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9 , 10418 , 4397 , 153
[編按: 轉載于 program-think.blogspot.com/阮晓宸/阮晓寰, 2020-12-04. ]
编程随想:学习与人生:700篇博文之感悟
文章目录
----
★引子
★回顾
★动机
★自学
★实践
★自律
★成长
★时间
★人生
★结尾
----
上一篇博文发出后,俺连续很多天没有回复评论区——在忙着整理“科普类电子书”(“科普类电子书”的同步密钥,在本文末尾公布)。
然后准备这篇博文,又花掉好几天。为了避免“线上静默时间”超出14天,在本周一,俺已经回复了一轮评论。
★引子
今天这篇是呼应去年的最后一篇博文《时间与人生——跨入本世纪20年代的随想》。
2020年只剩下一个月了,大伙儿不妨回顾自己在这一年里的经历,同时对照一下上述这篇博文。应该会有一些感触吧。
另外,比较凑巧的是:到目前为止,俺累计已经写了【700篇博文】——今天这篇的副标题就源于此。
今天这篇博文的内容非常多,而且会大量引用之前的旧博文。如果你是老读者,并且对旧博文都已经非常熟悉。阅读这篇应该不会花太多时间(半小时可以搞定)。
反之,如果你是新读者,或者是对旧博文【不】熟悉的老读者,阅读完这篇(包括其中引用的旧博文)会花比较多的时间,至少【几个小时】。也就是说,如果你只用很短的时间(小于半小时)看完这篇,犹如狼吞虎咽,营养没法吸收。
★回顾
为了纪念本博客已经写完700篇博文,请允许俺先回顾一下本博的历史——这是为了增加后续章节的说服力。
◇博文【数量】的变化
再有一个半月,就是本博客的【12周年庆】。如果你计算 700÷12,俺平均每年应该写将近60篇。但实际情况是:最近几年,每年只有30多篇,而且呈现【递减】的趋势。所以,经常有老读者抱怨说:发博频度太低啦。
光从“篇数”来看,多半会觉得俺越来越懒。但“篇数”只是【表象】,更有意义的指标是【信息量】或【知识量】。虽然发博的数量呈现递减趋势,但博文的【平均长度】(剔除“转载”)呈现递增的趋势。假如做一个积分的话,每年【原创】博文的信息量应该还是【递增】!
作个简单对比:
剔除“转载”之后,2009年的发博数量【93篇】,创历史记录。未来恐怕再也破不了这个记录了。(注:2012年虽然发了109篇,但包含30多篇《每周转载》)
虽然2009年创了记录,但如果你去翻2009年的旧博文,每篇都很短。
再来看今年(2020),俺至少已经发了好几篇很长的博文。比如下面这些,每一篇的【信息量】都抵得上2009年的5~10篇。
《“政治体制”与“系统健壮性”——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思考》
《如何理解“英美法系”(普通法系)——从“英国古代史”聊到“香港国安法”》
《博弈论入门教程——从基本概念到具体案例》
《聊聊“核战略的博弈模型”与“中美新冷战”》
《美国政党简史(上)——从“邦联时期”到“南北战争前”》
《扫盲 Linux 逻辑卷管理(LVM)——兼谈 RAID 以及“磁盘加密工具的整合”》
◇博文【质量】的变化
UfqiLong
因为每个人对“质量”的定义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质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
俺如何衡量“质量”捏?很简单——如果一篇博文能够给读者带来足够多的帮助(尤其是能力的提升),俺就认为这篇博文有足够的质量。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俺写的博文,质量是逐年递增滴 :)
◇博文【广度】的变化
当初使用“编程随想”这个网名,就是只打算写“软件开发”相关的博文。刚开博的前半年,也确实如此。
后来,由于各种机缘巧合,俺写的话题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不谦虚地说:在中文互联网上,你很难找到某个自媒体,其【原创】内容能涉及这么大的跨度,而且长达十多年保持稳定的产出。
◇小结
俺能写出如此多不同领域的博文,而且能做到质量逐年递增,关键在于【学习能力】。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是本篇博文的重点。
(未完待续, To be contd)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