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2 19:20...為研究隕石起源和行星防御機制開辟了新途徑。相關論文發表於9日出版的《自然》雜志。據科學家估算,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直徑約為10公裡,如此巨大的天體撞擊地球的頻率極低,大約每1億到5億年才會發生一次。而公共汽車大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則相對頻繁,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這些“十米級”小行星更有可能逃離主小行星帶,變成近地天體,... 0
-
12-12 18:50...當粒子的能量完全源自其運動時,它就沒有質量。這意味著它本質上是以光速傳播的純能量,如以光速移動的光子就被認為沒有質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也指出,任何以光速運動的物體都不可能擁有質量。然而研究團隊表示,在固體材料中,一些行動一致的粒子(也被稱為准粒子)的“一舉一動”可能與單個粒子截然不同。有些准粒子僅在朝一個... 0
-
11-25 16:30...而澱粉是綠色植物為儲存多余葡萄糖而合成的。澱粉納米纖維可用在繃帶中以促進傷口愈合、作為骨骼再生的支架,以及用於藥物輸送。然而,由於依賴從植物細胞中提取並純化澱粉,生產納米纖維的過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水。研究人員表示,一種更環保的方法是直接使用富含澱粉的原料,如制作意大利面的原料面粉,來制造納米纖維。此次,研究團隊使用靜... 1
-
11-11 18:30...通過連接左右兩側腦半球的前連合投射到對側腦半球的伏隔核(以下簡稱“NAc”),這一跨腦半球神經環路與同側神經環路的功能相反,介導恐懼、厭惡類負性情緒及逃避行為的產生。近日,這一發現以《杏仁核至對側腦半球伏隔核神經環路編碼負性情緒效價》為題發表在《科學》雜志上。劉星介紹,切斷前連合后,小鼠表現出厭惡和逃避行為的受損。通過... 2
-
11-05 02:00...該成果日前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在熱力學研究中,理解一個系統能夠被提取出多少功,具有十分基礎且重要的意義。針對這一問題,理論研究者們提出了量子系統在循環幺正演化下的最大可提取功這一物理量,並於近期指出量子相干對於最大可提取功的重要作用。然而,實驗上尚缺乏對這兩個重要物理量關系的檢驗和展示,其主要原因是有效測量最大可... 1
-
10-26 22:50...全球每天都在產生海量數據,但它們儲存在哪兒,始終是一個現實難題。經過多年探索,科學家們發現,DNA存儲技術或許是一個正確選項。記者了解到,主流DNA存儲多以化學合成的方式逐個加入代表信息的鹼基,過程煩瑣耗時,在成本和速度上面臨巨大挑戰。“不同於傳統技術路線,這項技術的核心突破在於,我們開發的‘表觀分子比特’DNA存儲技... 1
-
-
10-19 04:30...以優秀作品培育報國情懷《大國之藍》以“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西北工業大學“自主水下航行器”教師團隊為原型,講述了科研工作者矢志報國的感人故事。借助話劇弘揚科學家精神,《大國之藍》並非西北工業大學師生的第一部作品。此前,《華航西遷》《尋找師昌緒》等師生原創話劇作品已在校內外多次上演,反響熱烈。《大國之藍》文學策劃... 2
-
10-12 18:00...朱光亞組織科學家們對核心技術進行攻關,坐鎮核試驗現場指揮,統籌推進“三級跳”及氫彈研制……朱明遠的講述串聯起北京、青海、新疆這些見証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歷史現場,也讓人觸摸到朱光亞那顆矢志不渝的報國心。“父親就讀中學和大學期間就立下志向,要讓祖國強大起來。”朱明遠說,保家衛國的信念,曾一度影響父親的大學專業選擇。后來父親... 3
-
10-12 16:30...這一重要進展有望加速光伏和量子材料的研發步伐。推進太陽能電池、光子集成電路以及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發展,離不開對材料光學特性的深入了解。但現有的實驗方法,如激光測試,受到光波波長范圍的限制。而模擬計算成本高昂,且需要滿足嚴格的標准。因此,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替代方法,以快速預測不同材料的光學性質。此前,圖形神經網絡(GNN)機... 2
-
10-06 22:50...新中國成立75週年前夕,王小謨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1961年,王小謨畢業分配到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1969年,響應國家“三線”建設號召,王小謨投身到深藏在黔西南大山中的電子工業部第三十八研究所(今中國電科38所)的創建中。王小謨挑起了三坐標雷達總設計師的擔子,帶領一批技術骨幹,開始了三坐標雷達研... 1
-
09-09 15:20...出土了後來被命名的「湯恩幼兒」的南方古猿頭骨化石,據科學家研究,這位「湯恩幼兒」生活在距今二百萬年以前。一九四七年,科學家又找到了首例完整的成年南方古猿頭骨化石,被命名為「普萊斯夫人頭蓋骨」,科學家測定,這位「夫人」生活在二百八十萬年至二百六十萬年前。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科學家還在山洞中發現了石製工具。這裏直到現在似乎還... 2
-
08-19 06:50...這是我國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級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第300次下潛,累計搭載900人次下潛。據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首席科學家、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許學偉介紹,當天的下潛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進行。金黃的海星、長着黑色珊瑚的海綿、藤蔓橙黃的冷水珊瑚……這次下潛,「蛟龍號」帶回科... 1
-
-
05-31 19:40...璀璨的科技成果令人振奮。在這個博物館,能近距離接觸這些科學家的手稿和個人用品,傾聽他們的故事,讓觀眾們走進科學家的精神世界,明白“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如何成為像他們一樣品德高尚的人。這些年代久遠的手稿,很多已經蒙上歲月的痕跡,模糊、易碎,博物館也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智慧設施,讓細節更清晰地呈現,給參觀者更豐富便捷的體驗。... 8
-
05-30 04:50...集中展示我國老中青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事跡,講述他們矢志報國、賡續傳承的奮鬥歷程,生動展現科學家精神。此外,展覽現場還將開展“科學第一現場”直擊科技周、北京市科普講解大賽決賽、北京市科普實驗展演大賽決賽等特色活動。位於北京首鋼園的系列展覽和科普活動是今年全國科技活動周的一部分。據悉,科技部還將在科技活動週期間聯合相關部門和... 4
-
05-24 07:40...這些超快X射線可用於更詳細地拍攝分子內部情況,促進基礎物理和材料科學領域發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學》雜志。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是一種X射線激光器,其工作原理是將電子束加速到極限速度,然后用一系列磁鐵使電子束“擺動”,並以X射線形式發射輻射。最新實驗中,阿戈斯蒂諾·瑪裡奈利及其同事重新設計了這一過程,使... 4
-
05-24 07:30...是全世界首個以國家名義為科學家群體建立的博物館。首展包括1個主展覽和5個專題展,總展覽面積約5000平方米,公眾自5月30日下午起可免費預約參觀。據悉,“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為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建設提供了豐富藏品資源。該採集工程自2009年實施以來,已完成674位科學家的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作,獲得實物原件資料1... 2
-
05-10 04:20...並能找到解決復雜問題的方法,例如應對氣候變化和醫療保健等領域的挑戰。”硅是經典計算的基礎材料,被認為是可擴展量子計算機的關鍵解決方案。在過去的60年裡,科學家一直在學習如何設計硅以使其發揮出最佳性能。但在量子計算中,這一切都成了問題。天然硅由3種不同質量的同位素組成——硅-28、硅-29和硅-30。其中硅-29約佔硅的... 3
-
05-10 03:50...能實現低功耗、高帶寬、低時延的效果。不過,現階段的光子芯片受限於材料和技術,面臨效率較低、功能單一、成本較高等挑戰。歐欣(前排右一)團隊在實驗室。新華社記者董雪攝類似於電子芯片將電路刻在硅晶圓上,團隊將光子芯片的光波導刻在鉭酸鋰異質集成晶圓上。該集成晶圓是由“硅-二氧化硅-鉭酸鋰”組成的“三明治”結構,其關鍵在於最上層... 3
-
-
04-25 19:30...也可用於量子模擬,解釋當前計算機無法回答的問題。相關論文發表於最新一期《物理學評論X輯·量子》上。量子物理學需要借助高精度傳感技術來深入研究材料的微觀特性。量子氣體顯微鏡能檢測單個原子,生成分辨率非常高的量子氣體圖像,是從原子水平理解量子系統的強大工具。量子氣體顯微鏡裝置目前主要依賴鋰和鉀等鹼性原子,但與鍶等鹼性原子相... 1
-
04-25 19:30...北京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科學中心主任程和平院士介紹,團隊通過自主研發的雙側掃描雙光子顯微鏡,首次實現SCN區域近萬顆神經元跨晝夜的鈣成像。研究發現,SCN中以鈣脈沖為基本單元,可形成從秒到小時到近日周期的跨尺度鈣信號,展示出潛在的時間編碼能力。同時,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團隊又開發了基於SCN神經元鈣信號的時間解碼器,發現... 1
-
03-17 20:00...大公報記者陸九如「雪龍2」號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全長122.5米,闊22.3米,排水量近1.4萬噸,最高航速每小時27.78公里,具備世界首創艏艉雙向破冰功能,可原地360度自由轉動。裝足燃油、淡水和食物後,可以90天中途不補給下活動,續航力2萬海里(約3.7萬公里),接近可以環繞地球一圈。本次科學考... 1
-
03-04 22:50...研究團隊分析了位於橢圓星系B20402+379內的超大質量黑洞對。這是唯一被分析得足夠詳細的超大質量黑洞對,且兩個黑洞間僅相距24光年。這兩個黑洞如此靠近,預示著它們可能會發生強有力的並合。但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對黑洞在此距離上已停留了30多億年。論文合著者、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羅杰·羅曼尼表示,為更好地了解這個系統的... 2
-
-
-
本页Url:
-
2024-12-15-10:37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