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0 22:00...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AI助葡萄育种效率提升400%2024年11月11日10:23来源:科技日报马爱平马昕怡[][][字号]11月8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了解到,该所周永锋团队提出了一种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葡萄育种的新方法。这种方法预测准确率高达85%... 0
-
11-20 19:10...沙头角街道举办“守初心讲业务谈历程”岗位风采展示活动。演讲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救助、财务管理、为民服务、法治建设、纪检工作、党建工作、城市建设、应急管理和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他们不仅深刻阐述了各自领域的执着追求和专业精神,还分享了工作中的感人故事和创新实践。从“以救助流浪乞讨,见‘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定信念,到“择... 1
-
11-20 18:30...这种方法固然有用,但高度依赖自然种质资源,可改良程度有限,因此,被称为育种1.0技术。后来,人们发现如果既想要葡萄“产量高”,也想要“甜度高”,可以把“产量高”的葡萄品种和“甜度高”的葡萄品种进行杂交,以培育出聚合了双亲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这种方法满足了有针对性选育葡萄品种的需求,但育种周期十分漫长,往往需要经过数十年... 1
-
11-20 18:20...并研发出一种高通量鉴定多倍体基因组结构变异的新方法,为作物基因组学研究和性状改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科研人员介绍,基因组结构变异在物种表型多样性和适应性进化中起着关键作用,揭示结构变异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此知识和技术进行作物改良,对于发掘和创制优异种质资源、提升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性等方... 0
-
11-16 16:50...?科学家一直试图借鉴大型语言模型的成功经验,让AI技术将DNA视为一种“语言”来建模,但现有模型捕捉广泛基因组交互作用的能力有限。此次,研究团队开发了具备70亿参数的Evo模型,能够生成覆盖整个基因组的DNA序列。该模型利用270万来自进化多样性微生物的基因组数据集进行了训练,并首次报告了DNA领域的缩放定律,这项发现... 0
-
11-16 07:50...相关研究成果于11月4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遗传学》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周永锋介绍,葡萄是多年生作物,种下一粒葡萄种子,从萌发到结出果实,大概需要3年。而想要培育出好的葡萄品种,需要更久。目前,育种界主要选择的方法仍是杂交育种,这种方法往往需要经过数十年的筛选,工作量极大,且由于葡萄基因组高度... 0
-
-
11-14 04:20...预示着其在诊断由脑膜炎和脑炎等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感染方面有着巨大潜力,并有望加速对新兴病毒性大流行病原体的识别。mNGS的工作原理是对样本中所有的核酸,即RNA和DNA进行全面分析,而非针对单一病原体进行检测。这种方法通过一次性的全面筛查替代了传统的多次检测流程,使医生在面对感染性疾病时能够更迅速地作出准确诊断和治疗决... 1
-
11-06 02:40...并为其他多年生作物育种提供方法参考。此项研究成果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旗下子刊《自然·遗传学》。周永锋团队自2015年开始聚焦葡萄育种工作,2023年绘制了葡萄端粒到端粒的参考基因组,又进一步对包括野生和栽培在内的9个二倍体葡萄品种进行测序、组装,得到了18个端粒到端粒的单倍型基因组,并整合已有的基因组数据... 3
-
10-30 15:50...但红豆杉中紫杉醇含量很低,生长期又长,目前主流的化学半合成方法需要使用红豆杉的枝条和叶子作为原料,高度依赖红豆杉植物资源,且提取成本高、存在化学污染。学界和企业一直探索另一条途径,即紫杉醇生物合成,然而,打通这条途径此前一直是世界级难题。闫建斌告诉记者,生物合成紫杉醇此前被“卡”的环节特别多,包括没有基因组信息、超长合... 3
-
10-11 20:20...花生科研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殷冬梅却看到了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希望中国人都能吃上我们喷香的花生油”,导师张新友院士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她的心,也成为她一生的追求。2000年起,殷冬梅连续攻读了河南农业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从零开始,创建并发展油料学科。她深知,这条路既漫长又艰辛,但她从未退缩。在以... 0
-
10-11 20:00...报告了全球范围的180个超群、16万余种RNA病毒的发现,大幅扩展全球RNA病毒的多样性。据介绍,传统的病毒发现方法包括病毒分离和生命组学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高度依赖既有知识,面对RNA病毒这种高度分化、种类繁多且容易变异的病毒识别效率低。该研究团队开发的LucaProt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对病毒和非病毒基因组序列深度学习,... 2
-
10-11 19:10...(京ICP040090正文中经搜索中国科学家研究团队借助人工智能发现大量全新RNA病毒2024年10月11日07:52来源:光明日报[][字号][]人工智能助力RNA病毒研究本报讯(记者吴春燕、唐一歌通讯员朱嘉豪、李建平)10月9日,中山大学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李兆融团队在《细胞》杂志发表论文,报告了全球范围的1... 1
-
-
10-11 19:00...记者10日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李兆融团队将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于病毒鉴定,发现了传统研究方法未能发现的病毒“暗物质”,探索了病毒学研究的新路径。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上。据介绍,传统的病毒发现方法包括病毒分离和生命组学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高度依赖既有知识,对RNA病毒这种高度分化... 1
-
10-11 02:30...(京ICP040090正文中国科学家团队发现大量全新RNA病毒2024-10-1106:18来源:新华社[][字号][]记者10月10日从中山大学获悉,中山大学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李兆融团队在《细胞》杂志(Cell)发表的论文报告了全球范围的180个超群、16万余种的RNA病毒发现,大幅扩展了全球RNA病毒的多样... 1
-
08-25 18:50...带来对不同人群演化和变异的见解。据论文介绍,人类Y染色体由于结构复杂一直很难测序和组装。超过一半的Y染色体在当前的人类参考基因组组装中缺失,导致人们对人类Y染色体的认识很不全面,限制了人们对其组成、复杂性以及在不同人群间差异的理解。其中一篇论文研究中,AdamPhillippy和“端粒到端粒”(Telomere-to-... 3
-
08-14 09:10...推进奶牛基因改良和高效扩繁技术,加速推进国家种业振兴进程。国际育种方面,孙东晓介绍,奶牛产业发达国家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奶牛育种技术体系。生产性能测定工作日趋完善,体型鉴定、饲料效率有了比较成熟的、能够得到的大规模准确数据。基于此,奶业发达国家对奶牛的常规遗传评估以及基因组评估准确性高,能够选择真正的优秀种牛。另外,公... 5
-
08-09 04:10...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家畜胚胎生物工程专家张涌团队合作,推进奶牛基因改良和高效扩繁技术,加速推进国家种业振兴进程。国际育种方面,孙东晓介绍,奶牛产业发达国家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奶牛育种技术体系。生产性能测定工作日趋完善,体型鉴定、饲料效率有了比较成熟的、能够得到的大规模准确数据。基于此,奶业发达国家对奶牛的常规遗传评估以及... 5
-
08-06 21:40...我国平均亩产仅为130公斤左右;二是我们面临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培育单产高的大豆新品种,研发适应盐碱地种植的大豆新品种是解决我国大豆进口依赖的关键所在。按常规育种方法,育种人员更多依靠肉眼观察大豆表型进行选育,而且一年只能选育一季,耗时长。为摸清大豆5万个基因的控制机理,田志喜团队创新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构建了首个... 5
-
-
08-03 21:10...相关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物理化学杂志B》杂志。在人类基因组的几十亿个核苷酸对中,一个核苷酸出现变化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因此,快速可靠地读取DNA序列的能力(DNA测序技术)对于一些紧急的护理决策至关重要,也是个性化医学和疾病诊断的核心。但即使是最快的DNA测序技术目前也需要数小时或数天才能读取完整的序列。对经典计算机... 1
-
08-02 10:40...于7月27日在《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期刊发表论文称,他们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复活了两种线虫物种。放射性碳测年表明,自晚更新世(约4.6万年前)以来,线虫个体一直处于隐生状态。他们还发现永久冻土线虫属于以前未描述过的物种。一些动物,如缓步动物、轮虫和线虫,可进入隐生休眠状态,从而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下来。此前,线虫最早... 6
-
07-29 04:20...将马铃薯的育种周期由原来的10~12年缩短至3~5年,繁殖系数提高1000倍,有望引领马铃薯产业的“绿色革命”。但要实现二倍体杂交马铃薯育种,需克服两个关键障碍:自交不亲和和自交衰退,前者是指植物自花授粉后不能产生成熟种子,后者则指的是自交或近交造成繁殖力、生活力及产量下降等。为解决这两个问题,黄三文团队先后解析了马铃... 4
-
07-27 20:00...相关成果近日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本土期刊《细胞研究》。“端粒位于人类染色体的两端,从端粒到端粒的无间隙测序,意味着可以获得每条染色体的完整遗传信息。”张国捷说。2022年,“端粒到端粒(T2T)”国际研究联盟基于细胞系构建了第一个完整的从头到尾无间隙人类参考基因组T2T-CHM13,填补了最后缺失的约2亿碱基对的测序。... 2
-
-
-
本页Url:
-
2024-11-24-07:46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