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28 10:20...大批中原人迁徙到岭南。据如今山下冯村、石迳、路边等村的族谱记载,其祖先均于唐代到增城开基。南樵山下,人文渐盛。宋初岭南进士第一人古成之少年时就曾在南樵东南麓的雅瑶村读书。至宋代中期,南樵迎来首个兴盛时期,山里有丹室、寺庙、庵堂、书院等建筑,天天晨钟暮鼓,时时香火萦绕,常常游人如鲫。宋代是广州建城史上的重要时期。两宋年间... 1
-
02-18 03:40...“历史锻造,与众不同”;如今大半生岁月流逝,昔日少年两鬓斑白之时,一次“偶遇”,让他与城砖真正结下不解之缘。2016年,正逢南京光华门护城河清淤,抽水后的河道“庐山真面目”渐显,沿河散步的吴文兴一眼便辨认出其中被泥沙包裹的城砖。“当时非常欣喜,可看着城砖散落水中,心里更多的是着急。”春日的河水仍有几分凉意,吴文兴却顾不... 4
-
02-16 17:50...从外围到里面,在密密麻麻的城中村中,他走走停停、看看访访。最终,耗费近三个月,终于证实,南京电瓷厂北面围墙大部分是用明城墙砖砌成。“当那么多城墙砖在你面前,很震撼!”董跃明回忆,除了厂房的围墙,附近不少居民的房屋里也有城墙砖。城砖征收只是董跃明众多工作中的一部分,每每到城砖征收的重要时间节点,他总会全神贯注,像一个畅通... 14
-
02-16 17:30...”但是考虑到长期拍摄私人住宅的使用存在不确定性,为保证拍摄的连贯性,她不得不放弃了这一点位。抱着再找找看的心态,刘妙龄登上了踏过无数遍的城墙,脚下是默然而立的古城墙,眼前是鳞次栉比的城市景观。何不立足城墙,记录下博物馆建设的全过程。由此,刘妙龄开启为期三年的跟拍“旅程”。从一片荒地到新的城市文化地标,刘妙龄用镜头见证了... 1
-
02-12 07:10...他主动为其当起了“导游”。阴雨绵绵中,杨健雄为其讲述着砖文文字、“物勒工名”制度、沿途涉及的历史事件……令这位老人赞叹不虚此行。据悉,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南京城墙博物馆他义务讲解了30余场。巧“理”城砖一砖一文一世界志愿讲解只是他公益服务的一部分,在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文保组组长林春华影响下,杨健雄对城墙砖文产生了浓厚... 4
-
02-04 13:50...望着始终沉默屹立的城垣。渐渐地,林春华对南京城墙、城门有了浓厚的兴趣。直至2017年,林春华加入了南京城墙保护志愿者协会,从此与铭文结下不解之缘。何为“扫”?为何“扫”?林春华脑中也时常萦绕这些问题。“南京城墙砖有上亿块,许多砖已经风化。”百年风雨剥蚀,城墙砖上的铭文不少已漫漶不清。记载着多级责任人姓名的铭文,是城砖制... 3
-
-
01-26 21:40...这里是宋元时期泉州城7个城门中的南门遗址——德济门。10-13世纪时,泉州海外贸易繁荣,彼时沿晋江的城市南部一带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场和外商云集的地段,人烟稠密,但每年江水泛滥时尽成泽国。公元1230年也就是南宋年间,郡守游九功于濒江一线建设了兼具防洪功能的城墙,开设两门,其中之一就是位于南端的德济门。明洪武初年,德济... 3
-
12-13 16:20...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在此定都,城墙的筑造技术不断升级,砖砌城墙开始出现。南唐时期,改名江宁府,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将秦淮河两岸的居民区纳入了都城范围里。随后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也先后在南京定都。孙中山先生曾言“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 1
-
12-09 03:00...江西省景德镇市的一位陶艺师在回老家黎川县过年时,发现因洪门水库溢洪道改闸、黎滩河水位骤降,河道两岸大量古窑炉显露出来。因长期从事陶瓷器烧造工作,他意识到这些散落在黎滩河岸边规模庞大的窑址群与烧造陶瓷器的窑炉差别较大。又听本地老人讲,这一地区曾经为南京城墙烧制过城砖。他立刻给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官方微博留言,并发来了窑址... 2
-
-
-
本页Url:
-
2025-02-22-22:35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