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14 21:40...洒向遥远的天际,与你在这银河的波光中,共谱一曲无声的浪漫。梦舟——新一代载人飞船一只载满梦想的轻舟,随着“忽复乘舟梦日边”的诗意,续写着飞船家族的浪漫传承,承载着中国人对月球的无限憧憬与探索的激情,与你一同驶向那遥远的月球,在漫天星辰的见证下,书写属于我们的浪漫乐章。飞天——舱外航天服在星辰的帷幕下,如敦煌壁画中的仙子... 0
-
02-14 02:10...”如今,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一个个“不可能”正在变为“一定能”。据报道,近日,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登月服和载人月球车名称已经确定,登月服被命名为“望宇”,载人月球车被命名为“探索”。这些充满诗意与壮志的名称,为中华民族逐梦九天的伟大征程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载人登月,是科技实力的彰显,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这... 0
-
02-13 18:30...嫦娥两个字从奔月的传说变成探月工程其实也不过短短几十年。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绕月探测。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玉兔号月球车开始探索之旅。2019年,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2020年,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带回中国首份月球样品。2024年,嫦娥六号完... 1
-
02-09 20:30...斑马鱼在太空得到了精心的照料。原本设计时长30天的实验,最后实际运行43天,刷新了国际上水生生态系统空间运行最长时间,实现了我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叶光富:上去没多久,非常让人兴奋的事情,鱼居然产卵了,产了不少卵。当时我们就拿一个采集器把鱼卵又收集起来,第一时间给它封存,因为后续要下行,科学家对它进行专项的研究分... 0
-
02-07 18:00...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主席杨宇光:神舟十九号乘组三名航天员正在轨进行各种各样的科学实验,而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和神舟二十号飞船,其实已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总装厂房里面待命了,天上万一出现任何意外,他们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地面测试,用最快的速度实现发射,以空船的状态接在轨航天员回家。中国空间站今年将继续开展各种... 0
-
01-31 08:00...中国人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也被装扮一新,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要在这里迎新春过大年。此时,中国空间站正高速运行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高的浩瀚太空。远离祖国的他们特意通过视频给大家拜年,祝全国人民新岁安泰、巳巳如意,祝伟大祖国时和岁丰、繁荣昌盛。“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思念祖国,想念家人,... 1
-
-
01-31 00:00...我们乘组承担的各项空间科学实验正在稳步推进。按照计划,我们将重点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开展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我们一定会密切配合,乘组一心,天地一心,精心操作,确保后续任务圆满完成。宋令东:太空漫步深受震撼航天员宋令东:这三个月,我们乘组一心、天地一体,圆满完成了两... 1
-
01-30 10:10...“他们已在国际空间站上等待数月”。美航天局在29日的最新表态中说,力争尽快安全接回这两名宇航员,同时也在准备“Crew-10”的发射,以顺利完成两期任务之间的交接工作。滞留在国际空间站的两名美国宇航员。宇航员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于2024年6月5日搭乘“星际客机”飞赴空间站,执行“星际客机”首次载人试飞任务。飞船原定6月... 3
-
01-29 20:00...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氛围。中国人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也被装扮一新,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要在这里迎新春过大年。此时,中国空间站正高速运行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高的浩瀚太空。远离祖国的他们特意通过视频给大家拜年,祝全国人民新岁安泰、巳巳如意,祝伟大祖国时和岁丰、繁荣昌盛。“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 1
-
01-29 08:40...巳巳如意!这是继神舟十三号、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七号之后,中国人第四次在自己的“太空家园”欢度春节。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丹:现在三名航天员正在享用他们的年夜饭,我手上就是一份航天员的春节食谱,可以看到主食是饺子和八宝饭,而菜名也都取得充满寓意,大吉大利是道口烧鸡,红红火火是酱牛肉,福如东海是海藻沙拉,这些都是地面的工作人员根... 5
-
01-25 19:20...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首次使用电驱动自动开关的密封舱门、应用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航天员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完成首次舱外维修……创新是载人航天发展的生命线,小至内饰配色、仪表按钮,大到舱体姿态、机柜样式,空间站的每处细节都经历了优中选优、反复创新。中国空间站的黄金搭档——火箭和飞船,同样将创... 1
-
01-24 18:10...于2024年11月4日安全返回。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三次载人飞行任务,刷新中国航天员单次任务连续在轨飞行时长、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首次圆满完成我国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实施国际上首次植物茎尖干细胞功能在轨研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新步伐,对提升我国... 5
-
-
01-22 04:40...制备出满足应用要求的铟硒半导体晶体仍面临巨大挑战。即便科学家反复优化生长条件,所得到的铟硒半导体晶体仍含有极高的缺陷密度,这对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和材料应用造成了严重影响。“半导体的材料组分、结构和性能与环境和制备条件密切相关。空间微重力环境,为铟硒半导体材料制备和相关机理研究提供了独特条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 7
-
11-15 00:50...首先我们要看能不能够存活下来,再一个是根据各个科学的目标去分析这些样品,去看在经过长期并且是综合性的空间环境下,它回来之后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教授赵磊:课题组主要关心的是在长期的舱外暴露条件下,空间辐射对秀丽隐杆线虫的一些损伤效果、它的修复机制,以及如何使用一些药物去缓解损伤。赵磊介绍,通... 2
-
11-14 13:20...检修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板,用时6小时42分。任务期间,一个白色工具袋被宇航员失手遗落太空。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博客发布的消息,一名地面控制人员利用安装在国际空间站外部的摄像头发现了这个工具袋。地面控制人员分析工具袋在太空中的运行轨迹,认为它重新接触国际空间站的风险较低,不会对空间站及其中人员构成威胁,因此无需理会。... 5
-
11-14 11:00...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直到今年12月,完成“高强度”工作的小分队才能返回东风着陆场,堪称“天空最忙的三个中国人”。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最新消息,已进驻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6月6日11时9分成功开启天舟四号货物舱舱门,在完成环境检测等准备工作后,于12时19分顺利进入天舟四号货运飞... 1
-
11-11 00:40...那时候我还是个初中生,杨利伟第一次代表中国人奔向太空,这是我对航天员的初印象。”从2003年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到2020年5月,我国首次发射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送入太空轨道。随后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 15
-
11-10 19:00...从面向空间站长期运行、验证技术能力考虑,神舟十七号乘组将通过出舱活动进行舱外试验性维修。太空维修是航天领域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航天器的长期稳定运行。与此同时,这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由于舱外环境恶劣,航天员身穿舱外航天服工作时,面临着诸多考验。此前,国外已多次成功实施太空维修任务,如航天飞机利用机械臂回收废弃... 4
-
-
11-07 14:00...平均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乘组。唐胜杰江新林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第30次飞行任务,也是第12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主要目的为:完成与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轨轮换,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载荷出舱,进行舱外载荷安装及空间站维护维修等工作,同时,持续评估空间站组... 3
-
11-04 02:40...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科技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平,是服务和支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升空,到嫦娥五号上九天揽月载月壤而归;从单人单船飞行,到多人空间站巡天;从实现中华民族“飞... 2
-
11-01 04:00...成为目前飞天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朱杨柱和桂海潮完成中国空间站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航天员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完成以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景图像拍摄……这些记录的“刷新”,见证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飞”,有了更大规模的在轨应用任务。此前,神舟十六号乘组向神舟十七号乘组移交了空间站的... 4
-
10-31 23:00...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7时2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之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5月30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3
-
-
-
本页Url:
-
2025-02-14-22:35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
![noimg](http://testingcf.jsdelivr.net/gh/wadelau/ufqi/news/view/default/images/unkown-im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