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1 , 9877 , 104 , 144
日常常見的論證逻辑陷阱-2
我们有时觉得,别人说的话有点不太对劲儿,偏偏又不知道哪儿不对劲儿,就是因为其中包含这两种假设。
下面,看一看这两种假设的特点。
三、描述性假设
有一个段子,一位北方大汉第一次去上海,和一群朋友在餐馆吃饭,菜吃得差不多时,服务员端上一大碗米饭,北方人正好坐在上菜口,直接端过来吃了,扒了几口,才发现全桌每人手里都端着一个小空碗,尴尬地望着他……
任何人做出判断,不仅仅要依据眼前的事实,也要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
南方人看到一大碗饭,就知道是大家分着吃,认为这是不证自明的东西,但这个常识对于胃口大一点的北方大汉而言,可能并不存在,这一大碗饭……
多是多了点儿,难道是好客?还是知道我胃口大?
工作中的 “描述性假设”中,常常隐藏着逻辑陷阱。
比如,下属建议使用一个新的供应商,并列举了它在一些知名大公司的运用,以证明它是可靠的。但这些大公司是否对产品满意,却可能被隐藏了,而这些大公司常常选择多个供应商,并定期淘汰。
很多新闻中也隐藏着“描述性假设”:
我记得游资大佬徐翔被抓之后,某财经媒体记者立刻出发前往公司所在地址,并在报道中写“发现公司大门紧闭”,看上去好像证明公司真的出事了。
实际上徐翔是晚上被抓,公司当然是“大门紧闭”。
把不便明说的话,隐藏在精心选择的感性的事实中,让对方沉浸于感受而避开理性的分析,是政客常用的“描述性假设”。
希拉里克林顿在竞选演讲的开场白里说:
“我是一个工厂工人的孙女,现在是一个一岁孩子的外祖母。”
这里陈述了一个事实,但却是选择性的事实,故意忽略了中间三代的社会地位,目的是在中间隐藏进一个不证自明的结论,
“所以我是跟你们一样的普通人”。
这句话必须要隐藏,因为说出来就是一句明显套近乎的假话,反而让人反感,给人质疑的靶子,只有作为“描述性假设”隐而不现,才有打动力。
四、价值观假设
回到南非报业投资腾讯的案例:
“我们认为,中国互联网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正是基于这条不需要说出来的价值观,南非报业一路收购别人不要的腾讯股份,直到成为第二大股东(连马化腾自己都时不时在减持),打败所有专业投资机构,曾经创造了单一互联网项目投资回报的世界记录。
价值观,就是你认为值得为之努力的东西,比如
“永远不要尝试作弊”、
“冒险是创业者必备的精神”、
“投资国运”等等,这些信念,你根本不想去证明。
人有原则,公司有企业文化,这些都会固化为“价值观假定”。
一位从事审计的朋友,之前一直在给东北一些企业做审计,有些企业快破产了,但职工都希望再努力救一把,不能下岗。
后来主要到福建的企业做审计,遇到企业快不行,员工最关心的是,趁企业账上还有钱,赶紧拿一两个月的赔偿走人。
两地工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反应,背后是不同的“价值观假设”,长期稳定后,都会下意识的作出判断,不去占用宝贵的思考时间,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做法。
编剧常常利用这种“价值观假设”让剧情更合理。
《天才枪手》的女主角是作弊高手,而且是以作弊谋利,还是类似高考这样的重要考试。
UfqiLong
通常,这种女主角很难让观众认同,如果观众不认同主角的动机,他们就会挑剔剧情,认为电影瞎编。
如何让观众喜欢一个不正直的主角呢?
编剧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让主角的“对手”更邪恶。
电影中,女主角遇到的是,学校靠收赞助维生,老师靠泄题谋财,再聪明努力的学生,也无法弥补出身带来的差距。
而主角的“坏”,是对这种阶层差距的蔑视与嘲讽。
这里隐藏着一个“价值观假设”:如果正义缺席,你也可以不那么正义。
之所以是隐藏的,因为如果说白了,就很容易被挑战:别人干坏事,不能成为你干坏事的理由。但只要不说明白,观众就容易在内心深处“原谅”女主角的作弊行为。
“价值观假设”隐而不发,有时会省掉很多解释的麻烦。
如果在现在,有人引发核战争,这个人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公敌。
但美国最初在广岛投放原子弹,美国人看到了相关报导,知道广岛当时的惨状后,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的。
当时有一个民意测验,只有4.5%的美国人认为不该用核武器,更有22.7%的人认为,日本如果不投降,应该继续扔原子弹。
这里隐藏着一个价值观假设:“可以用残忍的手段对付敌人,以结束自己的痛苦”。
但这个价值观只能是“隐藏的”,一旦被讨论后,很多人就会改变自己的观点。
事实上,在大量广岛报道后,引发了知识界的很多争议与辩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也开始认为不应该再使用核武器了。
(未完待续, To be contd)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