大利好,意味着土耳其人没有精力再来帮助阿古柏了。
而与此同时,在左宗棠的不懈努力下,他追加借款的要求终于被朝廷批准了,一船又一船的银元被运到了上海,然后被火速运往甘肃,解了左宗棠燃眉之急。


而且随着借款数目越来越大,英国的金融界为了自身的利益,反对插手中国新疆事务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各种没必要支持阿古柏的理由,都被他们找了出来,登在了《泰晤士报》上,出现在了国会议员的口中,影响着英国的舆论,英国的外交政策,也开始渐渐动摇了。
而在玛纳斯,金顺终于得到了老天的眷顾,在11月初的一次炮击中,玛纳斯的穆斯林叛军统领韩刑脓,被一颗射偏了的炮弹意外击毙,他的死为整个战局,迎来了重大转机。
新接任的穆斯林叛军首领海宴,面对着内外交困的局势,没有前任那么坚决的抵抗决心,11月3日这一天,他悄悄潜出城外,去找了他的老熟人,以前一起打过阿古柏的昔日战友徐学功,希望他出面帮忙,找清军统帅金顺商谈投降事宜。


不过当金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却犹豫了,打到现在,金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朝廷里很多人都拿他和刘锦棠做对比,指责他无能,如果最后他不是靠武力攻下了玛纳斯,而是靠对方主动投降,结束了这场战争,别人又会怎么议论他?
更何况,现在倒在玛纳斯城下的清军多达数千人,阵亡的将领也超过了两位数,所有的人都杀红了眼,满脑子都想着报仇,如果就这么轻轻松松的把敌人放了,他又该如何向手下的士兵交待呢?
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帮参加了10多年叛乱的穆斯林,早就习惯了嗜血的生活,他们现在已经很难重回平民生活,更何况双方又打的仇深似海,金顺也不可能收编他们,那他又该如何安置他们呢?
所以当徐学功带来敌人愿意投降的这个消息的时候,金顺反而感到不知所措,犹豫了半天以后,他给出了一个奇怪的投降条件:“呈交马械,捆献各逆首,然后造余众名册,听候点验,分别办理。”


当徐学功把金顺的话,传给叛军头目海宴的时候,对方不由的愣住了,金顺给出的这个条件,没有提出任何保障,如果就这样放下了武器,那么对方事后要杀要剐,都不算食言!
当这个消息传回城内,叛军一下就炸了锅,很多人看着城下堆满了的清军尸体,都担心清军事后会报复,不愿意投降,也有些人觉得继续守下去也是死路一条,不如碰碰运气,于是各个头目之间,为了何去何从,吵成一团,连着两天也没有拿定主意。
不过打仗这种事,最忌讳的就是泄了气,事实上这个时候,清军依然拿玛纳斯一点办法也没有,穆斯林叛军部署了三条防线,清军一直都攻不破。


城外的壕沟由穆斯林叛军骑兵防守,配备了大量的单发和弹仓后膛步枪,可以来回快速机动,一旦哪个方向告急,他们就可以立刻骑马赶往那个方向,然后下马作战。
城墙上部署着装备老式前膛枪和火绳枪的士兵,以及各种传统的滚木擂石,城下埋伏有小口径的火炮和加特林机枪,以及配备着冷兵器的敢死队,一旦某段城墙被轰塌,这些火炮和机枪就赶往缺口,堵住清军的后续进攻,使用冷兵器的敢死队,负责和攻进城的清军进行白刃战。
既然这么难攻,那么金顺为什么不愿意给出一个好一点的投降条件呢?除了我们上面所说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据说金顺抓住了几个穆斯林逃兵,审问得知,城内的粮食已经不多了,所以他更不想在这个时候,显得软弱。


而穆斯林叛军虽然还可以坚持一段时间,可是接任的主帅海宴这出城一谈,让穆斯林叛军也无心再守下去了,争论了两天以后,穆斯林叛军决定诈降突围。
11月5日,穆斯林叛军派人通知徐学功,他们准备投降,听到了消息以后,金顺有点意外,他本来以为对方不会接受这个苛刻的条件,现在对方忽然又接受了,他觉得其中有诈,于是命人在城边埋伏,以防意外发生。
11月6日凌晨,穆斯林叛军突然打开了西门,说是要出城受降,不过这个举动更加引起了金顺的怀疑,因为投降应该是开东门,而向西显然是企图逃入俄国境内,于是金顺命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


随后穆斯林叛军以3000名精锐士兵在外,家属居中的顺序出城,这显然是不打算真的投降,不过金顺还是给了他们最后一个机会,他命令徐学功上前喊话,要对方放下武器,原地受降。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穆斯林叛军突然推出了藏在人群中的小口径火炮和加特林机枪,猛烈向清军开火,企图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那么他们得手了吗?
当然没有,这个举动正中金顺下怀,他本来就不想接受穆斯林叛军的投降,而周围早就因为残酷的攻城战,对穆斯林叛军恨之入骨,一心想要报复的清军更是对此求之不得,瞬间以最猛烈的炮火和枪弹回击。
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些都是金顺为了掩盖他背信弃义,屠城杀降的举动,事后编的谎言,因为这个故事完全不合理,出城了再来攻击清军,完全是找死,之前这么能打的穆斯林叛军,根本不可能这么愚蠢。


所以这些历史学家认为,真相是守城的穆斯林并不是诈降,是真的出城投降,金顺为了报复之前的失败,主动开火的,但是这种推测,并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证明,因此只能是一种猜测。
我们现在所能确定的,就是最后的结局是,出城的穆斯林叛军中,只有一人侥幸活了下来,其他全部被杀光。
这场空前残酷的围城战,最后就以这样一场空前惨烈的杀戮结束,究竟是谁使了诈,这已经变得不重要了,清军终于在1876年的11月初,在历时12年以后,成功的收复了北疆。
这个消息让在肃州的左宗棠,暂时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段时间《申报》在英国公使威妥玛的授意之下,不断的造谣,说清军在北疆连吃败仗,甚至被迫退回了关内,意图再次煽动社会舆论,反对左宗棠的西征。

-loading- -loading--loading-


UfqiLong


你可别小看了媒体的力量,就在《申报》的影响之下,朝廷中的很多人,都怀疑左宗棠发来的战报,是欺上瞒下,谎报军情,甚至就连一些支持他的主战派,说话也变得谨慎起来,生怕有一天下不了台。
现在金顺终于攻下了玛纳斯,让这些谣言不攻自破,支持左宗棠的声音,又高涨了起来,朝廷开始不断的催促左宗棠,尽快收复伊犁,同时向南进军。
不过左宗棠在这个时候却是非常的清醒,他知道金顺是不能再用了,前线的所有指挥权,都必须集中在刘锦棠手中,不能再有和他能相提并论的人物,出现在清军收复新疆的队列中。


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金顺虽然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损失了数千人,才攻下了玛纳斯,可是这在一般人看来,表现还是不错的,毕竟这是一座重兵把守的坚城。
但是对于左宗棠来说,这种速度,这种损失率,那是要命的事情,因为前面我们说了,他的战术设计,决定了清军只能有几个月的进攻时间,所以必须在这几个月里,以飞一样的速度前进,绝不能有丝毫的耽误。
但是这个要求,除了他以外,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是异想天开,如果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将领,实在是吹毛求疵,太过苛刻了,根本就不现实。


因此,如果左宗棠以这样的理由,免掉金顺的指挥权,那不但会得罪了金顺,引发内斗,而且会让朝廷中的绝大多数人,也无法理解,很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联想,造成他在政治上的被动。
更何况,金顺还是他在满人中,最重要的政治同盟,所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时间竟成了左宗棠最头痛的事情,那他该怎么办呢?
这要是一般人,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这真是左右都为难,但是左宗棠却不是一般人,他轻松的化解了这个难题,他是怎么做的呢?


很简单,上奏朝廷,请求调走原来手中缺兵少将的伊犁将军荣全,让他回北京任职,代之以“能征善战”,同为满人身份的金顺,让他接任伊犁将军,负责北疆的行政事务,把他手中的军队,交给刘锦棠接管。
这就是左宗棠的高明之处,一石三鸟,不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且让所有的人都对自己感恩戴德。
荣全早就觉得自己在这里很鸡肋,虽然名为伊犁将军,可是到处都是左宗棠的部下,他什么事也插不上手,早就想回北京了,所以左宗棠请朝廷把他调回北京,他自然千恩万谢。
金顺原来只是一名武将,现在突然变成了封疆大吏,自然对左宗棠的推荐,感激涕零,高高兴兴的走马上任去了,而左宗棠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终于让全疆的军队,能在他心目中唯一胜任的将领,刘锦棠的指挥之下,去实现他要用飞一样的速度,收复新疆的战略了。


不过清军在玛纳斯的耽误,还是打乱了左宗棠原定的作战计划,由于新疆已经进入了冬季,所以清军只能暂时停止南下,这让阿古柏有了充分的时间,调整战略部署。
他首先命令他的总管哈尔伊达尔胡里,带领重兵前往达坂城,达坂就是蒙古语里,山顶隘口的意思,原来的达坂城就很险要,当时被称为黑虎城。
哈尔伊达尔胡里来了以后,觉得旧城的位置还不够好,干脆又在两山之间,重新修建了一座新城,城高墙厚,彻底扼住了从乌鲁木齐南下,翻过天山的险要关口。
不仅仅如此,他还命令人,把旁边的一座小湖决口,用水把前往达坂城的通路部分淹掉,让周围全变成了沼泽,这样来犯的敌军就会行动困难。
光是地形优势不说,他又配备了大量先进的火炮,居高临下,在城内又堆积了大量的弹药,一旦敌人靠近,密集的火力网,足以把任何攻城者打得片甲不留。
而与此同时,阿古柏又命令他的次子海古拉,强化了吐鲁番地区的防御。海古拉在清军入疆之前,就动用了上万民夫,把吐鲁番的满城重新加高加厚,而且还在城内修建了王府,做好了坚守的准备。


清军收复乌鲁木齐以后,南逃的马人得和他手下的上万人马,又被安排在了吐鲁番,协助海古拉防守,这样光是在这个方向上,阿古柏军就有了将近3万兵力。
这还没有完,他又命令南逃的白彦虎,率领他的部下近万人,驻守托克逊一带,在这里新修了两座堡垒,也配备了大量的火炮。
而他自己则率领总预备队,约2万多兵力,驻扎在喀喇沙尔,随时准备策应前方的战局。
他知道左宗棠的进军路线,并没有什么过多的选择,一条就是从乌鲁木齐南下,进攻达坂城,另外一条就是从哈密西进,进攻吐鲁番。
无论是从哪一个方向来,或者是齐头并进,他都是以逸待劳,而且兵力上有绝对的优势。


他打算先固守这些坚城,逐步消耗清军的兵力,等到双方打成僵局的时候,他再率领总预备队投入战场,彻底围歼清军。
这个计划天衣无缝,而且无论在哪个方向上的据点,都要比玛纳斯城坚固的多,都是清军不可能轻松啃得下的硬骨头,更不要说他们背后还有2万多生力军。


客观的说,即使是换做左宗棠来做决策,他也不可能想的出,比阿古柏更好的军事部署,这就是标准的教科书式的战法,所以阿古柏认为,除非能发生奇迹,否则没人能突破它这条铜墙铁壁。

那么面对阿古柏如此精妙的安排,左宗棠又有什么妙计吗?左宗棠想都没有去想这件事情,他只是为刘锦棠提供了五千名援兵,然后又给在哈密方向的张曜和徐占彪下达了一道命令,让他们两人率领手下的40营军队,严格听从刘锦棠的命令,商量好进军时间,按时到达。
然后呢?没有然后了,左宗棠只是静静地在肃州呆着,等着开春雪化,剩下的事情,刘锦棠自然会办好,对此他充满了信心。
那么面对阿古柏的神机妙算,刘锦棠又有什么妙计吗?没有!他只是要求张曜和徐占彪,在1877年的农历三月初一出兵,中旬之前赶到吐鲁番,到时候他会出现在吐鲁番背后,和他们一起夹击海古拉的军队。


对于刘锦棠的这个安排,张曜和徐占彪都惊得目瞪口呆,他们到是没有什么问题,这正好是他俩率领的2万多大军,从哈密和巴里坤,赶往吐鲁番的行军时间,可是刘锦棠你怎么可能到达呢?
因为刘锦棠也会在农历3月1日出兵,早了是不可能的,路上都是雪和冰,那么从这个时间算起,刘锦棠就要在10来天的时间里,攻下重兵把守的达坂城,托克逊,赶到吐鲁番。
这意味着沿途的每个城市,刘锦棠都要在两三天之内攻下,他手下的军队比张曜和徐占彪少,还不到2万人,而阿古柏的整个战线上有接近6万人,这是开什么国际玩笑?
可是左宗棠已经说了,一切听刘锦棠的,既然久经沙场的左大帅,都这么信任这个初出茅庐的刘锦棠,那他俩又能说什么呢?于是两个人只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满腹狐疑地出发了。
那么刘锦棠究竟要玩什么把戏,来实现这个所有人都看起来,绝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呢?


英国伦敦UK London城市风景-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和谐交融-7

+沧海 +西征 +中央集权 +总会 +制度

本页Url

↖回首页 +当前续 +尾续 +修订 +评论✍️


👍118 仁智互见 👎7
  • 还没有评论. → +评论
  •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 连载目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晚清沧海事-12:旗人武士多隆阿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晚清沧海事-24:伊斯兰教马化龙教主使诈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29-8:天津新教案始发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29-20:战河西定关内,破教宦安穆民,西北平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60:下卷十一征服新疆之道高一丈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72:下卷二十一:治理新疆-10:大清王朝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84:下卷三十三:新疆沦陷-11:没有起义只有背叛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96:下卷四十五:群魔乱舞-11:英俄在新疆争霸-2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97 98 99

      100.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00:下卷四十九:群魔乱舞-15:土耳其人垂涎新疆

      101.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01:下卷五十:光复新疆-1:疆防和海防

      102.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02:下卷五十一:光复新疆-2:小小的琉球群岛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03:下卷五十二:光复新疆-3:海防和疆防大辩论 103.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03:下卷五十二:光复新疆-3:海防和疆防大辩论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04:下卷五十三:光复新疆-4:左宗棠向英国借钱赢得支持疆防 104.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04:下卷五十三:光复新疆-4:左宗棠向英国借钱赢得支持疆防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05:下卷五十四:伟大的西征 105.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05:下卷五十四:伟大的西征

      106.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06:下卷五十五:伟大的西征-2

      🔴 107.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07:下卷五十六:伟大的西征-3:中国为什么总会走向中央集权?

      108.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08:下卷五十七:伟大的西征-4:飞将军刘锦棠的闪电战夺取达坂城

      109.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09:下卷五十八:伟大的西征-5

      110.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10:下卷五十九:伟大的西征-6

      111.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11:下卷六十:伟大的西征-7:枭雄阿古柏之死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12:下卷六十一:伟大的西征-8:洋大人李提摩太 112.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12:下卷六十一:伟大的西征-8:洋大人李提摩太

      113.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13:下卷六十二:伟大的西征-9:国之栋梁刘锦棠

      114.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14:下卷六十三:伟大的西征-10:刘锦棠计杀土耳其军官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晚清沧海事:制度落后就要挨打-120:下卷六十九:光复伊犁-4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 智能推荐

    + 王太太 王太太
    AddToFav   
    新闻 经典 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