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2-02 06:10 .. 反复行胃镜检查确诊为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常年依赖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无法停药。
近半年以来,隋先生按照常规剂量服用药物已经无法控制反酸、烧心症状,并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同时,由于常年不间断服用药物,他十分担心出现药物并发症,导致心理压力巨大。
经多方打听,隋先生得知青大附院消化内科田字彬教授、李晓宇主任团队有丰富的胃食管反流病内镜微创治疗经验,于是慕名前来就诊。
李晓宇主任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进一步完善胃镜、胸部CT、食管测压、24小时食管PH检测等术前检查后,确诊隋先生患有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合并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在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后,决定为患者实施内镜下胃底折叠术。
术中,李晓宇主任在一次性内镜钉合器顶端摄像头的可视条件下,缓慢推进内镜钉合器,识别胃食管结合处(GEJ)位置,翻转内镜顶端,在超声信号和术中位置的实时跟踪导航下,选择钉合位置 .. UfqiNews ↓
1
...进而对食管癌的患病风险实现精准评估.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胃肠病与肝脏病学》.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原河南医学院沈琼教授发明了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即通过类似气球的装置插入受检者食道,充气后将装置拉出,对沾染在气球上的食管细胞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对食管癌进行早筛.
该方法在上个世纪曾应用于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人群筛查,为食管癌防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科技水平受限,在患者舒适性、诊断敏感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漏诊率较高,后基本停止应用.
李兆申指出,绝大部分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在出现吞咽困难症状后就诊往往已错失早诊早治机会.
记者了解到,目前胃镜检查是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较为可靠的筛查方法,但由于我国内镜诊疗资源配置不充足,且胃镜的接受度较低,愿意进行筛查的人数较少.
“受沈琼拉网细胞学检查启发,我们团队研制了新型食管细胞采集器.”
王洛.. 04-26 14:00 ↓ 36
...消化内科教授李兆申和该科王洛伟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消化病学知名期刊《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
食管癌主要包括食管鳞癌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80%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肿瘤已进展至中晚期,五年生存率均不足30%,且生存质量极低.
据悉,中国食管癌患者人数众多.
李兆申院士17日接受采访时指出,绝大部分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在出现吞咽困难症状后就诊,往往已错过治疗的最好机会.
因此,在无症状的高风险人群中大力推行筛查对于实现早期诊断,提高防控效果非常必要.
目前,胃镜检查是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的筛查较为可靠的方法.
但胃镜检查接受度较低,愿意接受筛查人数较少,因此,研发一种简便、高效、准确的食管癌筛查手段,是当前亟须解决的瓶颈问题.
事实上,在二十世纪60年代,医学专家沈琼教授曾发明了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方法,即通过类似气球的装置插入受检者.. 04-18 05:20 ↓ 31 ..UfqiNews
本页Url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