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1 03:40...新华社记者朱幼棣摄1984年12月30日,中国南极考察队登陆成功后,在南极洲插上第一面五星红旗。新华社记者朱幼棣摄中国南极考察队的队员们胜利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试验基地长城站1985年2月20日长城站在乔治王岛举行落成典礼长城站的顺利建成开启了我国建设南极考察站的序幕1985年2月20日,中国长城站在乔治王岛... 4
-
12-30 10:30...中国南极考察队登陆成功后,在南极洲插上第一面五星红旗。新华社记者朱幼棣摄中国南极考察队的队员们胜利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试验基地长城站1985年2月20日长城站在乔治王岛举行落成典礼长城站的顺利建成开启了我国建设南极考察站的序幕1985年2月20日,中国长城站在乔治王岛举行落成典礼,南极洲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 2
-
07-07 22:10...成为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机械师。图为柳州柳工挖掘机有限公司技能专家韦苏彬(资料图)。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祖国如有需要,吾应作前锋。只要国家有需要,我都会一往无前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韦苏彬踏上南极的征途前跟家人如是说。2021年在南极长城站越冬时,韦苏彬发现,站区码头附近到处都是暗礁,每年船舶卸运物资时,... 1
-
06-18 03:10...南极探险队采用帐篷、雪屋和木屋;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运输能力、建造能力、机械装备施工等能力提升,考察站建设主要选择钢结构装配式和模块化建造方式,建筑的保温、抗风、防火等要求极高。如何保温: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大陆,考察站一般采用双重或多层保温设计。我国南极昆仑站、秦岭站的保温都是采用内部功能模块与外部保温层相结合,内... 1
-
04-17 13:30...我主要研究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对企鹅种群生态的影响。”吴旭东介绍,“如果想了解企鹅栖息地的种群数量变化,只靠近几十年的观测资料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了解过去几千年来其数量动态变化情况,以及历史时期企鹅或者海豹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从过去了解现在,从过去预测未来。”吴旭东说,金图企鹅是目前南极阿德雷岛上数量最多的企鹅,约有50... 2
-
04-09 22:00...”这是一套日益完善的运行保障系统。人员配置方面,通常考察站常年设有医生、机械、电气、水暖、维修、通信、厨师等专业保障岗位。物资补给方面,每年11月至次年2月,“雪龙”号或“雪龙2”号会给考察站送来一年的补给,包括食品、燃油、配件和专用设备等。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已建立无土栽培蔬菜温室系统,如今能种出生菜、黄瓜、辣椒等。电... 1
-
-
02-27 02:20...1984年11月20日至1985年4月10日中国首次派出科学考察队乘“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从上海赴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和建立考察站中国南极考察船队于1984年12月26日胜利驶抵南极洲乔治王岛民防湾,这是“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中国南极考察队员与“向阳红10号”船和海军“J121”... 3
-
02-17 16:00...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活动举行,在北京设主会场,在南极长城站、南极中山站、南极秦岭站、北极黄河站、“雪龙”号船、“雪龙2”号船设分会场。中国南极秦岭站位于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是我国在南极的第5个考察站。新华社记者周圆摄这是2月6日拍摄的中国南极秦岭站(无人机照片)。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活动举行,在北京设主会场,在南极... 5
-
02-17 14:40...从体现时代特点、以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人物为主,逐步转变为体现南极地形特征、以蕴含中华文化元素的国内知名山脉为主,基本形成了以国内山系命名的规则。按照这个规则,结合罗斯海新站所在位置的地理特征,在听取相关方面意见后,新站命名为中国南极秦岭站。秦岭站建筑面积达到5244平方米,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 1
-
02-17 04:20...用顽强的意志和辛勤的汗水,创造了让人惊叹的建站速度。1985年2月,我国第一座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落成。紧接着,1989年2月,我国第二座南极考察站中山站建成;2009年1月,我国第三座南极考察站、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建成;2014年2月,我国第四座南极考察站泰山站建成;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建... 1
-
02-16 12:40...中国南极秦岭站位于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是我国在南极的第5个考察站。新华社记者张领摄秦岭站以中华民族的祖脉秦岭命名。秦岭是中国南北分水岭,连接东西,和合南北,孕育万物,是绵延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记忆的一个精神象征。新站主体造型设计理念源于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主体建筑面积5120平方米,为中国现有考察站里面积最大的单体... 1
-
02-15 02:10...目前,各项任务进展如何?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雪龙号综合队队长黄婧介绍:春节是南极最忙碌的时候,因为这时候是南极的夏季,考察队各项任务都在后期收尾中。新站队已出色地完成新站建设重点任务,雪龙号完成了南极半岛邻近海域生物生态和水体环境等综合调查,正在进行宇航员海大洋科考任务。雪龙2号完成了阿蒙森海水文环境、海洋生物、海洋... 1
-
-
02-12 22:30...在南极长城站、南极中山站、南极秦岭站、北极黄河站、“雪龙”号船、“雪龙2”号船设分会场。中国南极秦岭站位于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是我国在南极的第5个考察站。新华社记者张领摄秦岭站以中华民族的祖脉秦岭命名。秦岭是中国南北分水岭,连接东西,和合南北,孕育万物,是绵延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记忆的一个精神象征。新站主体造型设计理念源于郑... 1
-
02-12 22:20...中国南极考察队在菲尔德斯半岛的滩头登陆成功。考察队员们在五星红旗的引导下,精神抖擞地开赴长城站建设工地。↑1984年12月31日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奠基典礼。↑1985年2月20日,中国长城站在乔治王岛举行落成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南极洲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1985年2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队长、南极长城... 3
-
02-10 21:00...秦岭站将填补我国在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的空白,从而实现对南极长期观测网的系统构建,更好地回答气候变化、冰雪和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等前沿科学问题。在科考领域拓展方面,新站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开展冰间湖生态过程、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等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提升我国的海洋科考研究能力。长城站观测研究的重点是生态系统,中山站观测研究的重点... 2
-
02-10 04:30...是加深南极考察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必然选择。犹记得首次南极建站的艰辛。老一辈考察队员顶着极地风雪,奋不顾身跳入冰冷彻骨的海水,抓紧修复被冲坏的临时码头,只为争分夺秒地卸货施工。他们每天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用顽强的意志和辛勤的汗水,创造了让人惊叹的建站速度。1985年2月,我国第一座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落成。紧接着,1989... 1
-
02-10 04:20...“雪龙2”号上已经年味满满。这次考察可以说是“雪龙2”号最忙的一次,考察队员们此前在南极阿蒙森海开展了大洋考察;春节前秦岭站开站之际,又来到南大洋罗斯海,执行秦岭站建设人员转运、物资补给等任务。这不,他们正陆续清点给秦岭站带来的年货。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雪龙2”号综合队队长房吉闯:大多数是蔬菜和水果,一部分的肉类、... 2
-
02-10 03:40...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雪龙2”号综合队队长房吉闯:大多数是蔬菜和水果,一部分的肉类、羊还有些水、巧克力啥的,再就是春节的一些装饰用品。由于本航次涉及多项任务,“雪龙2”号需要8次穿越西风带,在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是最多的一次。对于船员来说,压力不小,既要保障船舶安全航行,也要保障生活动力系统的稳定。因此,春节期间,不仅... 2
-
-
02-10 02:20...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雪龙2号综合队队长房吉闯:大多数是蔬菜和水果,一部分的肉类、羊还有些水、巧克力啥的,再就是春节的一些装饰用品。由于本航次涉及多项任务,雪龙2号需要8次穿越西风带,在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是最多的一次。对于船员来说,压力不小,既要保障船舶安全航行,也要保障生活动力系统的稳定。因此,春节期间,不仅驾驶台和... 1
-
02-09 12:50...我国南极考察站的命名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体现时代特点、以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人物为主,逐步转变为体现南极地形特征、以蕴含中华文化元素的国内知名山脉为主,基本形成了以国内山系命名的规则。按照这个规则,结合罗斯海新站所在位置的地理特征,在听取相关方面意见后,新站命名为中国南极秦岭站。秦岭站建筑面积达到5244平方米,可容... 1
-
02-08 18:50...1984年11月20日至1985年4月10日中国首次派出科学考察队乘“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从上海赴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和建立考察站中国南极考察船队于1984年12月26日胜利驶抵南极洲乔治王岛民防湾,这是“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中国南极考察队员与“向阳红10号”船和海军“J121”... 2
-
02-08 18:50...585752W。站区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26公里,占地面积约2.52平方公里。南极长城。自然资源部供图站区系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平均海拔高度10米。夏季极端最高气温11.7℃,冬季极端最低气温-27.7℃,年平均气温-2.1℃。多年平均降水量589.6毫米,主要以降雪为主,月最大降水量173.4毫米,相对湿度的年... 5
-
-
-
本页Url:
-
2025-02-17-03:29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
![noimg](http://testingcf.jsdelivr.net/gh/wadelau/ufqi/news/view/default/images/unkown-im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