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21 02:30 .. 莫言还不忘隔空“吐槽”余华——“他才不是我的偶像。
我俩多年同窗室友,谁有啥毛病还不清楚吗,互相都有对方的把柄.”
台下不时爆发出笑声掌声。
“用仲甫先生的几句台词——我们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我们爱这片土地,爱这个国家。
让我为这个国家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吧.”
讲到动情处,于和伟如是寄语现场千余名学子。
舞台的即时反馈,让戏剧创作更具成就感莫言直言,《觉醒年代》他在电视上看了一遍又在网上看了一遍,“之所以吸引我,完全就是因为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令人信服,不是那种模仿皮毛或虚张声势的扮演.”
莫言甚至用了一个网络流行词“YYDS”(“永远的神”拼音首字母)来形容。
对于舞台表演,莫言有自己的理解,他内心一直有股戏剧情结——“戏剧是我多年的梦想。
一个剧作家坐在剧场里观看舞台上搬演自己的剧目,真的很享受。
戏剧和观众的距离很近,你所设计的那些认为会引起反响的情节、台词会立刻得 .. UfqiNews ↓
5
...尽管科技日益发展,“给文学敲警钟”的言论层出不穷,但事实证明,文学永远不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消亡,自己与古尔纳并不会因为AI的出现而“失业”,因为作家独具个性的形象思维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
这种思维的获取,需要从本民族传统里面寻找不可代替的资源,并且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让文学可以真正走向世界,而这正契合了古尔纳先生的文学追求,也是今天这场对谈得以展开的基础.
故乡是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在文学对话环节,两位作家从“故乡与他乡”谈起,非洲对于古尔纳先生来说是“故乡”,而对于莫言先生来说则是“他乡”.
莫言先生认为过去从作品中了解到“文学的非洲”与真正看到“现实的非洲”有很大不同.
他曾在玛拉河边等待着看成群结队的动物“英勇”过河的壮观场景,但始终没有等到,而当眺望“乞力马扎罗的雪”时,他突然理解了海明威小说中那只高山上冻僵的豹子——“它是为了追寻光明和理想.. 03-13 19:00 ↓ 14
...这就是“吾手写吾口”,“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的创造、解放精神.
所以,我们看一个时期中国戏剧的创作状态是不是活跃,最重要的标志是看这一时期的话剧是不是有创新、创造精神,是不是有一批优秀的剧目脱颖而出.
20世纪戏剧史上,各路人马跻身话剧创作,不仅创造了中国戏剧的兴旺时期,也创造了很多戏剧史上的奇观.
这奇观之一,就是一些小说家将自己的创作触角延伸到戏剧领域,创作出了一批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与职业编剧创作之间,是有些不一样的.
中国话剧史上可以对比的,是曹禺与老舍的戏剧创作.
曹禺作为职业剧作家,一生没有小说创作,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话剧创作上,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剧作家和编剧;而老舍先生,最初是以小说家名世,抗战时期写过不少鼓词、唱曲,配合抗日宣传,逐渐进入戏剧创作.
茅盾先生当时还对老舍的这一创作现象予以肯定.
从老舍最初创作话剧到1957年《茶馆》完成,这中间的转.. 08-30 00:40 ↓ 6 ..UfqiNews
本页Url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