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30 , 56 , 0 , 166
我是星巴克的常客,经常观察他们的日常运营。
我发现实地观察,比读 100 本管理书籍都管用。
列四条有意思的现象,和你分享一下。
开始前,先问四个问题,看你是否知道?
1. 为什么星巴克的排队模式和别家不一样,顾客都被要求横向排队,而非竖向?
2. 为什么星巴克陈列柜里的“依云矿泉水”,几乎卖不出去,还天天摆着?
3. 为什么你什么都不买,干坐在星巴克,工作人员也不会赶你?
4. 为什么星巴克的工作人员没那么热情?
01
降低焦虑的方法
是让对方看到过程
星巴克设计横向排队有什么好处呢?
显然,最大的一个好处是,让所有顾客都是面对工作区。
这样,他们能看到工作人员的忙忙碌碌,一杯又一杯调制而出的咖啡,意味着自己那杯也很快来临。
焦虑感也随之降低。
反之,你回忆一下竖形排队时的心情,大家都会焦急的望向柜台,心理不停的嘀咕,怎么这么慢?
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很常见,塞车时,你会忍不住把头伸出窗外,想一探究竟。
但是,就算你看到塞车的原因,难道路面情况会好一点吗?当然不能,但你心里会好受些。
再比如,曾有个实验,电梯里不显示楼层的变化,里面的人焦虑感立刻上升了很多。
所以,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大家在电梯里,都统一盯着门上变化的楼层显示,那就是在消除焦虑感。
人是唯一拥有控制感的动物,控制感的获得,不仅来源于对事件进程的显性干预,也来源于对事件的目所能及。
是的,当你在观察一件事物时,就会因此获得了一种控制感。
这在现实中有很多可应用的场景。
如果你是个创业者,就可以考虑如何把内部运作的流程向客户展示,这会极大的提高客户的信任感和参与度。
比如,很多饭店的后厨是全透明的,就是让顾客看到整个过程;
再比如,为什么“得到”会把内部例会内容公开,让所有用户看到?就是为了增加用户的参与度嘛。
如果你是个职场人,领导给你布置个工作,你就一定要记得在过程中时时汇报,不要总想着把事搞完后,有了结果,再给领导一个 surprise。
领导不需要惊喜,只需要控制。
02
人的主观感受来自于对比
先揭晓答案,星巴克摆放“依云矿泉水”根本不是拿来卖的,而是给你看的。
“依云矿泉水”在星巴克一般标价 20 多人民币,而星巴克咖啡价格在 20 - 30 上下。
所以,“依云矿泉水”只是个陪衬,由此在向你传递一个潜台词:
你看,一瓶水都卖 20 多,我 20 到 30 的咖啡还能算贵吗?
UfqiLong
这种现象在营销领域很常见,《经济学人》杂志曾说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一家杂志社想推出网络版,于是找营销专家策划,专家做了两个方案:
一、购买网络版要 56 美元;
二、购买网络加纸质版 125 美元;
结果,用户大多会选择 56 美元的网络版。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纸质版的没人买,于是又请来一位营销大师,这位大师给了三个方案:
一、购买网络版要 56 美元;
二、购买纸质版 125 美元;
三、购买网络加纸质版 125 美元。
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都选第三个方案,第二个方案其实就是个陪衬。
这一招我们现实中随处可见,如果你留意一下手机话费套餐,就会发现确实存在陪衬者,只为你做决策方便。
这种“陪衬机制”的底层原理,就是诺贝尔得主卡尼曼所揭示的:
人类的主观感受主要来自对比。
这给我们有什么启发吗?
其实很多。
比如,你给领导写报告,如果时间充足,第一稿可以糙一点,因为无论怎样,领导看完都会提出意见让你改,所以第二稿要憋足劲,搞得完美一些,对比之下,比第一稿好那么多,通过率自然也高;
再比如,如果你是女孩,找闺蜜逛街,就不能找和你姿色差不多,要找比你差一点的,道理你自然懂。
“陪衬机制”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的机会,只看你是不是个“有心人”了。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