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20 05:00...成为多少文人墨客不竭的灵感源泉:“堪与梅花竞标格,冲寒也向雪中开”“梅蕊暗黄初过雪,兰芽浅紫未离寒”“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山矾是弟梅是兄”……缕缕花香为严寒的冬日增添了无限诗意,陪伴着人们走向又一个春天。“古人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大寒养生仍要着眼于‘藏’。”首... 0
-
07-25 13:20...肺病科每年三伏天都会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疗法,所用的补肺咳喘贴是西苑医院呼吸科自己研制的,有肉桂、白芥子、细辛、麻黄、延胡索等药物,作用是温补肺、止咳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樊茂蓉介绍,“寻求中医养生的患者通常有两大类需求。一是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如慢阻肺、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 4
-
07-24 10:00...”7月12日一大早,杨女士来到附近的长江航运总医院皮肤科门诊就医。接诊医生樊倩雯发现,杨女士穿了一件露背装,清晰可见满背有大片边界清晰的红斑,中央还有2枚小水疱,局部皮肤温度略高。在完善相关检查后,杨女士被确诊为日晒伤。问诊过程中,杨女士因为灼痛伴瘙痒,全程痛苦不已。经细致询问,医生这才了解到,杨女士于前一天在自家阳台... 3
-
07-21 20:30...许多市民都选择在三伏天这一时机进行养生。最近,我们科室的刮痧、拔罐、火龙灸、火熨术等项目尤为受欢迎。”区中医院治未病科护士林菊仙介绍道。说话间,林菊仙已经开始准备下一位火龙灸患者的督灸材料。只见她将事先洗净晾干的姜块捣碎,随后将姜碎放入微波炉中均匀加热。待其温热后,她熟练地将姜碎厚厚地铺展在督脉灸具上,紧接着,再在其上... 3
-
07-06 00:00...小暑和大暑热度之强弱,只在毫厘之间,可以说大暑很大,但小暑不小。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进入小暑,我国多数地区的气温会持续升高,有些地方逐步进入雨季,有些地方陆续遭遇伏旱,于是出现了小暑一场,大水汪汪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等截然不同的农谚。小暑期间,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是一出一入,即出梅、入伏... 3
-
07-05 20:50...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喜欢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敏感的动物们,都在暑热时节寻找清凉的方法。谚语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大暑究竟谁更热?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观察发现,小暑大暑之间经常是没大没小,有些年份是“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有些年份是“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还有一些年份是“小暑连大暑,有米懒得煮”... 6
-
-
07-05 20:30...大暑凉悠悠”;还有一些年份是“小暑连大暑,有米懒得煮”。但总体而言,小暑和大暑热度之强弱,只在毫厘之间,可以说“大暑很大,但小暑不小”。“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进入小暑,我国多数地区的气温会持续升高,有些地方逐步进入雨季,有些地方陆续遭遇伏旱,于是出现了“小暑一场,大水汪汪”“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等截然不同的农... 2
-
07-05 18:40...还有一些年份是“小暑连大暑,有米懒得煮”。但总体而言,小暑和大暑热度之强弱,只在毫厘之间,可以说“大暑很大,但小暑不小”。“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进入小暑,我国多数地区的气温会持续升高,有些地方逐步进入雨季,有些地方陆续遭遇伏旱,于是出现了“小暑一场,大水汪汪”“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等截然不同的农谚。小暑期间,... 2
-
06-17 23:50...《黄帝内经》中称为“耐冬不耐夏”的阳性体质,反之,基础体温偏低、怕冷,则为“耐夏不耐冬”的阴性体质。不同属性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例如阳性体质的人通常易上火、眼睛干涩、易得口腔溃疡,在性情上表现为好动、易亢奋;而阴性体质的人则体内水分多,性寒,在性情上表现为低沉安静。结合个体的阴阳属性,再辅以“外在的阴阳”来补充,这便是... 4
-
05-06 10:40...立夏养生应坚持“养心、养阳、祛湿”三原则,养心即保护心脏,使其功能正常。“在立夏时节,人们应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影响心脏功能。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养心。”养阳则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和饮食中,注意保暖,避免过度贪凉。王敏说,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消耗的能量也较多。因此,立夏养生应注重... 1
-
05-06 10:20...标志着万物进入生长旺季。常年立夏时节,我国升温显著,雷雨天气逐渐增多,给人们生活出行带来不便之外,一些疾病也容易“乘虚而入”。立夏后如何养生?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采访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敏。王敏告诉记者,立夏养生应坚持“养心、养阳、祛湿”三原则,养心即保护心脏,使其功能正常。“在立夏时节,人们应保持心... 2
-
01-04 08:30...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时,阴寒之气最重,应早睡晚起,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如果外出,出门时一定做好防护,戴好帽子、围巾,手套,穿衣适当,保护好腰,关节以及头、颈、手、脚等部位,防止寒邪侵袭。冬至时节,夜晚较长,充足的睡眠对身体的恢复至关重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晚起,适当午睡养神气。中午,有条件可以适当开窗... 7
-
-
-
-
本页Url:
-
2025-02-02-09:39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