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2-11 23:20 .. 成为一些科研人员的“烦心事”。
有科研人员以学术研讨会举例,此类会议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学进步作用巨大,但近年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学术研讨会一定程度存在泛滥走偏的情况。
“一些领域类似主题的研讨会在不同城市、单位多次举办。
如果科研人员频繁到各种会议上作报告,就很难有足够时间做研究.”
中部地区一名高校教授告诉半月谈记者,一些同质化、低质量的学术研讨会占用科研人员大量时间,尤其有的会议还要求有领导职务、有头衔、有“帽子”的人参加。
参加科研项目评审,本是科研人员“分内事”,但为了争戴各类“帽子”,有的四处“求人”,甚至请托、“打招呼”。
一位高校教授反映,为了维护关系、拿到经费、得到资源、戴上“帽子”,一些科研人员不得不学着与人交际、迎来送往。
在一些本应专注于高精尖科研的重点实验室,部分科研人员的精力被接待、参观等事务占用。
“我们实验室平均每3天接待一次.”
一名高校重点 .. UfqiNews ↓
1
...种群规模庞大的南极磷虾,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储存库和战略资源,在南极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营养运输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也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生物和功能多样性的关键物种.
但由于其超大且复杂的基因组结构特征,南极磷虾的繁衍与生存之谜,一直未有明确答案.
此次来自中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的科研人员,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主导下,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南极磷虾开展了高深度的基因组测序、组装和分析,最终得到了48Gb的超大动物基因组.
这一数量约为人类基因组的16倍.
科研人员还发现在南极磷虾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基因组爆发式扩张.
相较其他甲壳类生物,其基因组重复序列含量达92.45%,也远超科学界进行过类似研究的物种.
在进一步研究中,科研人员完善了南极磷虾生物钟的双反馈回路,发现南极磷虾已进化出由昼夜节律系统控制的身体适应和行为模式,相关基因也已为.. 03-25 23:40 ↓ 35
...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完成,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
?灭绝种诺氏驼复原图(中)与现生种野双峰驼(左)和家双峰驼(右).
陈瑜绘制骆驼对干旱恶劣气候环境有很强的耐受性,被誉为“沙漠之舟”,是学界探究生物环境适应性的理想物种.
早更新世晚期以来,欧亚及非洲大陆的骆驼以4种真驼为代表:现生的单峰驼、家双峰驼、野双峰驼和已灭绝的双峰骆驼——诺氏驼.
为探究两种现生双峰驼与诺氏驼的亲缘关系,研究人员对三方祖先种群可能存在的基因流动进行分析,发现在骆驼属动物进化史上,3种双峰骆驼不同种之间存在广泛杂交,诺氏驼与家双峰驼、野双峰驼之间的演化关系,不能模式化为简单的分叉树,推测其应为网状结构.
晚更新世末期,诺氏驼迅速走向灭绝,原因何在?研究人员分析发现,诺氏驼饮食习惯较单一,比较“挑食”.
相比于现生家双峰驼和野双峰驼,诺氏驼的核苷酸.. 05-16 20:10 ↓ 19 ..UfqiNews
本页Url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