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0-13 15:00 .. 踏上了寻访敦煌文献的历程。
英国国家图书馆是荣新江探访的首地。
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运走的5大马车29箱敦煌宝藏,主要收藏在这里。
由于住宿地离图书馆较远,为了节省时间,荣新江放弃在宾馆吃早饭、午饭,赶到图书馆附近的小店买个面包、喝杯咖啡,整个白天都在图书馆里看书抄书。
这样的访书抄书成了荣新江后来40余年学术生活的常态。
在那个手机、电子邮件和导航软件还未普及的年代里,就靠着信件、地图和笔记本,荣新江走遍了国内外已知的有敦煌文献的收藏单位。
访书抄书看似简单,但内在艰辛非亲历者难以体会。
德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的善本部阅览区座位极少,每次得抢座,如果抢不着,一天就白去了。
中午出去吃一顿饭,回来就可能没座了。
所以荣新江早晨吃得饱饱的,一直撑到下午,饿得拿不动笔,再出来吃饭。
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规定进馆必须穿拖鞋,冬天图书馆库房里没暖气,穿拖鞋待不了多长时间脚就冻麻了,就得出来暖 .. UfqiNews ↓
2
...荣新江想起了那本如今已不在身边的“盖满印”的护照——“如果这个护照还在,那一定是敦煌学史的重要档案”.
他感慨,去海外寻访敦煌,重点在于精神,大家都可以做到,“你要是没去,就说明没有那种精神”.
《满世界寻找敦煌》一书源自荣新江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系列讲座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课堂上的课程.
“1985年我第一次在欧洲跑,构成前4讲:英国、法国、德国和北欧.
1990年到1991年,我先在日本各地把能够进得去的收藏地都看了一遍,然后飞到英国,又去了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巴黎.
以后出国的机会更多了,我把这些集中在一个点上铺陈开来,日本地方较多,用了两讲;英国和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各一讲,几次短暂的巴黎之行就并入英国一讲;1996年在德国柏林讲学三个月,把柏林的吐鲁番文书整个翻了一遍,构成一讲;然后是美国的各个小收集品.
中国除了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外,比较零散,所以用.. 06-14 02:10 ↓ 5
...延续着相同的情感和表达.
《敦煌劫余录》一书的序言由陈寅恪撰写,在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观点之外,陈寅恪表达了另外两层含义.
其一,中国现存的敦煌卷子中,仍有一些极具学术价值,如摩尼教经、姓氏录等.
其二,如何内可以不负此历劫仅存之国宝,外有以襄进世界之学术于将来,这才是他更关心的问题.
陈寅恪意识到,只有推进世界学术的进步,才对得起这些流散的国宝.
满怀伤痛,更希望医治伤痛.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很多中国学者踏上欧洲之路,为的就是抄写一些敦煌卷子,王重民、向达、姜亮夫等学者,都成为中国早期敦煌学筚路蓝缕的行进者.
然而,在战乱频仍的中国和并不太平的世界,中国的敦煌之痛,始终无法排解.
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1年4月,北京故宫午门城楼上举办敦煌文物展览,为了配合抗美援朝,揭露的是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则流传甚广的传说影响巨大.
一.. 09-10 19:00 ↓ 2 ..UfqiNews
本页Url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