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8-21 04:20 .. 但最后一次,家里实在是拿不出钱了。
然后女士也很节俭,出门购物没买过超过5元的东西。
用电也很省,一个月只花20来块的电费。
我记得我那个无人居住的老家,每个月电费单,都超过40元。
所以很难想象,她的生活究竟节俭到了什么程度。
在她临死之前,房东曾催她缴电费,说不然会被断电,那么冰箱里的食物就要发霉了。
结果她的回答是:知道了,冰箱里没有食物。
后面小区里就开始臭气熏天了,人们在寻找臭源体的时候,终于发现这个倔强而贫穷的姑娘,在出租房里已经死了二十来天。
就像被断电后闷在冰箱里的食物那样,据说已经高度腐烂。
临死前,她拉黑了所有的亲人。
不知道是无颜以对,还是带着仇恨。
总之最后时刻,她的傲娇和毅力,战胜了生理的极限,没有委身于外面那个廉价的世界。
十二橡树说为什么她不出去找份工作,哪怕送外卖跑快递,也总不至于饿死。
这兴许也是多数人的想法,或者她父母和亲友的想法,但却不是她的想法 .. UfqiNews ↓
4
...在后来的高考招生中,几乎全被干趴下.
比如在考试大省山东,四川大学新闻学的录取位次降低了3607位,而专业实力强劲的中国传媒大学,则降低了2496位.
还有张雪峰不看好的小语种专业.
2023年,各大高校的小语种专业几乎全线后退,强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日语、西班牙语等招生人数有所下降,而俄语更是下降了27893位次.
其实,张雪峰评价专业的核心标准很简单,就是两个字,就业.
张雪峰老师一切言论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就业,就业,还是就业!土木自然不用说,工作环境艰苦,职业发展崎岖.
〓不跑路的大猛子成为了土木生的时代剪影小语种就业面窄,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有随时被代替的危险.
而工商管理、国际贸易更不用说了,毕业生从事本行业的,少之又少.
一个普通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就业或者日后获取的经济回报,无疑是选择志愿的第一性.
对那些迷茫仿徨的“小镇做题家”来说,张雪峰的言论犹如棒喝.
对.. 06-27 06:40 ↓ 8
...但这并不妨碍它下一次出现仍会被热议.
这个话题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当然是因为话题本身的接近性.
可以说,每个人,不管身处校园还是已经进入社会,其实从未停止与同窗甚至同辈的比较,这种关于个体出路分化的人生“实验”一直都处在进行时态.
还因为,在社会中,“教育改变命运”的观念根深蒂固,在“超7成研究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现实中,教育被赋予了太多的功能和期待.
如果分化一定存在的话,如何胜出或者说至少不被归于失败者,每个人都想知道标准答案.
《金榜题名之后》给出的答案其实也不令人意外.
作者郑雅君在书中指出,正是上大学的方式,制造了毕业出路的阶层差异.
优势背景出身的学生,因为家庭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乃至社会资本,他们能尽快“参透”最佳通关路径;相比之下,弱势背景的学生显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试错成本来掌握游戏规则.
其结果不言自明.
更让人心生担忧.. 08-10 18:20 ↓ 8 ..UfqiNews
本页Url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