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04 10:20...来看看科学家们对南极浮游生物的生态学研究↓在南大洋,生活着许许多多人们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它们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组时,这里的工作人员正在对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采集到的浮游生物进行初步处理分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 0
-
04-13 01:50...海浪中的盐分或风吹起的扬沙等自然因素也会导致气溶胶。南大洋上空的气溶胶水平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盐雾的数量和浮游植物(空气中硫酸盐颗粒的来源)的季节性生长变化都会改变空气中气溶胶含量。冬季产生硫酸盐较少,也是南大洋上空空气最纯净的时候。与此同时,南大洋也是地球上云量最多的地方,这会导致这里常有短暂零星阵雨。在新研究中,澳... 2
-
04-12 19:20...但为何能成为地球上空气的一方净土,其形成原因一直是个谜。现在,一项发表在《Npj气候和大气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云和雨在净化大气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卫星“看到”蜂窝状云层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固体颗粒或液滴被称为气溶胶。除了工业来源外,海浪中的盐分或风吹起的扬沙等自然因素也会导致气溶胶。南大洋上空的气溶胶水平受到一... 3
-
02-23 20:40...两只南极磷虾的对话道出了它们的生活习性——成群结队。通常情况下,扎堆的虾群厚度有二三十米,长度达几百米,可使大片海域呈现红褐色。“由此可见,南极磷虾数量之多,目前估计蕴藏量可能有6亿至10亿吨。”杨嘉樑说。为什么南极海域能孕育如此庞大的磷虾种群?研究显示,这主要与该海域的洋流有关。来自北部温暖洋流的水体在此处形成上升流... 0
-
02-07 12:10...新站采用了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数据管理和远程同步,设置自动检测、应急处置等智慧运维系统,以及智能通讯、数据采集等专用网络系统,从而实现智慧化科考。新站的建设还立足长远,可以实现长期观测。刘燕辉进一步介绍称,新站的海洋实验室被定位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洋研究平台,可以实现对特拉诺瓦湾冰间湖的长期持续观监测,开展近岸海洋环境的在... 6
-
01-29 22:00...“从全球来看,磷虾分布范围较广,有80多种。”杨嘉樑说,其中南极磷虾有8种,数量最多的是南极大磷虾,成虾体长多为45毫米至60毫米。“人生除了扎堆还有什么?”“接着扎堆。”动画电影《快乐的大脚2》中,两只南极磷虾的对话道出了它们的生活习性——成群结队。通常情况下,扎堆的虾群厚度有二三十米,长度达几百米,可使大片海域呈现... 1
-
-
01-18 17:00...背后原因为何?它能被食用吗?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员、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杨嘉樑对此进行了解答。“从全球来看,磷虾分布范围较广,有80多种。”杨嘉樑说,其中南极磷虾有8种,数量最多的是南极大磷虾,成虾体长多为45毫米至60毫米。“人生除了扎堆还有什么?”“接着扎堆。”动画电影《快乐的大脚2》中,两只南... 1
-
01-18 10:20...”动画电影《快乐的大脚2》中,两只南极磷虾的对话道出了它们的生活习性——成群结队。通常情况下,扎堆的虾群厚度有二三十米,长度达几百米,可使大片海域呈现红褐色。“由此可见,南极磷虾数量之多,目前估计蕴藏量可能有6亿至10亿吨。”杨嘉樑说。为什么南极海域能孕育如此庞大的磷虾种群?研究显示,这主要与该海域的洋流有关。来自北部... 1
-
12-07 10:30...A23a于1986年从菲尔希纳冰架崩解,然后在附近的海床搁浅。A23a现在很可能被南极绕极流卷进“冰山巷”,使其沿着一条常见的冰山轨迹向亚南极的南乔治亚岛移动。A23a占地近4000平方公里(1500平方英里),是大伦敦地区面积的两倍。它不仅在宽度上令人印象深刻,其厚度也达到了可怕的400米(1312英尺)。相比之下,... 2
-
11-21 02:30...南极冰盖在末次冰消期(约1.8万年至1.1万年前)曾存在几次快速的退缩过程,可能与冰下融水排放导致的冰盖失稳有关。随着压力增加和温度升高,冰盖深部的固态冰会逐渐转化为液态融水,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冰下湖泊。当大陆冰盖不稳定时,冰下湖泊储存的冰川融水流动性增强,存在大量排放的可能性,这也会反过来影响冰盖的稳定性,导致冰架崩... 2
-
09-26 19:00...海洋极端温度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然而,由于卫星难以对海表以下环境进行直接观测,我们对于海洋生物资源最为富集的海洋次表层极端温度事件的发生和演变的认知还很有限。研究人员分析了南大洋50多万条历史温盐剖面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中尺度涡数据,发现尽管反气旋涡在海洋中的发生频率只有约10%,但发生在涡内的次表层极... 0
-
04-07 21:00...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方面介绍,考察队于2023年4月6日全部返回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据悉,本次考察是第三次实施“双龙探极”,于2022年10月下旬出发,共历时163天,行程6万余海里;主要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考察工作,经过5个多月的现场作业,顺利完成南大洋有关海域和南极大陆有... 16
-
-
04-07 01:00...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同开展,其中,“雪龙”号已于4月3日返沪。“雪龙2”号靠岸。上海边检总站外高桥边检站科学优化勤务模式,实行“窗口查验前置+一站式办结”通关便利举措,通过“网上办、预约办、靠前办”,压缩整合通关查验流程,以创新服务护航“双龙”顺利回家。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介绍,中国第... 16
-
-
-
本页Url:
-
2024-12-14-01:28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