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2-20 10:10 .. 马克斯·韦伯也将《史记》中的《平准书》和《货殖列传》视为“中国国民经济学的最古老文献”。
经济思想史学者赵靖在《中国经济思想通史(二)》中,则进一步指出:“中国古代在西汉中叶形成了两种国民经济治理模式:平均主义的轻重论和放任主义的善因论.”
其中,西汉重臣、御史大夫、汉武帝统治时期实际上的财政大臣桑弘羊是前者的提倡者和践行者,而司马迁无疑就是后者的代表。
司马迁认为,经济的发展是有其内在动力的,动力便是人们的求利、求富与享乐的人性和本能。
他说,“富者,人之情性”。
军士“不避汤火之难”、猎人“不避猛兽之害”,以及农工商贾从事各项活动,都是为了“求富益货”、“奔富厚”。
由此,司马迁得出结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他看来,追求经济利益是人类活动的本质性目的所在。
正常的、理性的人,本质上就是一个经济人。
所谓的经济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 .. UfqiNews ↓
12
...设若没有本纪,《史记》就失去主干,历史盛衰的大势也会被分散的史事碎片淹没.
世家的设置,则是为了恰当地反映周初分封以后几百年间出现的16个诸侯国家彼此兴衰、消长这一重要的历史局面,绝非自乱其例.
上述观察和认识,可谓别具只眼.
发现《史记》体例编排之独具匠心《史记》之所以成为被世代传颂的经典名著,不仅因为司马迁采取五体配合的恢宏架构,还得益于他在微观层面的体例安排上呕心沥血.
三千年史事纷繁复杂、史料杂乱无章,史家必须建构起恰当、严密的体例,才能化腐朽为神奇,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研究者只有深入著作内里,通过反复研读和比对,才能将司马迁如何合理安排各篇以及每一篇章中隐含的深意一一揭示出来.
这恰恰是陈其泰最突出的研究特色,他从不浮于表面,而将自己置身其中,跨越时空体悟古人之巧思.
比如,如何安排七十列传就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一旦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史料的机械累积,呆板无味.. 10-13 10:10 ↓ 13
...需要结合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作深入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其中的连续性表现为中华文明有着自古至今延绵不断的发展,而创新性则意味着文明的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为我们理解历史传统之于现代文明建设的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和历史意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深深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
那些对文明发展有着深刻思考的先哲,也注意到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这种连续性和创新性,并将其作为贯通古今乃至达于未来的关键.
生活在春秋后期的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就曾在与弟子的问答中阐发过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弟子子张请教孔子,可以知道十世以后的情形吗?很显然,这是一.. 04-23 03:10 ↓ 12 ..UfqiNews
本页Url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