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6-16 21:20 .. 伤人于无形。
网暴者抱着“法不责众”的态度为所欲为,自以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就可以肆意臧否,殊不知有些时候,自己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
拒绝网络暴力,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
《中国青年报》2021年针对全国2397名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自认为受到过网暴的影响。
从寻亲被生母拉黑的刘学州,到染粉色头发被网暴抑郁去世的郑灵华,从因不堪“黑粉”网暴服农药自杀的“管管”,再到近日被老师开车撞倒身亡的小学生母亲被网暴……面对一桩桩悲剧,人们似乎只能从道德上去谴责那些隐藏在屏幕后面的“杀手”,唏嘘过后,无能为力。
因此,不能再任由这一“网络毒瘤”继续野蛮生长、肆意膨胀了,法律也是时候亮出“利剑”斩断“毒瘤”了。
《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正视当前网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积极响应公众对网络治理的呼声,这是顺应民意之举, .. UfqiNews ↓
6
...因为一些网暴行为已经呈现出无差别攻击的特点,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此次“意见”针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网暴行为,在准确适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了诽谤罪、侮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等适用情况,正式实施后,就可以给一线执法者提供更为明确的执法依据和标尺.
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网暴往往针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实施,被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
这就需要司法机关增强主动性,适时、有力介入,从而挤占网暴者的侥幸心理和逃逸空间.
当然,网络暴力也不是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也不能成为给人扣帽子、上纲上线的工具.
在最近的几起热点事件中,舆论场就出现了关于网友的一些围观热议是否构成网暴的争议.
“意见”明确,“通过信息网络检举、揭发他人犯罪或者违法违纪行为,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实或者明知是捏造的事实而故.. 06-10 05:10 ↓ 26
...四川残联微博在网友评论区表示已跟当事人联系,会继续跟进关注.
无论踩着“机械小钢腿”亮相上海时装周,还是给假肢绑上闪光棒在大街上奔走,牛钰都释放出一股不屈不饶、积极向上的精神.
她还通过拍摄公益类原创视频,呼吁社会关心关爱残障人士,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这样一个自强不息的年轻人,当得起大家的鼓励,更应获得起码的尊重.
究竟是何人在对她进行无端攻击?泼脏水,放“暗箭”,用恶毒言语攻击无辜者,这是网暴者的共同特征.
近年来,网暴成为一种网络公害,有人因染了头发而被莫名谩骂,有人因寻亲而遭受无端指责.
因为网络虚拟空间的隐匿性,一些人失去了言行的边界感和责任感,更容易口无遮拦,令不友善言论的扎堆出现,形成网络空间的戾气,助推网暴形成.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模糊道德标准的地方.
充满戾气的网络霸凌,也已经触及了法律红线,既给受害者造成严重伤害,更严重败坏了网络生态,必须依法惩处.
.. 04-06 09:50 ↓ 19 ..UfqiNews
本页Url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