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6: 第四讲 明代-7..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2023-01-11 , 7009 , 896 , 136

听音频 🔊 . 看视频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6: 第四讲 明代-7

第一是府县考,录取了叫入学,又叫县学生,俗名又叫做秀才。照理,县学生该赴县学读书,但有名无实,并无正式的县学。其次是省试,考试地点在各直省的省会,这叫乡试,中试者俗称举人。
  各省举人再送到中央,集合会考,这叫会试。   会试中试,始是进士,也叫进士及第。   其实就名义论,举人就如进士,进士也就如举人,哪有这许多分别呢?
  明制进士及第以后,还该留在中央政府读书,由中央派一个资格老的前辈进士出身的人来教。这个人,本身就是朝廷大官,也不严格来教读。照例,要待这些进士读书满三年,再加一次考试,成绩好的,就得入翰林院。
  所以明代翰林是进士在中央读了几年书,经过考试,这个时候称为散馆,才成翰林的。但此种进士读书的制度,不久也有名无实了。而明代风尚,则极看重进士与翰林,非进士翰林就不能做大官。
  明以前的科举,只进士及第后,即便分发服务,依其行政成绩逐渐上升。明代则举人不便是进士,一定要进士及第,进翰林院的这批人,才能当大官。举人以下就没有做大官的份,如是则科举场中也分了流品。

-loading- -loading--loading-



  进士及第是清流,浮在上面直向前,秀才举人则变成了浊流,沉淀在下面,永远不超升。鼎甲出身,也成一种流品观念了。我们不能说科学场中有阶级,但却有流品。从两汉到唐宋,任何人都得从小官先做起,但人人都有当大官的希望。明以后,科举分成两层,下层是秀才、举人,没法当大官。上层是进士与翰林,也没有做小官的。清代也如此。像曾国藩进士殿试,虽列三甲,只是同进士出身,然而进士散馆成绩好,获进翰林院,以后出来便做几任学政主考,后此就做侍郎,等于现在的部次长,一下就做大官了。至于考不上进士翰林的,无论你学问修养好,从政成绩好,总之没办法。
  这种制度,依然是重法不重人。   但平心论之,此项制度也绝非无好处。   明清两代许多的有名人,都出在翰林院。   因为考取进士后,留在中央这几年,对政府一切实际政事,积渐都了解。政府又给他一个好出身,将来定获做大官,他可以安心努力。他在进士留馆时期及翰林院时期,一面读书修学,一面获得许多政治知识,静待政府之大用。
  进士与翰林成为政府一个储才养望之阶梯。   科举本只能物色人才,并不能培植人才的。   而在明清两代进士翰林制度下,却可培植些人才。
  这种人才,无形中集中在中央,其影响就很大。即如曾国藩,考取进士时,也不过三十几岁,那时在学问上是并无甚深基础的。而在他进士留馆一段时期,住在京城,生活虽说很清苦,但亦很清闲,没有什么事,可以一意从师觅友,读书论学。
  学问基础,便在那时筑成。   及做翰林,还是没有事,还是读书,。   即或放到外省作主考官,主考还是没有许多事,旅行各地,多识民情风俗,多认识朋友,回来还是翰林。

UfqiLong


  如是多少年,财政是当官任事。   国家养你在那里,担保你有大官做。   政府的事,你都可知道,只让你从容一时期,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
  明清两代,许多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多半从进士翰林出身。并不是十年窗下,只懂八股文章,其他都不晓得。他们住京都,往往只携一个仆人,养一匹马,或住会馆里,或住僧寺里,今天找朋友,明天逛琉璃厂,检书籍,买古董。
  或者在当朝大臣家里教私馆。   然而他们负有清望,是政府故意栽培的人才。   在政府论,应该要有一个储才之所,把下一辈的人才培养在那里。
  培养他的学识,培养他的资望。   如是才可以接上气。   汉代培养人才的是掾属。   唐代培养人才在门第。   宋代培养人才在馆阅校理之职。   到明清两代,始把培养人才的机构归并到考试制度里。
  当然,做翰林的不一定全都好,然而政治家学问家都由这里面出来,那亦是事实。

-loading- -loading--loading-


UfqiLong


乙、八股文

其次我们要讲及八股文。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从明代下半期到清代末期三四百年间,八股文考试真是中国历史上最毁丧人才的。
  大家知道:八股文没有什么意思,但为什么政府偏要用此来考试呢?当然有人要说,这岂不是专制皇帝故意的愚民政策吗?然而明代推行八股文,早已在衰世。那时的皇帝,哪里会用心创造这样用意刻毒的制度来?当知任何一制度,很难说有一二人所发明,所制定。正因当时应考人太多了,录取标准总成为问题。
  从前唐代考试,一定要考律诗,就因为古诗不容易定标准,判优劣,律诗要限定字句,平平仄仄,要对得工整,一字不合法度就不取。标准较易具体而客观。宋代不考诗赋考经义,仁义道德,大家一样的会说,谁好谁坏,很难辨。
  所以演变到明代,又在经义中渐渐演变出一个一定的格式来。违犯了这个格式就不取。这不过是一个客观测验标准。八股文犹如是变相的律诗,是一种律体的经义。这也不是一下子便制定了这格式,而是逐渐形成的。开始时,也并不是政府存心要愚民毁丧人才的,目的还是在录取真人才。
  然而人才终于为此而消磨了。   现在只骂创始此制的人存心不良,怀有极大的恶意,其实此制度也不是某一时某一人所创始的。而且纵使存心公正善良的人,其所创制度,也可有偏弊,有流害。
  我们必如是想,才能对政治制度有深一层之研讨与警惕。


朋友圈的风景:美妙时光美景风光:山河湖水人文城市-20

+进士 +翰林 +大官 +举人 +八股文

本页Url

↖回首页 +当前续 +尾续 +修订 +评论✍️


👍10 仁智互见 👎0
  • 还没有评论. → +评论
  •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

    + 卢焱 卢焱
    AddToFav   
    新闻 经典 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