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2-11 15:30 .. 民食丧祭,这是《论语》列出的国之所重。
古人对殡殓之礼,讲求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尤其王侯墓葬,往往生前所用器物一应齐备。
还须有臣仆护卫,乐师舞伎等相随。
远古时期,曾用活人殉葬,尤以商代为盛。
春秋战国之后,逐步代以陶木制俑,这是社会的重大进步。
据考证,楚国不仅木俑出现时间早,数量也最多,或许是这一变革的重要推动者。
武王墩墓出土木俑近三百件,男俑轮廓硬朗,颇有刚健之气,女俑面目小巧,姿态温和柔顺。
楚俑雕塑重在写意,虽不如秦兵马俑逼真,但也在简朴中透出生动。
经检测,木俑残留有织物遗存,虽然最初着装因地下环境而消损,而其修复则需长时间的细致工作。
我们结合以往考古成果,借助高科技视觉技术,尝试还原木俑形象,一探楚王地下世界的面貌。
楚国,从筚路蓝缕到富庶一方,造就开放多元的文化底色,而楚俑服饰,正是其源于传统,又不拘一格的审美体现。
摒弃宽袍大袖,讲究身形俊美,从衣袍上的S .. UfqiNews ↓
1
...“这些能较全面反映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社会图景.”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表示,武王墩一号墓年代处在封建国家体系趋于解体、大一统国家即将孕育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研究周、秦、楚、汉历史演变和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及文化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学是塑造民族历史认知的重要知识来源,以武王墩为代表的新史料不断用科学实证向世人展现古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根系和发展脉络.
史学家曾提出,楚文化蕴含进取、团结、开放、和谐、爱国的精神.
在淮南市博物馆原馆长沈汗青看来,武王墩一号墓的阶段性发掘成果,充分表明在战国晚期向秦汉过渡时期,中华大地各地区、各流域的人们相互交流,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内核也在不断发展并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距今200万年的人字洞遗址、距今约六千年的磨盘山遗址、始建于14世纪的凤阳明中都遗址….. 04-29 00:40 ↓ 7
...许多漆器品类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考古所见楚漆器品类齐全,包括礼器、乐器、生活日用品等60余种.
比如乐器有悬鼓、建鼓、瑟、笙、箫、琴、筑等,饮食器类有盛食器、酒器、水器等,包括无盖豆、杯、勺、案、酒具盒、食具箱等.
新型器皿不断涌现,成为这个时期漆器品类变化的一大特点.
其中,武王墩墓出土的酒具盒最具代表性,其常见于大型楚墓中.
此器是盛放耳杯等酒具的盒子,底部雕有倨伏四足.
据《山海经》记载,这种双头动物是传说中的神兽“并封”.
湖北天星观二号墓酒具盒纹饰内容很丰富,宴乐、狩猎等生活场景均有所展现,成为中国年代最早的连环画之一.
从这些漆器我们可以看到,楚国贵胄生前使用的漆木器等生活用具制作精巧,寓意丰富.
乐器是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地出土乐器繁多,八音齐全.
出土于楚文化中心区域的虎座凤鸟架鼓多达30余件,武王墩墓亦见虎座凤鸟架鼓,这是楚文化中最具象征性的器.. 05-11 05:20 ↓ 6 ..UfqiNews
本页Url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