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0-02 08:30 .. 为亚洲水塔保护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姚檀栋说。
约6500万年前,青藏高原在板块的碰撞挤压中隆起。
这座依旧处于剧烈变化中的年轻高原,仍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系统与碳循环科考分队队长朴世龙介绍,目前正开展卓奥友峰加布拉冰川流域大气、冰雪、水体、土壤等全生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考察,了解碳源、碳汇功能特点,结合自主研发的“贡嘎模型”,精准估算青藏高原碳汇现状。
随着2023年卓奥友峰科考各项工作的推进,各科考分队的新探索陆续亮相。
“我们开展了极高海拔秋季大气环境质量观测,以及急进高原人群暴露于低压缺氧环境下的生理适应性调查,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科考分队队长朱彤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稀有金属资源分队队长吴福元介绍说:“我们首次系统采集卓奥友峰峰顶至大本营的岩石样品,系统调 .. UfqiNews ↓
4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李茂善团队.
13个小分队攀登科学之巅“珠峰科考包括了大气小分队在内的13个小分队.
我们这次科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青藏高原水汽从何而来.”
李茂善告诉记者.
2023“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大气科考小分队包括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考人员.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5名成员分别是研究青藏高原气象学的李茂善教授、研究陆面过程的杨泽粟副教授、研究大气环境的樊晋副教授、研究陆气相互作用的苏东生博士,还有一名研究生.
李茂善表示,“我们团队需要与大气小分队的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地面自动气象站和水汽探测系统的架设,以及高度2万米以下的大气压力、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的垂直分布等科考工作.”
“亚洲水塔”水从何来?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这次科考的目的是考察青藏高原的水.. 06-09 02:30 ↓ 20
...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考队员邱海英在对冰前湖水样滴定碳酸氢根浓度(5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考队员邱海英在检测绒布冰川末端水质(5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孙非摄这是珠穆朗玛峰(5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孙非摄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第二次青藏科考高海拔气象梯度观测小组负责人赵华标(中)在指导科考登顶队队员架设自动气象站(5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来自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的科考队员在收集土壤样本(5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孙非摄在珠峰海拔约5300米处,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科考队员薛雨昂在对冰川进行实时差分GPS定位(5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这是位于珠峰登山大本营的科考营地(5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孙非摄在珠峰海拔约5300米处.. 06-02 20:40 ↓ 15 ..UfqiNews
本页Url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