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8 02:48 , 239
更重要的是,这个异国不像佛教中那样,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现实的土地,有真实的统治者,这会让统治阶级觉得,这些人都不可靠。
再加上信奉伊斯兰教的知识分子,会不自觉的去学习阿拉伯语,更由于他们的人生目标,是有一天去麦加朝觐,这必然导致他们用在四书五经上的时间不够多,因此他们进入仕途的也少,和儒家知识分子接触的更少,所以双方之间,形成了一条深深的鸿沟。
明代的著名知识分子顾心武就曾经说过:“唯回回自守其国俗,终不肯变,结为党伙,为暴闾阎,以累朝之德化,而不能驯其顽犷之习”。
由此可见,双方偏见之深,所以伊斯兰教,从来都没有打动过中国的上层精英知识分子。
不过由于在明代,精英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非常的自信,而且它是整个东亚的价值观,所以反而对伊斯兰教非常宽容,有点儿像今天的美国和欧洲,由于文化上的绝对自信,一点都不害怕各种杂音,对各种异端都非常容忍。
但是随着满人入关,一切都开始变成了不一样,大清帝国的统治者,非常害怕别人说自己是夷狄,不是正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所以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态势,强化对思想上的禁锢,容不得半点异端。
而与此同时,由于大明的崩盘,中国的伊斯兰教徒们,对儒家文化也从仰视变成了质疑,而马来迟带回来的伊斯兰苏菲派教义,更是一下子把中国的伊斯兰教水平提高了几个档次,立刻把很多原本信仰藏传佛教的其他少数民族,吸引到伊斯兰教旗下,从而扭转了从明代以来,穆斯林不断减少的趋势,第一次出现了人数大规模的增加,让他们开始变得自信起来,这一派被称为旧教……
而随后一个叫马明心的伊斯兰教信徒,在乾隆年间去阿拉伯世界求学以后,带回了更加吸引人,也更加极端的教义,史称新教。
这一派不仅仅聚集了大量传统穆斯林信徒,更是吸引了大量非穆斯林信徒,对传统的其他穆斯林教派和清政府都构成了挑战,也让他们自己极端自信。
随后发生的事情,看似无厘头,新教和老教斗殴,闹到官府,然后新教认为官府不公,袒护老教,居然杀了清朝官吏,随后爆发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起义,被清朝镇压下去后,不久又再次起义,究其本质,其实是是伊斯兰教重返中国以后,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挑战儒教了。
虽然乾隆调集重兵,选用能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扑灭了叛乱,宣布新教为邪教,信者必杀,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新教虽然死伤众多,被迫转入地下,但是人数却不减反增,那些被流放出去的新教徒,也在各地生根发芽,建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秘密网络,到了咸同年间反戈一击,南北呼应,差点分裂中国,建立伊斯兰国,可见重返中国的伊斯兰教威力之猛。
今天的文明社会,是建立在由希腊文明发展而来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之上,如果我们抛弃程朱理学的糟粕,回归孔子的本来思想,儒教思想和希腊文明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依然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
相反,虽然伊斯兰教也有辉煌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思想,但是,它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无法同现代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相对接,所以,无论它多么玄妙,终究也不会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
所以,伊斯兰教也深深的明白这一点,它们知道,若想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就必须消灭儒家思想,消灭中华文明,正如著名的信奉伊斯兰新教作家张承志在讲述新教历史的《心灵史》中,所说出的他们的真实想法:
“对于一切宗教和理想,对于一切纯洁的来说,中国文明的核心,即孔孟之道,是最大的敌人……若想存活,都必须防止其中国文化中的孔孟之道,甚至是中国本身,新生和摆脱厄运的唯一出路只有一条,既战胜孔孟之道。对于伊斯兰-----这种拥有强烈感情的宗教,对于哲和忍耶------这只把感情推到殉难苛求的伊斯兰异端派别,孔孟之道化,世俗化,中国化乃是比“公家”更凶残的敌手!”
这里的“公家”指的是清政府,虽然外来的伊斯兰教从来都没有打垮过清政府,但它拖垮了清政府,最终导致了中日甲午之战的失败,让中华民族一度跌入了谷底,详细原因,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向大家介绍,欢迎继续关注,谢谢大家。
日期:2020-01-27 21:36:22
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最重大的转折点,
如果中国赢得了这场战争,或者这场战争没有爆发,那么中国就不会向日本赔偿2亿两白银,
也不会割让台湾,日本也就不会崛起,
大清帝国的社会矛盾就不会激化,大清帝国的洋务运动也不会被打断,
中国完全有可能在和平有序的前提下,步入现代化社会,
可能我们早就成为了最发达最文明的国家,就不会多走了90多年的弯路,
不会再有那段充满了屈辱,痛苦和腥风血雨的现代史,中华文明也就不会被各种异端邪说所扭曲。
1874年,日本闯入台湾,这是从清朝建国以来,日本第一次直接挑战大清帝国的举动,此时的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大清帝国也开始了洋务运动,双方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虽然此事大清帝国最后以赔偿50万两白银了结,但是日本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威胁,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日本敢叫板大清帝国,欺负的就是大清帝国没有海军,而大清帝国为什么没有海军?
因为大清帝国刚刚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花费了上亿两白银,才扑灭了西北和云南的穆斯林叛乱,随时都处于捉襟见肘的状况,欠了一屁股的债,哪里有什么钱去造军舰?
而于此同时,外来的伊斯兰势力已经占领了新疆十多年,如果再不立即发兵的话,很可能,新疆就会被从中国的版图上彻底分裂出去,而如果丢了新疆的话,伊斯兰势力很快就会侵入蒙古,立刻就会威胁到河北地区,直接威胁到大清帝国的首都北京。
究竟该怎么办?一场事关大清帝国国运的讨论,就此拉开序幕。以李鸿章为首的一大批沿海官僚,建议暂时放弃新疆,集中精力发展海军,建立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完成现代化升级,他们认为这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而另一部分以左宗棠为首的清朝内陆官僚,则主张海防和疆防并重,必须先收复新疆,阻止伊斯兰教势力的东进,他们认为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在有余力的情况下,也要尽力发展海防。
两派为此争的你死我活,根本原因,是当时大清的资金有限,如果要集中精力,甩开膀子去完成中国的现代化升级,肯定就不能再花钱去打仗,不然海防建设和现代化转型,就只能做得缩手缩脚,最终资金不济,很容易搞成烂尾工程。
这个决定是如此的重大,不要说当时的人了,就是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了所有的历史后果,在那一刻,依然是难做取舍。
---- ---- ---- ----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如果当时我们没有去收复新疆,集中精力完成了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我们大概率会打赢甲午战争,因为那样的话,北洋水师的规模就会是后来的好几倍,日本就永远没有任何机会打赢,更不敢贸然发动战争了。
而且一旦有了足够多的钱,大量建造了自己的造船厂,进而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引发工业革命,就会让中国提前迈入现代社会。
而且从很大的可能上来说,中国就会走上另外一条路,可能我们现在就会有点像英国,还是大清帝国,但是已经发展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国家,朝鲜和越南就不会从中国的手中失去,很可能就变成了我们的苏格兰和威尔士。
但是,如果采纳这个决定,我们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那样的话,今天我们的国境线就会在长城左右,我们将会失去1/3的领土,西藏和内蒙都会保不住。
而且如果我们不去收复新疆,伊斯兰势力就会东进,最终我们还是要和它发生决战,战场很可能是在蒙古,青海或者宁夏,到时候会发生什么结局,没人会知道。
所以,伊斯兰教势力在整个清代,一直是藏在帝国背后的一把刀,每次到了关键时候,他就背后给你来上一下,让你不能全力的跟其他敌人去作战,最终被你的关键敌人打倒。
而李鸿章之所以不主张收复新疆,还有另外两个考虑,他认为收复新疆在财政上是一个无底洞,
第一,左宗棠孤军远征,距离后勤基地上千公里,风险太大,很有可能被击败,一旦被击败,伊斯兰教势力很可能趁机攻入内地,那样就必须要花大量的资金,重新组建军队来防御。
第二,即使收复了新疆,也不可能禁止伊斯兰教,而不禁止伊斯兰教,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容易经常发生各种冲突。如果想省事,又必须依赖伊斯兰教的上层势力来帮忙,反过来就给他们做大的可能,就会让他们再次有了叛乱的力量,他们一定就会在你虚弱的时候发动叛乱,然后你又必须镇压,这样周而复始,永无宁日,最终会把国家拖垮,导致清廷永远没有足够的钱,去搞海防建设,最终会被自己最重要的敌人日本打败。
但是左宗棠不这么认为,
第一,他相信自己的军事才能,他认为通过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湘军有能力打败穆斯林。
第二,他认为在新疆应该建省,实行中央直接管理,放弃以前通过伊斯兰教上层人物间接管理的方式。第三,他认为可以通过加大内地移民,安排军队驻垦,改变新疆的人口比例和宗教信仰,最终确保新疆回到中华文明的怀抱。
辩论的结果,最后是清朝决定了疆防和海防并重,还是必须收复新疆,毕竟李鸿章的建议,有点像壮士断腕,是很难下这样的决心的,而且很多事,都是后来才发生,当时谁又能知道呢。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这个决定让大清帝国失去了优势,力量被一分为二,无论是对日本还是对伊斯兰教势力这两个敌人,都变成了势均力敌,胜负全要看运气。
最终的结果是,我们保住了新疆,但是也背上了沉重的财务负担,始终不能拿出比日本更多的钱,去发展海军,发展现代化工业,而战争在本质上就是拼的钱,最后在甲午战争即将爆发的三年之前,大清帝国实在有点儿耗不动了,暂时停止了给北洋水师拨款,导致最终输掉了甲午战争,从此彻底拉开了两国之间的差距。
在这个关键的二十年之中,没有什么比钱更重要的事了,日本人的每一分钱都投入了购舰之中,而大清帝国却要把一分钱扳成几瓣用,既要跟日本拼海军,又要对付伊斯兰教势力,还要支付平定穆斯林叛乱以后,各地急需的重建费用,所以看起来大清帝国体量大,很有钱,可是这么一分以后,反而不如日本有钱。
虽然我们还能举出很多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两线作战,以及随后为了维持占领和重建,所花费的这笔巨大的开支,挤占了大清帝国财政的大部分资源,剩下可支配的资金和其他众多的需求之间,就显得有点杯水车薪,而海军要想随时从中分一杯羹,也变得岌岌可危。
因此在和日本的海军的竞赛中,必须要让所有的人都高度统一的认识到,海军的需求就是帝国的最高需求,这是国运所在,不能做错一点事,否则就会被反超,但这对于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认知水平和管理水平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更不用提其中所参杂的权力斗争的因素。
北洋水师
所以为了平衡其他众多需求,清朝政府暂停了对北洋水师的拨款,而日本人就利用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在装备水平上超过了北洋水师,然后他们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敢和大清帝国赌国运,最终他们赌赢了。
伊斯兰教势力,在这个关键时候,助纣为虐,拖住了大清帝国中兴的步伐,最终让日本人超过,让中华民族随后经受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屈辱和苦难的折磨。
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我们的历史中却从来没有被提起,让人唏嘘不已,病因都不知道,又谈何反思呢?
那么,这些在新疆的外来伊斯兰势力到底是些什么人呢?要谈这个问题,一切都要从中亚被伊斯兰化说起。
要非常详细清楚的说明这件事,会牵扯到很多的地名和人名,对于我们绝大多数读者来说都非常的陌生,估计会把绝大多数人都看晕,我就忽略具体的人名,直接用今天的地名来讲,这样大家容易理解一些,但是和今天的这些国家与人民无关,请大家注意这一点。
蒙古人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成吉思汗的一个儿子占领了今天的新疆和中亚五国,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个叫做察合台的汗国,名义上奉元朝的忽必烈为正统。
和所有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一样,不久之后,他们就陷入了分裂和内战,变成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汗国。
一个来自今天沙特阿拉伯的人,自称是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的女儿的后裔,说服了这些蒙古统治者们,信奉了伊斯兰教,这个沙特拉伯人的后代,就成了这一地区世世代代的宗教领袖,从此被称作了“和卓”,就是“穆罕默德的嫡系子孙”的意思。
这些人有些成了当地世俗统治者的同盟,有些甚至取代了当地的世俗统治者,成为了政教合一的领袖,控制着当地信奉伊斯兰教的群众。
大清帝国自从康熙年间重新收复了新疆,恢复了中国在这里的传统主权以后,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们,一刻也没有消停,不断的挑起大大小小的叛乱,意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直到今天这场斗争也没有结束。
我们在历史书上所说的“大小和卓之乱”,“张格尔叛乱”等等,都是这些人挑起的,每次战败之后,他们就会逃窜出国,在境外继续和境内的伊斯兰教极端势力勾肩搭背,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一旦喘过气来,又会跳出来再次发动战争,搞得大清帝国为了应付他们,疲惫不堪。
本页地址: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