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7-07 23:30 .. 并根据受众需求不断调整传播内容和策略;另一方面在事关中国道路、政策的问题上,不缺位、不失声,在国际热点问题中占据舆论主动权;同时也要创新叙事方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中国故事寓于普通人的命运中,用细节打动人心。
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新闻系主任陈开和看来,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在我国国际传播理念和实践中都有很好的体现,而且相比百年前,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更加巩固,中国人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解也有很大飞跃。
但是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与我们不同,他们更多的是对抗思维,而非融合思维,长期坚持价值观霸权。
他认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有战略定力,坚持兼收并蓄,不断推进交流交融,寻求国际传播的价值共识。
怎么讲好中国故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王君超认为,首先要能够发现好故事。
“我们的社会从来不缺乏好故事,需要我们挖掘、发现.”
其次,需要改 .. UfqiNews ↓
1
...展现民俗文化的电影《图雅的婚事》《追梦的黎族女娃娃》等都是典型代表.
可以说,这四种呈现方式共同帮助非遗通过场景化、生活化的情节逐渐渗透到观众认知中,有助于非遗的活态化传承.
而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之后,利用影视传播非遗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非遗包含无形的文化和与之相关的有形物质,其中技艺、习俗、节庆等无形的文化是每一个非遗项目的核心.
在长达千年的传承过程中,耳濡目染、口授面习成为非遗主要的传承方式.
这一特性使非遗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记录来还原其过程和魅力,实现广泛的传播.
这种传承的单一与传播的局限经纬交织,使得传承人本身成为非遗在前影像时代最主要的传播“载体”.
随着影像记录成为可能,传承人的技艺实操、表演展示不再是转瞬即逝的场景,记录这些内容的影视作品就成为非遗大面积传播的重要载体,传播与传承实现分离.
同时,影视的场景化叙事,在直接记录传承人演示技艺过程的基础上.. 06-05 10:20 ↓ 17
...专家学者们聚焦跨文化传播、对外话语表达、企业海外形象的视频化表达等领域,深化交流,传经送宝.
联合国确定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专家们频频提及的内容.
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战略研究部主任翟慧霞说,建议将绿色环保、社会责任等全球共同价值观纳入企业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注重本土化传播,将“我和你的故事”变成“我们的故事”.
企业要想“能干会说”,既要有市场打拼的“硬功夫”,也要有讲好故事的“软实力”.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原主任毛一翔认为,注重文化的沟通和共通,是传播品牌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吕大鹏、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负责人陈方,从不同角度指出,企业要强化传播,用有血有肉有梦想的人物故事讲好企业故事,实现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转变.
火花在此迸发——柳江夜话共话发展9月26日晚,作为中国企业全球形象高峰论坛系列活动之.. 10-01 16:00 ↓ 15 ..UfqiNews
本页Url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