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11 14:10...此次下达的中央资金将重点用于支持耕地建设与利用、粮食生产保障、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资源保护5个方面。其中,下达49.37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增强农田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有效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下达2.41亿元,用于小麦“一喷三防”、扩种油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粮油... 0
-
02-11 13:40...重点支持发展稻-豆-薯、稻-稻-蚕豆、再生稻等一年多熟种粮模式的规模种植主体,着力提高复种指数。其中,再生稻是我省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水稻生产方式,去年全省推广面积已超18万亩。今年,“粮十条”再次重点支持扩大再生稻生产,提出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中安排资金,对再生稻种植户给予每亩20元催芽肥补贴,鼓励县级统筹资金,适当提高补... 0
-
02-11 03:20...减少损耗就相当于增产。提升公众的节粮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事关我国粮食安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问题关乎国计民生,而主粮损耗的严峻现实,更是不容忽视。如今,在粮食播种、收割、储运、加工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让主粮损耗积少成多。在此背景下,只有各主体协同发力、多措并举,才能最大程度堵住这些... 0
-
02-10 13:30...河北粮食连年丰收的密码,就藏在“高配版”的良田里。“我们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入乡村振兴、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责任制等考核内容,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产粮大县及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河北粮食生产核心区。次田变良田... 0
-
02-09 19:00...不少种粮农户多年来习惯于“地趴”式的储粮方式。每年秋收后,一些农民为了省事和节约成本,将收获的上万斤玉米棒子直接堆在院子里,等到开春前再销售。如果赶上玉米水分大、气温偏高,很容易造成玉米霉变。一些种粮大户告诉记者,“地趴粮”每年的损耗在5%以上。粮仓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不善也可能带来储粮安全隐患。2024年底,在东部某产... 0
-
02-09 03:10...不少种粮农户多年来习惯于“地趴”式的储粮方式。每年秋收后,一些农民为了省事和节约成本,将收获的上万斤玉米棒子直接堆在院子里,等到开春前再销售。如果赶上玉米水分大、气温偏高,很容易造成玉米霉变。一些种粮大户告诉记者,“地趴粮”每年的损耗在5%以上。粮仓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不善也可能带来储粮安全隐患。2024年底,在东部某产... 0
-
-
02-08 19:30...坚定扛牢粮食安全党政责任,稳固粮食生产大局淄博市委、市政府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区县、到镇办、到地块,调动好基层党委、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1.88亿元。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962万元。在落实中央、省财政1000万元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市财政列支5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100元/亩的标准,... 0
-
02-08 15:50...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在稳面积、提单产上持续发力,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案》要求,202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60万吨以上;油料面积408万亩,大豆面积91万亩,并将年度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市州。《方案》明确了2025年稳定粮食生产八项重点任务。一是压实耕地保... 1
-
02-08 15:50...2024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综合单产均创历史新高,总产量突破1600亿斤、比上年增长42.7亿斤,总产量、净增量均居全国第一,为切实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增添了底气。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2024年,全省完成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项目1040万亩,治理侵蚀沟1.3万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 14
-
02-08 13:20...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在稳面积、提单产上持续发力,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案》要求,202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60万吨以上;油料面积408万亩,大豆面积91万亩,并将年度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市州。《方案》明确了2025年稳定粮食生产八项重点任务。一是压实耕地保... 4
-
02-07 18:50...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国都有能力有信心保障“米袋子”安全,而且饭碗越端越稳,吃得也越来越好。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当前我国粮食供需形势总体较好,粮食供应有保障,但这并不等于说不存在问题,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粮食不安全事件仍有可能发生。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格局不会发生根本变化,粮食安全还面临着... 2
-
02-07 18:50...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区域性供给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目前,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13个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能够调出粮食的主产区仅有几个,主销区的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有的自给率不足30%,“鱼米之乡”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由粮食调出地变为粮食调入地。粮食生产区域过分集中,全国粮食安全高度依赖主... 2
-
-
02-07 18:50...我自岿然不动。正是由于我国粮食自给率高,粮食市场独立性较高,国内粮价受国际粮价影响较小,市场波动较小。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我国始终保持粮食安全战略定力,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笃定前行,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一直实行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粮食市场起到托市作用,稳定粮价,保护种粮农民收益。... 2
-
02-07 18:50...认为吃精米白面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再加上“精米白面”色泽品相好、口感好、容易消化、不易氧化变质、储存成本低,很受消费者欢迎,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为满足市场需求,粮食加工企业过度发展精加工,把谷物籽粒表皮皮层和胚芽几乎全部去掉,仅保留胚乳部分,面粉成了“雪花粉”,大米成了“亮精精”,造成谷物出品率大幅降低、营养严重流失... 1
-
02-07 18:50...向一个明确的目标迈进,最终会产生持续有力的效果。节约粮食和反食品浪费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今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望首次突破1.4万亿斤,创历史新高,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逐步建立,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更加丰富多样,为保障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营养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在粮食产量不断攀升的同时,粮食和食物浪费问题依然比较严重。粮... 2
-
02-07 18:50...在需求拉动、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尿素、钾肥、磷肥等农资价格快速上涨。从需求看,受粮价上涨的影响,农民种植意向增强,购买农资积极性较高。从生产成本看,受国际传导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煤炭、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推动农资生产成本上升。虽然有关部门投放储备化肥以后,主流化肥品种价格出现回落,但尿素价格仍然居高不下。粮价... 1
-
02-07 18:50...中央财政紧急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各地全力抗旱救灾,强化田间管理。比如,四川、重庆等受灾较重地区改种扩种晚秋作物,增加播种面积。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底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良田、良种、良机、良技有机结合,能够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在抗灾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年粮食增产丰收是中央... 1
-
02-07 18:50...今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均实现增产,其中玉米产量增加较多,比上年增加238亿斤,使得玉米供需形势持续好转,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玉米产量大幅增加,而大豆产量比上年减少64亿斤,下降幅度达16.4%。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玉米与大豆争地的必然结果。去年以来,在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的刺激下,农民... 1
-
-
02-07 18:50...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严密的储备粮管理制度,不断强化政策性粮食流通监管,但粮食收购、储存、销售等环节监管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给“粮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梳理近年来各地发生的涉粮腐败案件,作案手段花样翻新、“各显神通”,令人瞠目。有的粮库工作人员在收购时故意多扣收购粮食的水分、杂质,甚至通过... 1
-
02-07 18:50...大豆试验品种亩产突破250公斤,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单产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22年小麦单产390.4公斤,玉米单产429.1公斤,稻谷单产472公斤,大豆单产132公斤。从各地高产攻关试验示范田高产经验来看,试验示范田是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制有机结合的典范,这是实现高产的重要原因。在环境资源的约束下,各地通... 1
-
02-07 18:50...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中央财政综合实施补贴、奖励、金融等一揽子支持粮食生产政策,精准发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目标的实现。要坚持地方党政同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手抓、两不误”,打通堵点卡点,开设农资物流绿色通道,确保农资及时到村到店到户,确保春耕生产有序推进。充足的库存是保障粮食市场平稳运行的“稳... 1
-
02-07 18:50...去年以来,国内粮价出现了一定程度回落,主要是粮食丰收、需求疲软,粮食出现阶段性供求失衡。最近两年来,国际市场粮价处于低位,尤其是国际小麦、玉米、大豆价格跌到了此前高点的一半左右。伴随国际粮价大幅震荡,国内粮价也有波动。粮食价格过低,会影响农民种粮收益,不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应完善粮食稳价调控机制,统筹抓好粮食收购和... 1
-
-
-
本页Url:
-
2025-02-11-17:55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
![noimg](http://testingcf.jsdelivr.net/gh/wadelau/ufqi/news/view/default/images/unkown-im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