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新冠肺炎疫情的解药就藏在浦东大道141号门牌号里..


上海新冠肺炎疫情的解药就藏在浦东大道141号门牌号里

2022-04-25 , 3838 , 104 , 177

听音频 🔊 . 看视频 🎦

[编按: 转载于 腾讯微信/ 呦呦鹿鸣的鹿鸣君 呦呦鹿鸣, 2022-04-22。上海的解药,藏在141号。]

我在上海长住过三个地点,长宁区法华镇路、普陀区真北路、浦东新区浦东大道,相应的,办公室也分别在几个不远之处。
在每个地方,我都习惯于去挖掘周围的   “小历史”,这些细节或者是因为不够宏大,或者因为不合时宜,往往鲜少关注,少为人知。但用碎片时间去体会,却着实是一种趣味。
挖掘方法之一,是跑步。在街巷弄堂漫无目的地跑,遇到有会心、趣味之处,随手拍照,再问问人,查查资料,如此这般,在我心里,这块地方就渐渐立体起来,有了气味,有了光影,有了声音,而不仅仅是眼前模样。我在几个城市跑过马拉松,但第一个全程就是在上海街道上完成的。

在浦东大道居住的时候,我偏爱就近往江滨跑。很多人以为,代表旧上海的是外滩,代表新上海的,是浦东摩天大楼群,比如高耸入云的   “陆家嘴三件套”,而我个人觉得,“三件套”身下的江滨跑道才是:
这条可以一口气跑上十公里的跑道,以跑者为中心,以黄浦江两岸外滩/陆家嘴建筑群和江中船流为背景;高楼如山,江流湍湍,辅之以树林、草地、阶梯、驿站、图书室、咖啡馆、直播室、星级卫生间、雕塑……它所营造的气场,代表着城市文明的归宿:服务于市民的   “人味”。 

不是高高在上、异化迷离的钢铁水泥森林,不是不知所云、味同嚼蜡的宏大叙事,而是具体而微、心心相印的体贴低语。跑道上,一呼一吸之间,如此真实。
▲江滨跑道,记录于2017年
这条跑道从开放第一天我就在那了,我不时会关注驿站里书籍的替换频率和选品、漂流盲盒、给工人的免费冰箱、文化直播间里的主讲排表。这些是淡淡的人间烟火,以及一个个普通人未曾被记录过的故事。
▲跑道边上的爱心冰箱,记录于2018年▲多功能驿站,记录于2018年
这些与GDP关系不大的城市设计,在宣示着一个共识:人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工具,或者机器。即便在今天中国GDP最高产的地块陆家嘴,也是如此。
跑步的时候往往是一个人。有时候,跑着跑着,我会想:那么,眼前这一切,从何处而来?又向何处去?

有一次跑步,约在2017年底,我离开黄浦江江滨,往浦东大道东向跑。这个方向多年来处于反反复复施工修路的状态,少人经过。经过一栋二层小楼时,注意到了门口墙上两行大字   “浦东开放开发从这里开始”。进去一看,原来,这里是“浦东开发陈列馆”。
里面展示了浦东开发以来的各个节点,其中一些物品原件,令人感觉有些穿越,比如手摇式油印机,铅字印刷机。这些物件,竟曾是中国最现代化地段的当家之物?还有当时工作人员的座驾   “凤凰牌自行车”,新区接待处的柜台,办公桌。至于送给各大外资银行的礼物,就显得比较洋气了。

这就是上海市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原址所在,曾是浦东开发的指挥部、发动机。更早之前,这东昌区工人俱乐部。

楼虽小,600平米,但郑重其事,可见主事者用心。唯一可惜的是,陈列馆是2010年建的,当时是纪念浦东开发20周年,而如今呢,已经是30周年之后了。于是,可以理解的是,即便主事者努力做了一些更新,与时俱进,整个陈列馆终究是有了一些   “陈旧不合时宜”的味道。

回去之后,我找了一些背景材料,一不小心,注意到了一个细节:

浦东大道141号.jpg


1990年4月,选定这个二层小楼作为浦东开发办公室办公地点之后,有过一个会议,谈到了   “如何选择一个体现浦东开发精神的门牌号码”,讨论热烈,现场有人提议:“浦东开发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一个脚印,要实事求是,何不就用‘一是一’的谐音,定为浦东大道141号?”
原来,这个门牌号这么有讲究。经过时,我着实是完全略过了门口那个牌号。谁能想到,一个门牌号也有故事呢。

1990年4月30日,在第一次浦东开发新闻发布会上,   “浦东大道141号”这一地址首次公开使用。3天后,浦东开发办挂牌成立。这张照片收入了《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
▲翻拍自《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一书又后来,我在《环球人物》看到一篇旧报道,了解到另一段往事:1990年1月20日,邓小平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大年初一,朱镕基来给邓小平拜年,两人的话题很快落到了浦东的开发建设上。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经济改革如火如荼,上海却一直举步不前。
  朱镕基委婉地跟说,浦东开发建设的报告不理想,不敢报。邓小平的回答是,应该赶快给中央报,   “不用怕,报嘛”。这个时间点,恰好就在挂牌前一段。141这个精神,很可能也与这个故事有关?

-loading- -loading--loading-


▲另一段两人之间的视频:上海   “憋了几十年了”一是一,二是二,说来容易,其实不然。因为首先就要求上下各方直面一个事实:“上海浦东开发建设的报告不理想”。不仅是“不理想”,而是堂堂大上海已经落后于当时的深圳等地。
说来也巧,我手上有一本《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书中第一篇谈浦东的文章《对浦东开发的几点具体意见》(1988年7月23日),页码刚好选在第141页。正是在这个讲话里,提出要有一个统一的   “规划协调领导机构”。这个机构就是后来的浦东开发领导小组,下设浦东开发办公室(浦东大道141号)。

讲话中第一点意见就是:   “开发浦东是建设‘新上海’的希望”。朱先生还说:“要把浦东建设成为上海最现代化的一个部分。通过浦东开发,使上海这个城市整体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贸易、科技和金融、信息中心”。之后二十年的事实证明,浦东做到了。浦东开发,是上海改革开放当仁不让的引擎、旗帜、代表作。 
而浦东开发的精神呢,就在   “141”里: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
但我是奇怪的,因为之前那么多年,我从未在上海听到过这个   “141”,各种渠道都没有听过。
在到这个陈列馆之前,我之前有对上海   “城市精神”做过一些了解,被正式确定来代表上海的是以下16个字:“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嗯。这里也没有发现“141实事求是”。看来,它被淡忘了,或者不小心遗漏了?

UfqiLong

还是它并不足够重要,格调不够高?

关于上海城市精神,早在清末民初就有一次大讨论。当时,《新青年》、《新闻报》、《民立报》等重要报刊都参与了,其中一篇文章写道:   “上海者新文明之出张所,而志士英豪之角逐场也。以人才荟萃之地,而其数又若是之多,宜乎大实业家、大教育家、大战术家、大科学家、大经济家、大文豪家、大美术家,门分类别,接踵比肩也。”
(更峰《人口多而团体少》,民立报1910年12月10日)
这种表述,格调很高。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似乎是与它有些许接近,总之,都是宏大、气派。

相比之下,夹在中间的141号   “一是一、二是二”,极致朴素,以至于突兀。
那次探访浦东大道141号,心中就隐隐约约留下一些问号。在2022年的此时此刻,我不免想起了它:今日上海,重拾   “141精神”,很必要,很迫切。

一是一,二是二。就承认吧:今时今日的上海,根本就没有   “接踵比肩的大实业家、大教育家、大战术家、大科学家、大经济家、大文豪家、大美术家”。什么叫做大?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要说接踵比肩,连零零星星都谈不上。即便与其他城市相比,在“大人物”上,上海也并没有“原产地优势”。
实事求是,承认这一点,就像当初承认上海在改革开放中落后了,浦东开发的报告也   “极不理想”,上海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一是一,二是二。别再用某些   “精致”的小片段、小局面给自己涂脂抹粉了,一个小区有物资不等于其他人都有物资。就承认吧:

2022年的上海,正在面对疫情防控中的饥饿,许多人正在为抢菜发愁。许多上海市民在“保供”中见识到了一辈子都没见过的各色野生品牌食品,本来退却的假冒伪劣如今又层出不穷了。
酱板鸭发霉,鱼罐头含孔雀石绿,腊肠没有生产日期,肘花来自一堆不合格记录的厂家……
咸肉发绿了,榨菜吃出钢片,当天生产当天发放到居民手中的食用油连厂家也说是假冒的……
那些总数极少的   “疫情防控保供企业”里,也有批量违法记录企业、不良记录企业、老赖公司被精准选中,混迹期间,明晃晃那么打眼。
不承认行不行呢?这要看当事者是否有担当,是否有责任感,是站在什么立场,是要自己体面还是要别人帮助他体面。不承认它,幺蛾子就会继续乱飞。

巧了,《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第二篇是《把解决市民副食品供应作为工作的突破口》:   “这次来上海工作前,我向李瑞环同志请教了两次。李瑞环同志认为,干好工作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振奋人的精神,增强人民的信心。人民的信心鼓起来了,相信你了,愿意与你合作了,那事情就好办了。
  否则,干什么都没人响应。   它的经验是要选好突破口。   上海要从城市建设入手做突破口,难度太大,欠账太多。
  我想来想去,还是田纪云同志讲的首先抓‘菜篮子’可行。”

这段话是1988年说的,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放在2022年的今天,竟然一点也不过时。

(2022年04月)今天的上海,人的精神不仅不振奋,还有些抑郁;人民的信心不仅没有鼓起来,还有些沮丧。不然,就不会有小区居民列队敲空盆了。2022年的上海,和1988年一样,   “解决食品供应工作”,仍然是突破口,必须是突破口。
▲一位打工者的生活自述

我翻阅朱镕基当年说的那些话,竟觉得如此新鲜:
  “今天我去看你们的集市贸易市场,好多人把我围住提意见,说蔬菜太贵了,国营菜场不起作用,全部都是集市贸易,这是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市政府每年补贴几十亿元,就像一个很长的竹筒子,上面都是眼,补贴都从眼里流掉了,好多是流到个体户的腰包里去了,内外勾结。菜场好多人“宰”顾客,缺斤少两,卖大户,弄虚作假。”
(1990年3月3日《为上海人民办三件实事》第430页)
  “现在上海是非常困难,我们在转向商品经济的过程里缺乏经验,这方面我们不如广东、江浙,因为我们吃“皇粮”已经吃惯了,一下子改过来不容易。……同志们,上海现在的几个爆炸性问题都是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交通问题、住房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都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群众骂我们还得骂上几年,这是没有办法的。但是“菜篮子”问题可以解决吧?上海的气候条件、工业基础难道不如天津、北京?只要我们使一把劲,努一把力,完全可以把它搞上去。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够动员起上海人民的劲头。
  因为这个“菜篮子”是天天要买的啊,他一感到价格涨了、买不到了,他就骂啊。”

-loading- -loading--loading-


UfqiLong

(1988年4月25日《在上海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第48页-52页)
  “我们这一届市政府就要看实绩,看政绩。你是不是把“菜篮子”搞满了,把物价摘下来了或者稳定了;你是不是把生产搞上去了,把经济效益提高了;
  出口是不是增加了,外商投资是不是增加了。   你要搞出政绩来,不要讲空话。   我看,对有实绩的同志、扎扎实实工作的同志,要把他提到领导岗位上来,把那些老说空话、占在那个位置上不办事的人拉下去。”
(1988年5月10日《在上海市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上的讲话》第71页)   “老百姓痛恨的是一些“官倒”……我很担心,在上海取得民心主要靠“菜篮子”,你把“菜篮子”丢了,我们就垮台了。要抓紧,注意这个苗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1989年7月22日《集中力量办好几件取信于民的事》第329页)为什么会觉得如此新鲜?我想,恐怕是因为我们本质上并没有走得很远。 上海还远没有到诸如   “大气谦和”的阶段,还有很多骨髓里的旧毛病缠绕在那里。
  平时还可以藏在华袍之下,彼此岁月静好,一旦有了一点什么节奏之外的动静,就会纷纷暴露出来,面目狰狞。

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调研市民封控期间食物问题,就到家里冰箱桌子都堆满食品的家庭里去,到了之后手都不愿意伸出来。

难道不是应该到网络上的求助区看看?难道不是应该去问问那些买不起买不到高价菜的人?难道不是应该去问问那些求一个馒头求几颗青菜的老教授?难道不是应该去那些不能出去工作失去收入的打工者家里看看?
此时此刻,会更觉得朱镕基在上海时的言行开始闪光了:直面问题,承认问题解决不了必须挨市民的骂,在骂声中努力解决问题,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   “141精神”。真正的上海“基础设施”。

实事求是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是一,二是二。
奥密克戎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大?
具体影响到哪些群体?
当前防控措施带来的   “代价”到底有多大?
具体是哪些人在承担代价?
具体是哪些人得了好处,得了多少好处?
为什么拥有中国最强大产业链、供应链的上海,会出现食品短缺、食品质量逆淘汰景象?
为什么那些一大堆不良记录的企业一路绿灯进入数量极为有限的保供企业名单?
那些通行证都发给谁了?怎么发的?怎么用的?
为什么在2020年的武汉没有发生的问题却在2022年的上海发生了?
为什么媒体群体没有起到及时传递真实信息的作用?
……
把眼前问题一个个地弄明白了,上海才能从漩涡里走出来。

我在多个城市都居住过,当我对各地的城市肌理了解越多,发现他们的区别之处越多,就越感觉到:上海今天的成就,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既有旧上海的老底子,也有赖于新上海   “解放思想、面向世界”的冲劲,是多年来全国资源汇聚的结晶,更靠着“一是一二是二”的实事求是。
不管哪个城市,如果才发展了几年,才有了几个钱,才建了几栋楼,就开始藐天蔑地,耍酷装阔,不尊重规律,不面向事实,那就难免自曝其短,自取其辱了。


上海的解药,就藏在浦东大道141号。在门牌号里。
上海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我猜,大概率在某个角落里,还堆着另一些有意思的宝藏。

它们是在等待有心人来发掘吧。至于那些无心之人,大概是永远不会看见它们了。他们认定了:   “代价”永远是“别人的代价”,所以,只会视而不见,看不见或者假装看不见。

+浦东 +上海 +大道 +朱镕基 +江滨

本页Url

↖回首页 +当前续 +尾续 +修订 +评论✍️


👍38 仁智互见 👎3
  • 还没有评论. → +评论
  •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专制独裁统治者为何一定要禁

    中国地方警察异地远洋捕捞式

    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

    Elon Musk马斯克发

    +
    AddToFav   
    新闻 经典 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