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6 , 11564 , 116 , 221
知乎网赞同数最高的根话题精华Top-12:有什么相见恨晚的知识想推荐给年轻人?
[Src: 采铜@知乎网, 萧雅@豆瓣网, 2014-04-30. 原帖已经被删除。]
这个问题我必须答,因为我想为这里的年轻人介绍一种「可实现的成功学」。希望这个我自创的理论,可以改变很多人的一生。
当我们评价一个事情值不值得去做、应该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应该抛弃单一的视角,而是分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看,
一是该事件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认知、情感、物质、身体方面的收益皆可计入),即「收益值」;
二是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会持续地较久较长。
这两个维度正交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四象限图。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所有事情都可以放进这个图里面。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找到自己的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完成一次印象深刻的旅行、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买一件时髦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游、吃一顿大餐、看AV撸管;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
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一首诗、背牢十个单词、看一本经典小说、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次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网上闲逛刷微博、使用微信陌陌知乎等进行成功率很低的勾搭。
如果我们反躬自省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平时做得最多的、最喜欢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我们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备做的条件。
这个现象,就导致了一种结果,就是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在沙坑里,我们总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来,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已从指尖划下,然后重新来过。即便这个过程重复得再多次,我们还是得到相同的结果。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是长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样,它的效益可以累积和叠加。即便每一次事件的可见效益微乎其微,但是只要它的半衰期足够长,这个效益就可以传递下去,成为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石。
比如背单词,背一个单词,尽管可能过几天就淡忘,但是当你重新背这个单词的时候,第一次行动留下的底子还是在那里,它可以降低你再次记诵的难度。
但是假使你在玩神庙逃亡这个游戏,一个连续奋战几十分钟的战果可能在一次疏忽中就前功尽弃、灰飞烟灭,虽也许会留下一个高分纪录,但是这个数字,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再举一个例子,中午去食堂吃饭,不免要排队等上五到十分钟,这时大多数人会拿出手机刷微博打发时间,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你拿出的不是手机,而是一本诗集,读上一首诗,又会如何呢?
也许你会被旁人当成异类、呆子、文青,但是没关系,也许那首诗的美,已经种在你的心里,并在某个时刻开始生根发芽。
我们知道乔布斯有一个著名的「人生三故事」的演讲,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
其中一个故事讲的是他在读大学期间练习书法,这个经历锻炼了他的审美品味,从而使得他在后来的苹果产品中特别注重产品的美感,所以这件事情为其传奇式的成功埋下了重要的伏笔。练书法这个事情的收益,对于我们普通人,放在当时和今天来看,都不那么高了,但是这个事情对人生的影响却可以沉淀下来,在某个时空机缘的当口爆发惊人的力量。
所谓成功的人生,就是这样把无数个或大或小的收益累加起来的结果。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联想到时间管理中的「时间四象限法」,又称「艾森豪威尔法则」。该理论将事件从重要性和紧急程度两维度进行分类,分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四类,并特别指出人们常常忙于去做不重要紧急的事,却忽略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我承认这个观点非常精彩,但是现实中,人们却很难履行这个法则并从中收益,因为我们现代人常常陷入了「两个无能」之中,
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
「选择无能」
就是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更有价值我不知道,比如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更有前途我不知道。于是就成了布吕丹的驴子,在犹豫不决中寸步不行,直至饿死。
「执行无能」
就是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就是不去做。其实对广大拖延症患者来说,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所以,与其死守「艾森豪威尔法则」而不入,不如放下,拥抱简单、易做的「采铜法则」:
尽量少做或不做「短收益半衰期」的事情。除了字面意思外,这个法则暗含两层含义:
UfqiLong
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你就尽管去做,这个可以破除「选择无能」;你不用去做那些宏伟高大的事情。
即便是去做那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比如你现在抽一分钟出来练几个字都可以,这就赚到了,就这样开始,没错!这可以破「执行无能」。
的确,读完这篇文章,你可能还是有点迷惑,你仍旧不知道你该干什么,以及到底干什么才能成功,但是你已经可以告诉自己——从现在这一刻开始——你可以不干什么了。
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相同的,一旦你消灭了那些不该干的事,余下的时间,不管你做了什么,都会为你增添力量,积累动能,你就会一步步地、头也不回地走向成功。
PS:评论中不少人问上知乎这个事情属于什么半衰期,我的看法是这取决于你上知乎的方式,这里我提供两个建议:
看半衰期长的答案;
写半衰期长的答案。
----
半衰期( Half Life ):
半衰期指的是:衰减一半所需时间。
在物理学中,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
这是一个统计概念,不是指单个原子,而是指一定量的样本。假设这个半衰期用t表示,那么过了1t时间,余50%;再过了1t,余25%;第3个t后,余12.5%。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不断衰减的指数函数。
由于特定放射性元素半衰期固定,在考古学中,就常根据半衰期来测定物品所处时代。
半衰期概念不仅可以用在物理学、考古学领域,也可以用在其它领域。
例如,药物服用规则,就与药物的半衰期有关。如果没有考虑半衰期,就无法合理控制药物浓度,或者无法起效,或者毒副作用过大。
类似的,还有期刊被引半衰期、化学反应半衰期等。凡涉及到时间维度,半衰期可能就有用武之地。
以学习为例,我们也可以定义出“知识半衰期”,意思是:知识的折旧速度。
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每隔一个知识半衰期,可能就有一半知识已经落伍、淘汰。如果没有持续学习,这个人的认知体系可能就会充斥大量谬误。
围绕知识半衰期,还形成一个专门学科,名为“科学计量学”,它是一门测量和分析科学本身的科学。该领域研究者阿贝斯曼研究知识“衰变”,并以肝硬化和肝炎临床知识真实性衰减为实例,得出结论“该领域知识半衰期是45年”。
采铜在研究可实现的成功学时,也迁移使用半衰期概念。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