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8 06:12 , 133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湘军已经从冷热兵器混杂,变成了纯粹的热兵器作战,而且一天就使用了30多万颗铜帽就可以看出,湘军装备的恩菲尔德1853式前膛线膛枪之多,因为当时流入中国战场的西洋武器中,只有这种枪,以及它的各种仿制型号,需要装有雷汞的铜帽发火。
而且在此前和此后的文献资料中,虽然没有明提湘军购买的洋枪样式,但是有很多的文件提到,湘军开始大量购买子丨弹丨和铜帽,有时候也叫火帽,还有洋火药,数量都是几十万到数百万之间,所以我们可以明确的认定,湘军装备的是恩菲尔德1853式来复枪。
我们知道,当时清朝传统的军队使用的鸟枪,抬枪和土炮是火绳发火的,铅弹和火药也是自制的,早在康熙年间,清朝就能大量生产,根本无需外购。
而只有米尼弹和铜帽,以及配套的洋枪专用火药,当时的中国均无法自制,必须外购,如果湘军还是抬枪和土炮,那又何必向洋人购买这些东西呢?毕竟这些东西都非常的昂贵,曾国藩初期不愿意装备,很大原因,是从经济上的考虑。
如果说子丨弹丨和火药还有争议的话,那么湘军购买铜帽干什么用呢?这只能说明,湘军大量装备了洋枪,而且可以确定,是恩菲尔德1853式,或者是它的其他国家仿制品。
所以,有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其他人写的文章,对湘军的装备和我的看法不同,我只能客观的说,以往很多的历史学家,并不是军事爱好者,缺乏对武器装备的一些必要了解,导致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史料上的这些细节,所以判断上出现了偏差,仅此而已。
多隆阿的军队,最初是以骑兵为主,主要是八旗军队,但是人数较少,只有几千人,在太湖和陈玉成的作战中,损失也很惨重,后来在胡林翼的支持下,他编入了很多湘军的步兵部队,这些部队基本上都装配的是洋枪洋炮。雷正绾,陶茂林,曹克忠都是在在这个时期,陆陆续续加入了多隆阿的部队,使他的部队人数,终于超过了万人。
当多隆阿收到了曾国藩的命令以后,他也敏感地嗅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这时正好时值春节,士兵们征战了一年,正难得的放松休息一下,这个时候出征,难免大家的心里都有怨气。
但是多隆阿顾不了这些了,因为敌军这个时候,也可能是恰恰处于最松懈的状态,必须把握机会,创造奇迹。
于是他命令,全军立刻结束放假,他和穆图善带领马队立刻出发,雷正绾率步兵携辎重随后跟进,冒着天寒地冻,奇袭合肥,争取一举端了陈玉成这个老窝,活捉陈玉成。
暮色中,他的骑兵消失在了前往合肥的小路里。
扶王陈得才带着3万陈玉成最精锐的太平军,进入了河南,直奔陕西而去。考虑到潼关险峻,易守难攻,按照那几个穆斯林的指点,他决定从湖北方向攻入陕西,那里防守空虚。
大军一路向前,势如破竹,沿途的守军根本就不敢出战,纷纷据城坚守,一路目送着他们前进,让他们的行军,变得很暇意,几乎成了徒步旅游。
但是,就在一切顺利的同时,一个阴影,也在扶王陈得才的心中,越来越大,那就是粮食,出发的时候,他们把大部分的粮食都留给了陈玉成,只带了七天的口粮。
可是一路之上,他发现收集粮食却是异常的困难,越往北走,他发现当地的人越穷,在河南境内的时候,他们沿路的洗劫村庄,还能勉强吃个半饱,到了湖北河南陕西三省交界的地方,就经常要饿肚子了。
以前在长江以南作战,不管在什么地方,战争打的多猛,抢点粮还是很容易的事情,可是进入了北方,他发现这里的人,似乎从来就没有吃饱过,根本就没有多少余粮,等他们来抢。
一路上,防守坚固的大城,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围困和攻打,能攻得下来的小城,全军进去搜刮一阵,发现还不如江南的一个大点的乡村收获大。
士兵们老是吃不饱,也抢不到好东西,开始变得越来越失望,再加上天寒地冻,南方兵适应不了这样的气候,苦不堪言,一个个怨声载道,开小差的人也络绎不绝,好多人都不想往前走了。
终于有一天,将领们都忍不住了,跑来向他进言,还没有到西北,就已经变得这么穷,饭都吃不饱,到了西北,那只有吃糠咽菜了,而且沿途我们还不断的拉壮丁,人越来越多,粮食越来越难分配,情况越来越不妙,就怕人心散了。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早晚有一天,大家不是因为战死,全都得由于缺粮,饿死在西北,不如现在提前回去,反正我们的部队已经扩大了几倍,实力已经倍增,至少扩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回去,一来可以解决补给问题,二来英王也有了本钱,就可以重新再和曾国藩一较高低了。
扶王陈得才犹豫了半天,最后决定,把那几个穆斯林再叫来,当着大家的面问一问,陕西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再决定是继续进攻陕西,还是干脆回家。
多隆阿带着数千骑兵,人含枚,马包蹄,只用了一天一夜,就扑到了合肥城下,可是离城还有十几里地时,多隆阿就傻眼了,原来陈玉成早就做好了准备,在他前往合肥的交通要道上,修了两个堡垒,互为犄角,让任何偷袭合肥的举动,都变成了痴心妄想。
于是多隆阿命骑兵下马,悄悄摸上前,想趁对方不备,攻入堡內,可是没想到还没靠近,对方立刻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的炮火轰击,洋枪齐射,打的多军抱头鼠窜,白白折损了十几个人,连堡垒的边缘都没有挨到,看来对方早就发现了他们。
一看偷袭不成,又没有带重炮,于是多隆阿命令,停止了进攻,派少量的骑兵,绕过堡垒,四处侦查,带回来的消息,给多隆阿浇了一盆冷水。
原来陈玉成早就料到,如果他分兵西进,曾国藩肯定会派兵奇袭他,于是他即刻征用民夫,昼夜赶工,在关键的交通要道,都修建了堡垒,城外四处都有。
不仅仅如此,他还加高了城墙,引河水灌入了护城河,又沿着合肥到巢湖的水道,密布了木寨,布满旌旗,虚张声势,让敌人不敢从水道进攻,知难而退。
多隆阿带着手下的将领,来到了附近的一处高地,拿出了从洋人那买来的单筒望远镜,观察四周的情况,果然和侦察兵带回的情报完全无误,看来,奇袭已经完全不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硬碰硬的攻城,他不由得犹豫了起来。
看到这个情况,他手下的将领也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穆图善建议,敌人已经有了防备,我军全军到齐也只有一万人,就算能打破这样一大堆堡垒,可是围城远远不够,合肥是一座大城,我军如果平均分配兵力,每个城门最多有只有千把人,互相之间相隔遥远,万一敌人集中兵力出城反击,我军来不及救援,很可能被各个击破。
而且他还特别提醒多隆阿,让他注意观察堡垒的数量和城上旌旗的数量,根本就不是什么一两万人,明明至少有六七万人之众,曾国藩的情报很可能并不准确,我军完全没有胜算,不如暂时退回去,另做打算。其他的将领也纷纷附和。
---- ---- ---- ----
多隆阿听着大家的议论,皱着眉头思考了半天,没有说话,然后,他又拿望远镜仔细的观察,接着又皱着眉,沉思了很久,最后脸上浮出了一阵奇怪的笑容,看不出是嘲笑还是苦笑,摇了摇头,长叹了口气说道:“确实太多了一点。”
陕西境内,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小孩子们都高兴的在大街上玩耍,这个时候,出现一些怪叔叔,拿着糖问小朋友,想不想要啊?小朋友当然想要了,于是怪叔叔就说,那我就教你唱首歌,你要是学会了我就给你糖吃。
歌词很简单,“国有难,回必乱,勾长毛,杀汉人。”小朋友自然一学就会,于是就得到了糖吃,越来越多的小朋友都跑来要糖,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小朋友都学会了唱这个歌,在陕西的各个城镇里,都有这样的怪叔叔出现,所以陕西各地,都传唱着这首童谣。
大人们最初听着,也并不是很在意,毕竟陕西的汉人和穆斯林之间,虽然偶尔也有冲突,但是关系并不是很紧张,不过这个童谣听多了,双方互相看对方的眼神,难免就有点别扭了。
不久之后,陕西的各个城镇的集市和城门边,晚上有人偷偷的贴了一些贴子,上面用大大的红字写着“杀回帖”,里面的内容非常的耸人听闻,大意是,现在天下大乱,穆斯林图谋不轨,他们勾结长毛,要来进攻陕西,杀光汉人,抢完汉人的财产,汉人如果不立刻行动,组织起来,杀光穆斯林,过段时间长毛来了,那就家园不保,所有的人都要遭殃了。
这些帖子早上被人看见,立刻吸引了大量的人来围观,衙役们看见了,赶快轰走围观的人群,撕下来交给县太爷,县老爷一看也是很惊讶,这都胡说八道些什么呀,于是招来汉回乡绅,让大家不要听谣传谣,有胆敢趁机挑事,胡作非为的,国法伺候。
但是这种事在陕西各地都有发生,消息很快就四面传开,不由得人心慌慌,而且太平军就要来攻打陕西,穆斯林就要叛乱的消息,变成了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而且越传越邪乎,有人甚至说的有鼻子有眼,说是看见太平军已经攻入了陕西,马上就要到县城了,吓得有钱人急忙收拾细软,准备逃难,结果官府又出来辟谣,说是子虚乌有的事,不过这么一惊一乍几次以后,汉人和穆斯林之间,互相的猜疑越来越深。
就在陕西各地小道消息满天飞的同时,几百名穆斯林,也在年前的时候,从云南回到了陕西老家的各个穆斯林聚居区,他们一个个穿金戴银,出手阔绰,招待亲朋好友们,吃吃喝喝,让大家羡慕不已。
对于他们是如何发财的,公开场合,他们显得很神秘,只是说挖矿所得,但是私下里,他们告诉大家,云南那边的穆斯林反了,打跑了官府,自己建立了一个伊斯兰国,杜文秀当了苏丹,那里的穆斯林都过上了蜜一样的生活。
在杜文秀的伊斯兰国里,只有穆斯林可以当官,所有的穆斯林都不用纳税,而且杜文秀还把从满人那里没收的财产,汉人那里征到的税,都分给了穆斯林,每一个人都都有大把的花不完的银子,我们这些外乡人,因为是穆斯林,也都沾了一份光,给我们分了大房子,土地,还有满人的大官给自己当仆役,一大堆汉人的长工帮自己种地,过得可滋润了,我们带回来的钱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要不是路途太远,不然让你们亲眼看到,绝对闪瞎你们的眼,就是村里的财主,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那么多钱。
听着这帮人吹得天花乱坠,又看到他们手头那么阔绰,从最有学问的阿訇,一直到最穷困潦倒的破落户,每一个人都对他们说的地方充满了向往,消息迅速的向四面八方传开,所有的陕西穆斯林都知道了,在中国的西南角,有一个穆斯林的天堂。
慢慢的,这些人变成了当地穆斯林心目中的偶像,好多人都开始跑来巴结他们,又是谈感情,又是送礼,托他们找关系,把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属,也带到云南去发大财,不久之后,这些人的身边,都挤满了一大堆粉丝,对他们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白彦虎一家,一年前也从北京回来了,作为一个公务员出身的他,很快又在官府里谋了一个差事,回乡募集穆斯林团练,去淮北投效清军,参加剿捻。
他让他的哥哥在当地招募团练,自己则带了几个随从,先出发前往清军前线,说是先探探路,对接一下工作,不过他的真实意图,是确定太平军是不是开始了西征,不久,当他得到了确定的消息以后,立刻就向长官告假,飞奔回了陕西。
多隆阿放下了望远镜,长出了一口气,对着部下们说:“确实太多了一点,难道你们不觉得,实在太多了吗?”众将官面面相觑,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于是多隆阿对大家说:“陈玉成如果还有6万大军,没有分兵的话,他根本就不怕我们来攻城,也就没有必要在周围修那么多的堡垒,直接就出来和我们野战了。”
“而且大家再想想,合肥城虽然很大,但是并不是非常的富裕,再加上连年的战乱,周围的田地大部分都荒芜,陈玉成如果手里还有6万大军,早就缺粮了,那么他应该会主动进攻,四处劫掠,怎么可能困守孤城?所以曾大帅的情报绝对无误,陈玉成一定是在装,我们一定要把握时机,一举消灭他。”
然后他停顿了一会,稍作考虑,接着又说道:“不过咱们先退一下,装作中计,免得他立刻逃跑或者招救兵,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他城内的粮草应该也不多,如果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去求人帮忙,因为援兵一来,他的粮就不够吃了,他就撑不下去了,只有挪窝,一旦挪窝,他到处乱跑,我们要困住他也很难。但是现在看来他还不想挪窝,想唱空城计,所以我们要利用他的这个心理,把他彻底围歼。”
于是多隆阿命令全军撤退,然后他又写了两封信,一封给雷正绾,让他带齐所有的辎重火炮,速来增援,另一封他写给了曾国藩,告诉了他前线的情况,表明了自己围歼陈玉成的决心,希望他能派兵增援,毕竟自己只有一万来人,围攻合肥这么大的城市,多少有点力不从心。
扶王陈得才带着西征军出发以后,陈玉成写了一封信,向天王汇报了自己的想法,但是没有提穆斯林的事,因为天王对异教徒是很反感的,而且实际管事的洪仁膊幌不锻涟樱皇嵌匝蠊碜雍茏琶浴。
然后他又写信给张洛行和苗沛霖,请他们务必在这段时期,互相照应,向他们诉说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建议他们多去攻城略地,帮助自己减轻压力,并且告诉他们,一旦李秀成拿下了上海,几十万大军很快就会进入安徽,围歼曾国藩,到时候必然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绝不会亏待他们的。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不久以后,张洛行就有了回应,开始率领捻军围攻颍州,迫使湘军李续宜部,前往增援,这些部队本来是打算增援多隆阿,一起进攻陈玉成的。
接着,他开始全力加强城防,到处修建营寨堡垒,插满旌旗,虚张声势,让曾国藩不敢全力来进攻他,他知道,只要他在一天,曾国藩就不敢进攻南京,李秀成就可以放开手脚,经营江浙,到时候他的西征军再拿下陕西,东西夹击,清妖就算有一百个曾国藩也无力回天了。
本页地址: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