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作家吴晓波跨年演讲:预见2023年-4..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2023-01-01 , 6811 , 104 , 130

听音频 🔊 . 看视频 🎦

财经作家吴晓波跨年演讲:预见2023年-4


二、预见2023:找到信心的那根引线


我每年都会去看很多企业,今年跑了46家,其中大部分属于制造业。
今年4月份,在整个经济环境特别困难的时候,我也缺少信心。所以我想,得出去,去找那些有信心的人。中国的信心藏在哪里呢?就在产业一线。那些还在生产和工作的人,就是今天中国最有信心的人。
所以从4月开始,我发起了一个项目——      “走进标杆工厂”,我们今年去了万向、格力、慕思、三一重工、华润江中、极氪汽车、顾家家居。
一年前,我们曾经这样预见2022:K型时代,抗疫常态;消费待振,亮点模煳;供应链战争决胜负;赋能平台,各擅其强;专精特新,智能竞赛;移动协同,办公革命;后浪前浪,各占沙滩;金融服务,迭代理性。这些事情都一一缓慢地发生了。
我们看到2022年,统领整个年份的是最前面的8个字:      “K型时代,抗疫常态”。很多企业的迭代、很多周期性的变革都遭到了干扰,我们希望2023年一切能回到正常态,能够重新回到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上去。
跟以前一样,每一年的年终秀我都会邀请50位经济学者,对他们做一次关于新一年的信心调查,感谢这些朋友们。
比较一下会发现,去年的此时此刻,我们请50个经济学者对2022年进行判断的时候,在宏观经济预期方面,罕见地出现了      “333”的分布,即向好的、持中的、看衰的都占30%左右,但是在刚刚完成的对2023年的信心调查中,有82%的学者都认为2023年的经济会向好。


在资本市场的预测方面,我们看到,认为2023年资本市场会上行的观点占78%,认为持平的占到22%,也就是      “持平+上行”占100%,这是极其罕见的。
关于一言难尽的房地产行业,在去年的信心调查中,有55.8%的学者认为房地产将趋冷,而今年的结果显示,认为房地产会回暖和向上的预测占41%,房地产会持平的预测占44%,即有85%的学者认为2023年的房地产市场会进入正常或上行的轨道。
这三组数据,值得一次热烈掌声。希望我的这50位朋友的预言能够自我实现,希望我们在2023年能过上好日子。
在全球经济的信心调查中,我们调查了两个维度:中美关系和全球化信心。关于中美关系的调查,学者们的观点和2022年持平,认为对抗趋缓的观点占百分之五十几,认为会发生激烈对抗的观点占百分之二十几,这两组数据与去年基本差不多。但在关于全球化的看法方面,去年此刻认为全球化会维持现状的观点占到57%,但在今年,没有信心的人超过了一半,占51%。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能看到,前三组关于国内经济的角度——宏观经济、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基本80%以上的学者看好明年,而关于中美关系和全球化,在学者们的判断中,仍然没有变得很乐观。
2022年美联储为了应对美国的通货膨胀,进行了7次加息,今天美国的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刚性化的状态,不出意外的话,2023年美国经济大概率会进入到衰退阶段,这意味着全球的经济环境可能比2022年更加动荡,也意味着我们2023年的外贸可能无法指望。大规模的信心将来源于本国市场,来自国内的产业升级、消费复苏和城市经济活力的重新驱动。

所以,在2023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不能再折腾我们的企业家了,把他们折腾坏了,那就真没人折腾经济了。
接着来看我们对2023年的八个预见,我们认为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1.预见一:双核时代,各自爬山

-loading- -loading--loading-



在全球政治经济界,第一个把中国和美国联系起来分析的学者是一个英国人,名叫尼尔·弗格森。2009年,他把China和America结合在一起发明了一个英文单词,Chimerica,      “中美国”。Chimerica这个词曾经入选《纽约时报》的2009年度流行词。
2009年,也就是中国汽车产销量超过美国的那一年。但是Chimerica真正地进入到实质性的阶段,则是最近这三年的事。
里夫金是美国的一个未来学家,他在今年年初出版了一本书叫作《韧性时代》,他也帮助美国的共和党做了一份非常厚的报告,叫作《美国韧性3.0基础设施转型报告(2020-2040)》。在这份报告中,他写了一句话:      “在新兴的韧性时代,投资16万亿美元,部署和管理智能数字化、零排放的韧性基础设施,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美国经济。”
我们把这句话里的两块换掉,把      “投资16万亿美金”换成“投资多少万亿人民币”,把“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美国经济”换成“建设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有违和感吗?没有。

UfqiLong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工业革命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终于和美国站在了机会对等的发展道路上。朋友们,这是过去100年中国近现代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也是我们在座的各位——无论你是60后、70后、80后、90后,还是00后——我们这几代人的光荣和使命。
Chimerica,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对峙的双核时代已经到来了。
今年,我和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利欧有过一次对话,今年他出版了《原则2》,在这本书中他用了两个章节来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他提出中美未来博弈有六大战场——贸易战、技术战、资本战、文化战、自我交战的战争和战争。
在对话中,我问了达利欧一个问题:这六大战场,如果只选一项的话,你觉得最值得关注哪一项?达利欧迟疑了两秒钟,说      “War”。我想今天中美的一个共识,就是面向未来的双核时代,我们需要在避免War的前提下,让两国在贸易、技术、资本、文化领域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博弈和融合。
那么在今天这个时刻,中美产业经济分别有哪些数据值得我们对比研究?我这里收集了一些截至2022年10月的数据。
首先看制造业。今天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占比是29.8%,美国是15.3%,所以里夫金提出建立美国韧性3.0时代,要构建新的基础设施,以及在制造业领域摆脱全球产业对中国的依赖,是它的一个战略目标。


我们再来看世界500强,中国进入榜单的有145家,美国有124家,我们已经超过美国21家。在专利申请方面,中国每年是6.95万件,美国是5.96万件。在科研人员数上,中国是228.1万人年,美国是155.5万人年。
从这些数据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的产业经济处于一个相对领先的优势状态。但是看全球前20大科技公司,美国处于绝对领先,它有13家公司,中国是3家。
接下去看看2022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变化。我们看到有些商品在减少,比如家具、药品、陶瓷产品、光学仪器等,均处于下行的状态。但是也有些商品出口还在增加,比如说钢铁制品、纺织制品、机电产品、汽车及零部件、铝制品和鞋类,仍然处于增长的通道中。
所以,虽然是双核时代,但是中美经济的互相博弈和互通交融是并行的。
中国国内也正在全面加速国产替代。政策要求,到2027年,央企和国企要完成100%的信创替代。所以这两年我们也看到一些企业,例如飞算,利用算力、软件开发能力和数据机器人的能力,通过很多原创技术,帮助这些国企、央企和其他大型企业在未来5年内完成信创国产化替代和竞争力的打造。
我们再来看一个特别大的行业,云计算。有人说在未来的产业经济中,大数据将替代石油,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如果大数据是石油的话,那么云是什么呢?云就是我们的电力系统,会构建所有产业经济的基本面。

-loading- -loading--loading-


UfqiLong

美国咨询公司Gartner评过一份榜单,关于云计算的9大核心技术能力,包括韧性、计算、存储、网络、安全、软件基础设施等9个重要的指标,我们把它们叫作铁人九项。
Gartner研究了6家企业,5家是美国企业,1家是中国企业。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铁人九项比赛基本上是美国公司排在前面,但从2021年的数据看,中国公司居然有4项得到了最高分,计算、存储、网络、安全。
我去阿里云调研的时候也非常吃惊,这是为什么?因为过去三年里中国经历了非常复杂的社会治理,庞大的企业和社会治理数据被喂到了那个计算体系里面。所以过去三年,是中国云计算的能力获得巨大发展的年份。
我们再来看另一组数据,云原生。云原生是什么?就跟电力一样,大规模的电力系统,需要发电机、输配电、低压电器、开关,这些东西构成了整个电力世界的基础设施。
云也一样,在整个云计算行业中,有一些像输配电、开关、电线这样的基础应用。其中有148项是核心应用。在这148项核心应用中,由中国互联网公司发起的有37项,占到了25%,其中阿里云发起的有13项。

这两组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未来的双核时代,不是一个谁战胜谁的过程,而是一个在博弈中不断融合的过程。
中国公司要在未来的新经济、韧性3.0基础设施时代形成自己的建构能力,我们只能干一件事,就是在这些基础设施方面,充分发挥中国的原创,让这个全球势力地图没有办法拒绝我们。

所以双核时代是一个共生、共融、共进的时代。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中国公司,特别是中国这些互联网平台公司,正在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2008年的时候,微软提出过一个概念,让房间里所有的墙都成为屏幕,每一堵墙都是人机交互的界面。但是当时很难实现,因为当每一堵墙都是屏幕的时候,这个屏幕背后一定要有处理器。
今年,阿里云发布了一个产品叫CIPU,云基础设施处理器。CIPU时代到来的时候,就能实现微软在2008年提出的那个理想,所有的屏幕背后都不再需要一个物理的处理器,所有的处理器都在云端。
我在阿里云的实验室看到这个产品的时候,真的非常激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云计算能力、软硬件结合实现可能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有可能创新出下一代的操作系统——无影。
我觉得在2023年我们需要重新反思很多事情,在过去两年里我们有很多产业上的误读,有很多产业上的纠结,我们被一些舆论带到了一种负面的、一种对峙的情绪当中。
当我们回看双核时代的时候,我们要重新思考这些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阿里、腾讯、字节、京东、美团……我们在这些互联网平台公司看到了,在新型基础设施的建构方面,每一家公司都在非常努力地进行创新和投入,砸进去很多钱。
朋友们,未来是看不见的。但如果没有那么多的钱砸进去,没有那么多的人砸进去,中国不可能建构一个韧性时代的基础设施。

所以我们希望在2023年,一个新的社会治理周期到来的时候,我们的政府部门、舆论界、学界,能够重新定义和理解互联网平台公司在中国当前以及未来10年、20年的产业经济中具有的创新价值。
它们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跟几个菜贩子争夺那个菜市场,它们承担着中国产业经济在双核时代面向未来进行种种试错和创新的责任。这些责任,我认为100%都将压在那些民营互联网平台公司的身上。我们希望2023年,能够有一个重新的定义和一个重新的理解。

朋友圈的风景:美妙时光美景风光:山河湖水人文城市-18

+美国 +信心 +经济 +学者 +双核

本页Url

↖回首页 +当前续 +尾续 +修订 +评论✍️


👍13 仁智互见 👎0
  • 还没有评论. → +评论
  •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 连载目录

    🤖 智能推荐

    + 平板 平板
    AddToFav   
    新闻 经典 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