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1 , 9464 , 104 , 167
怎样理解俄罗斯和中俄关系?-3
04
政治文化
1832年,俄国国民教育大臣乌瓦罗夫总结了俄国官方意识形态的三个支柱——东正教、专制制度和人民性。东正教是俄国社会道德与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俄国自认为在精神上优于西欧的一个重要条件;专制制度是保证俄国政治稳定的基础;人民性是宗教性和专制性的结合,主要表现为人民对东正教的虔诚与对沙皇的忠诚。
俄国政治文化里有两个核心内涵。
第一,国家主义。在俄国的国民意识深处,否认私有财产的神圣性,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第二,专制主义,这是其政治文化的核心。政治上,俄罗斯自莫斯科公国以后,完全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国家君主操控国家经济命脉,没有贵族经济。社会层面,漠视个人权利。
从莫斯科公国开始,一直到后来的俄罗斯帝国,再到苏联,乃至当代俄罗斯,其政治文化本质上就是长期稳定的专制制度。16世纪,伊凡雷帝将传统的分封贵族变为服役贵族,让他们只能为国家服务。彼得大帝时,制定 “官秩表”,官吏人数大增,形成了强大的官僚阶层,促使俄国的君主专制和官僚体系进一步结合。
到了尼古拉一世时期,成立了第三办公厅政治警察机构,还让俄国成为欧洲专制制度的堡垒,建立了俄、普、奥三皇同盟,共同压制欧洲革命。即便经过亚历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时期的改革,俄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调整了行政体制、司法制度,但其沙皇完全专权的核心从未更张。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曾说,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那么反过来讲,尽量延缓和压制改革就是掌权者最关心的问题。所以,俄国历史上每次现代化运动都被其后更进一步的反动所掩盖。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后是一波反动。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之后,又是尼古拉一世的一波反动。到了苏联时期,赫鲁晓夫的改革之后,又是勃列日涅夫的反动及其17年统治的长期停滞。这正是历史的复杂吊诡之处。
冯玉军教授《俄国历史文化与当代发展》讲座现场
那么为什么中国在五四运动以后,最终没有选择欧美模式而是选择了俄国模式?我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皇权专制、官本位社会、小农经济、市场经济的不发达,及对于个人权利的漠视,对集体主义的强调、对大一统的执念等等,和俄国政治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在主动选择和外部输入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最终接受了一条俄国式的发展道路。
05
经济模式
俄罗斯经济的基本特征有五个方面。
第一,垄断性。从莫斯科公国开始,俄国的大商业资本便占据经济主导地位。到了彼得一世,俄国开启工业现代化进程,政府采取人头税等措施,扶持大型工商业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迅速发展,俄国各大工业部门都诞生了大型垄断组织,重工业尤甚。这一是阻碍生产技术革新;二是破坏市场秩序;三是压榨工人剩余价值,使阶级矛盾逐步激化;四是官商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导致利益集团绑架国家决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俄国的近现代走向。政治问题有其经济根源,二者不可分割。
俄国经济当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便是重商主义,关税壁垒严重。18世纪开始,俄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时常发生,导致贸易战。尽管今天俄国也加入了WTO,但仍然维持很高的关税。同时,俄国吸引外国投资的力度强,但对于外国资本的保护却非常脆弱。外国资本在发展后往往会成为被打击,破坏,甚至被征收的对象。
第二,强制性。国家机器对于经济压榨严重。基辅罗斯时期,俄国就实行 “索贡巡行”。每年秋末冬初,大公率领亲兵到所属居民中挨家挨户征收毛皮、蜂蜜、蜂蜡等贡物。索贡的队伍所到之处,横征暴敛,肆无忌惮,抢劫财物,还虏掠人口,贩卖为奴。15至16世纪,在欧洲农奴制已趋于解体的背景下,俄罗斯反而发生农奴制的重新高涨,强制农奴劳动,成为俄罗斯经济最突出的特色。
到了苏联时期,又有古拉格劳改营。 从1929年到1953年,有1500万人被关押在全苏各地的古拉格劳改营中从事苦力劳动。而彼时的苏联人口也才1.6亿人,相当于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UfqiLong
第三,资源依赖性。从沙俄到苏联再到今天,俄国的农业仍是靠天吃饭的农业。除依赖土地外,16世纪至17世纪,俄国毛皮生意繁荣,成为俄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成为其不断向外扩张的刺激性因素。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随着工业对石油依赖度的不断上升,俄国又将油气作为赚取外汇的重要来源。
第四,结构单一性。这是苏联经济一个难以解决的长期问题。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
第五,超越型发展。由于相较于欧洲,俄国是后发型国家,因此它总是试图跨越 “卡夫丁峡谷”,实现赶超型发展。从彼得大帝改革开始,俄国始终用皮鞭和棍棒强迫民众努力去追赶先进的欧洲。
俄国的现代化进程由国家主导,为了实现特定目标,集中全部资源投入特定领域,带来了消极影响。一方面,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通过压榨农民,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差,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另一方面,压制具有自由思想的企业家与知识分子。现代化的目标应该锁定在最根本的人的思想的现代化。然而,后发国家往往把人作为工具,而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最根本的归宿点和出发点。
(未完待续, To be contd)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