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4 , 12266 , 2422 , 90
机器会思考吗? 计算机科学之父英国阿兰图灵: 计算机器与智能-7
7. 学习机器
读者可能会猜测我缺乏令人信服的正面论据来支持我的观点,否则我不会花费那么多精力来指出异议中的问题。现在我将提供这样的证据。
让我们暂时回到拉芙莱斯夫人的异议,她认为机器只能执行我们告诉它的任务,可以说,人类向机器“注入”一个念头,机器在某种程度上作出反应,最后又回到静止,就像被琴槌敲击的钢琴弦一样。
另一个比喻是一个低于临界体积的反应堆:
注入的念头就像从外部轰击反应堆的中子,每个中子会引起一些反应,但最终逐渐消失。
然而,如果反应堆足够大,中子引起的反应可能会持续增加,直到反应堆解体。
思维中是否存在这种现象?
在机器中呢?
这种现象在人脑中应该存在。绝大多数思想都处于“亚临界”状态,对应于亚临界体积的反应堆,一个思想进入这样的状态,平均下来只会产生少于一个的思想。
有一小部分思想处于超临界状态,进入其中的思想将会产生二级、三级……
越来越多的思想,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
动物的大脑似乎是处于亚临界状态。由于这种相似性,我们不得不问:
“机器能否达到超临界状态?” (Can a machine be made super-critical?)
“洋葱皮”的类比也有用。
在研究思维或大脑功能时,我们发现一些操作完全可以用纯“物理”的方式解释,我们说这并不符合真正的思维。但在剩下的部分里,我们发现还有“洋葱皮”需要剥去,一直这样下去。用这种方式,我们是否能够达到真正的“智能”,或者最终发现皮里面什么也没有了?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整个思维都是机械的。(但它不是一个离散状态机,我们已经做了说明)
上述两段并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论据,倒不如称作“趋于产生信念的陈述”(recitations tending to produce belief)。
要在第六部分开始时提出的观点得到真正令人满意的支持,只能等到本世纪末再进行所描述的实验了。但是在此期间,我们可以说些什么呢?如果实验将来会成功,我们现在应该采取什么步骤?
正如我所解释,问题主要在于编程。
工程上的进步也是必要的,但似乎无法满足所需。人们估计大脑的存储能力在 1010 到 1015 之间,我倾向于取下界,认为只有一小部分用于进行高级思考,其余大部分用于保存图像。在模仿游戏中应对一个盲人,如果所需的存储量超过 109,会让我感到惊讶(注:大英百科全书第 11 版中的脑容量为 2 × 109),即使采用现有技术,107 的存储量也是完全可行的,也许不需要提高机器的运行速度。
被视为模拟神经细胞的现代机器速度比神经细胞快 1000 倍,在许多方面提供了“安全余地”,剩下的问题主要是如何编程让机器能够完成游戏。按照我目前的工作速度,我一天大概能编写 1000 字节的程序,所以大约需要 60 个工人连续稳定工作 50 年,而且没有东西扔进废纸篓,才能完成这项工作,但似乎需要一些更快捷的方法。
在试图模拟成人大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大脑是如何变成我们现在这样的。我们考虑其中的三个部分:
心智的初始状态,即出生时的状态。
其所接受的教育。
其所接受的其他的、不被称为教育的经验。
与其试图编程模拟成人大脑,不如模拟儿童大脑(Instead of trying to produce a programme to simulate the adult mind, why not rather try to produce one which simulates a child’s?),如果让儿童大脑接受正确的教育课程,就可能获得成人大脑。
UfqiLong
儿童大脑大概就像一个刚从文具店买来的笔记本,只有少许机制和大段空白的纸张(机制和写字在我们看来几乎同义),我们希望儿童大脑中的机制足够少使得容易编程。我们可以假设对机器进行教育的工作量和教育一个人类儿童基本相当。
因此,我们把问题分为密切相关的两个部分:儿童程序和教育过程。
我们不能指望一下子找到一个好的“儿童机器”,我们必须做对这样的机器进行教育的实验,看其学习效果,然后再试另一个,判断哪个更好。显然这个过程与进化有联系,通过这样的类比:
儿童机器的结构 = 遗传物质
儿童机器的变化 = 变异
试验者的决定的判断 = 自然选择
然而,有人可能期望这一过程比自然进化更加迅速,优胜劣汰虽然是一种缓慢的方式,但实验者通过运用其智力将促使这一进程的加速。同等重要的是,这并非局限于随机的变异,只要能找出某些缺陷的根本原因,就有可能考虑对其进行改进。
机器无法采用与儿童完全相同的教育方法,例如,它没有腿,因此不能要求它出去填煤斗;或许它也没有眼睛。然而,无论聪明的工程师采用何种手段克服这些缺陷,只要这样的机器进入人类学校,其他学生肯定会嘲笑它。它必须接受培训。另外我们不能过于关注腿、眼睛等“缺陷”,海伦·凯勒(Helen Keller)女士的例子表明只要教师和学生能够以某种方式进行有效交流,教育仍然可以取得成功。
(未完待续, To be contd)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