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8 , 10687 , 4397 , 230
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全文-2019年-4:我能看到事实吗?-2
3
在我们这样的大中国,经常会有这样的错觉。
我经常提醒我们公司的同事,你们千万别把自己当主流,要对自己的趣味保持一种警醒和谦卑,不要动不动就以己度人。
比如,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好多大学生吧?但是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
大学毕业生占我们这个国家人口的总和,也就5%。
换句话说,至少有13亿人没有大学毕业文凭。
你之所以觉得大学生多,可能是因为你生活在大城市,也可能是因为你很年轻。这并不是说上了大学就怎样,而是说这个世界和你默认的事实不一样。
媒体人沈帅波有这样一句话:
“在中国,再众所周知的事情,都起码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而大多数时候,是十个亿的人都不知道。”
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生活在一个庞大的、远超过自己感知力的共同体当中。这使得我们想要接近事实的真相,变得难上加难。
那怎么办呢?为了看清事实,我们人类有一项本事,就是给自己发明了很多工具。问题是,工具发明越来越多,但这些工具到底是让我们离世界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呢?
我来说一个2018年我最开脑洞的时刻。
除了「得到」,我们还有一个少年得到App,里面有一个给孩子讲数学的栏目,叫《数学有意思》,作者是林欣浩老师。
林欣浩问了一个问题:
请问等号是什么意思?是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意思吗?不。等号的意思是,有些东西不重要。听着有点匪夷所思啊。
比如,我说1+2=2+1,这其实是在说,总数才重要,次序不重要。
比如,我说你家3个人,我家3个人,加起来等于6个人。这其实是在说,规模才重要,大家之间彼此那个具体关系不重要。
比如,我们说考个好专业等于工作有保障。这其实是在说,收入才重要,你的爱好不重要。
每当我们用到等号这个工具的时候,其实我们背后都有一句潜台词:有些东西不重要。
所以你看,等号的一边是事实,一边是根据某种原则的抽象。真实世界的很多东西,被等号全丢掉了。
我们从小就认识的等号,听了这节课之后,我发现,我其实并不懂它。
何止是等号,我们从小到大,认的每一个字、读的每一本书、懂的每一个道理、受的每一次教育,认识了多少和等号类似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把真实世界抽象化的过程。过程中,有大量的东西被丢掉了。
这就是人的宿命,我们的心智成长一直伴随着这个过程,一边得到,一边丢掉。
刘润老师正在为「得到」做一门新课,专门讲商业洞察力的,他说:
“不抽象,我们就无法深入思考;不还原,我们就看不到本来面目。”
你发现没有,刘润老师讲的前半句话,我们一点都不陌生。我们一路受教育过来,就是学这个。但是后半句话, “不还原就看不到本来面目”,我们没地方学。
这个还原能力重要得不得了,没有这个能力我们不能行动。
相过亲的人都知道,介绍人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对方的身高、年龄、收入、学历、工作、爱好,甚至还有相片,你要任何数据我都能给你,但是你能根据这些数据,决定跟对方结婚吗?
不能吧。你怎么也得跟对方见个面、吃个饭、处一段时间试试。
这就是抽象和还原,两个都不可或缺。
我们再来看,比如说扶贫,在抽象世界里,这件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有人缺钱,给他们钱嘛,顶多细化到咱们定一个标准,划一道贫困线。
UfqiLong
在这个逻辑里,唯一的难题,就是钱够不够。但是,如果你有还原能力的话,也就是说你要干具体事的话,你就会发现,事情绝不这么简单。
假设我是一个基层的扶贫干部,我手里的工具是很明确的,一个是扶贫政策,一个是各家各户的收入统计,只有这两样我能干活吗?
不行。我遇到的问题不是抽象的政策和抽象的数字之间的对比关系,我遇到的问题往往是这样——
一家人收入高于贫困线,但是家里有一个瘫痪在床的病人,要不要纳入扶贫名单?
一家人收入低于贫困线,但是家里有三个壮劳力,整天在家打游戏,该不该直接发他们救济金?
还有一家人,今年收入比去年多了几百块,抽象地看数字,算脱贫了。但这个变化有可能是因为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偶然因素,他自己并没有觉得生活水平有本质的变化。要把他从扶贫名单上划掉吗?
你看,我必须把扶贫政策,还原成每一个家庭的真实情况,才能开展工作啊。
事实上,中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剩下的更多就是这样的问题,这个时候你光拿钱有用吗?光给原则有用吗?
没用。那怎么办?就得靠一线的扶贫工作者把抽象的原则,还原为世界的真实面目。现在战斗在扶贫一线的人,不容易。除了善良,这真的需要能力。
你看,看到事实有多难?
过去,我们以为能把世界抽象化,这是个很大的本事,因为你能用一个很高明的、很简洁的抽象模型来解释这个世界,那是最了不起的事,那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式的成就。
但是,对做事的人来说,使命不止于此。
还原能力才是做事的人,逼近事实真相、把握小趋势最稀缺的能力。
(未完待续, To be contd)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