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4 04:04 , 210
当兆惠率领清军,再次进入伊犁的时候,很快平叛就变成了一场大屠杀。
由于前面我跟大家讲过的原因,天花破坏了蒙古准噶尔人的社会结构,所以导致蒙古准噶尔人为了争权夺利,内斗不断,进而又引发了不断的叛乱。
可是无论远在北京的乾隆,还是前线作战的清军,都被这种叛了又降,降了又叛给搞烦躁了,于是对叛乱的惩罚,也越来越严厉。
刚开始的时候,一般叛乱的部落,如果被清军包围的话,只要主动投降,交出叛乱首领,清军也通常到此为止,不再作进一步的追究。
可是清军前脚刚走,后脚蒙古准噶尔部落内部,立刻又打成了一团,诱发了新的叛乱,清军只能再回来平叛。
这样一来一往的奔波,前线的军人自然心中有气,再回来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客气了,可能就会诛杀一大群上层人士。
但是这种行为,又进一步破坏了蒙古人的统治顺序,诱发他们内部,发生更激烈的争斗,而越是后面上台的统治者,就越难以服众,于是就越快再次叛乱。
而面对这种现象,对于乾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他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蒙古准噶尔人,天性顽劣,无法驯服。
所以乾隆下令,对那些反复叛乱的蒙古准噶尔部落,绝不留情,一律屠杀殆尽。
而蒙古准噶尔人既然信奉的是达尔文主义,没有一个严格的传承制度,因此就不可能不内斗,也就不可能不叛乱,进而也就不可能不招致清军的报复,于是,一场人间悲剧,就此爆发,蒙古准噶尔部,从此被灭族。
不要以为只有蒙古准噶尔人才有这个问题,其他的游牧民族,都有这个问题,因此他们的强盛,通常也只是昙花一现。
只有解决了继承问题,游牧民族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建立起大帝国,比如奥斯曼土耳其,他们的解决方法,就是新皇帝刚一继任,立刻杀光所有的兄弟和他们的子女,防止发生内战。
他们不仅仅这么做,而且还把这种做法写成了法律,虽然看起来残酷无比,但却行之有效,终于摆脱了游牧民族必须内斗的梦魇,迅速的强大了起来,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传承了几百年。
所以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其实是很复杂的,绝不能简单的归咎任何一方,给他们戴上一个种族大屠杀的帽子。
这个问题我们就不深究了,估计可以写上几万字,如果再引经据典一下,基本上,就快成为历史系的博士硕士论文了。
如果有哪位朋友想借用一下,记得,我可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
当然,我们说起来是寥寥数语,实际上战争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先把这边放一放,回过头来,再说说库车那边。
从库车跑回清军的占领地乌鲁木齐,吐鲁番一带,相距700多公里,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兆惠那样的本事,能够全身而退,阿敏道和他手下的人,在半路上,被小和卓霍集占派来的人追上,全体殉国。
消息迅速传到了兆惠这里,又传到了北京,大小和卓忘恩负义,首先挑起了叛乱,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兆惠再次请求率兵南下,但是乾隆不同意,他始终认为,蒙古准噶尔贵族,阿睦尔萨那才是最大的敌人,所以他坚持要兆惠留在伊犁,一刻都不要放松对他的追捕。
不过说个实话,第一次叛乱确实是阿睦尔萨那挑起,第二次和他有一定的关系,第三次和他基本上没什么联系。
这个时候他早就逃到了俄罗斯,手下的人几乎全都死于天花,他自己也没能逃脱病魔的阴影,虽然俄罗斯人收留了他,但是他这个时候,已经浑身都起了水痘,病得奄奄一息,根本谈不上什么策划叛乱了。
因此,乾隆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从清朝建国以来,蒙古准噶尔人,多次重创了清军,给清廷留下了心理阴影面积,实在太大,所以乾隆近乎固执的,非要抓住阿睦尔萨那,认为这是解决蒙古准噶尔问题的关键,也就可以理解了。
可是南疆的叛乱,也不能不处理,于是,乾隆又想起了雅尔哈善,本来,乾隆准备把他调回北京,担任户部尚书,也就是财政部部长,现在,他又临时改了主意,让他从巴里坤,率领一万多名满汉士兵,南下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可惜的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跨界的,虽然对于兆惠来说,无论搞后勤搞军事,都是牛人一个,但是对于雅尔哈善来说,也许做做内政,才是他最合适的工作。
不过,乾隆似乎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他派了一大堆“能人”,来给他当帮手,他相信,只要有这些人辅助,雅尔哈善就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
这些人确实都不简单,首先要说的是,维吾尔贵族额敏和卓,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在康熙年间,就归顺了朝廷的吐鲁番部落首领。
后来在雍正年间,清军在新疆坚持不下去以后,他带领全族,随同清军一起退回了内地,所以政治上极为可靠。
因此,乾隆把他任命为了这支军队的第二把手,让额敏和卓担任参赞大臣,乾隆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派人去南疆绘制地图,同时秘密的联络其他的维吾尔世俗贵族,劝说他们抛弃大小和卓,投靠大清王朝。
额敏和卓这个时候,已经60多岁了,办事可靠,马上秘密派人前往了南疆,绘制了详细的地图,迅速送到了乾隆的案头。
而且,他还和前面我们提到的,南疆势力最大的世俗贵族,霍集斯搭上了关系,霍集斯一口答应,愿意做内应。
但是霍集斯提出,他控制的乌什地区,和清军之间的联系,被库车隔开,而且他本人,也被小和卓霍集占盯的很紧,手下的人,也被小和卓分散到各个城市去了。
所以,他现在不敢轻举妄动,必须等清军攻下库车以后,他再设法招集人马,抓住小和卓。
额敏和卓把这个情况,汇报给了乾隆,乾隆觉得办的不错,虽然他知道,霍集斯不敢马上站出来,一方面,确实是时机不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在借机观望,脚踩两只船。
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没有开仗,就已经把敌人内部动摇了,总是很好的,而且只要攻下库车,很多维吾尔世俗贵族,应该就会望风而降。
所以,攻下库车是一个关键问题,毕竟从巴里坤出发,爬涉1200多公里,大致相当于北京到杭州的距离,途中还要穿越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去攻击一座坚城,这可不是一件闹着玩的事情。
库车大峡谷
不过,乾隆对此有十足的把握,因为他手里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库车城主鄂对,他现在被乾隆授予了一个挺高的职位,从二品的散佚大臣,负责带路。
不久之前,鄂对刚刚逃出了小和卓的追捕,来到了巴里坤以后,就立刻写信,向乾隆举报,大小和卓即将发动叛乱。
不过,乾隆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反而认为,鄂对这么做,不过是因为,在同大小和卓争权的过程中失败,所以跑来打小报告,可信度有限。
后来阿敏道南下的时候,鄂对随军前往,走到了库车城外的大道边,看见了很多的尸体,被抛弃在路的两边,鄂对发现,其中有好多是他的亲属和部下。
鄂对在悲伤之余,反复劝说阿敏道,千万不要相信大小和卓,一定要武力进攻,他们一定会反叛清朝的。
不过,在阿敏道的眼里,鄂对和他手下的人,确实是遭到了迫害,但是,他的想法和乾隆差不多,认为这些,不过是维吾尔人内部的勾心斗角,和清廷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他也没把鄂对的劝说,放在心上,为了避免双方见面后尴尬,甚至有可能发生的火并,他反而命令,鄂对和随行的三千名蒙古准噶尔骑兵,先退回乌鲁木齐方向。
回来以后,鄂对继续到处游说,检举大小和卓,马上就要叛乱,现在大家终于知道,他说的一点儿没错。
由于他本来就是库车城主,熟悉库车的风土人情,又和大小和卓,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政治上自然也非常可靠,因此,立刻也被乾隆委以重任。
除了上面的人,哈密的另外一个贵族,维吾尔王公玉素普,也主动请缨,请求南下参加平叛。
哈密王是白山派的传统保护人,大小和卓的祖辈,都曾经受到他家族的包养。
现在,他站出来反对大小和卓,在宣传上极为有利,可以动摇大小和卓的宗教基础,影响维吾尔信教群众,让他们明辨是非,意义也非常重大。
本页地址: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