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18 07:10...作为目前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自投入运行以来,已发现的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外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从人类发现第一颗脉冲星到‘中国天眼’发现首颗脉冲星的半个世纪,全世界发现的脉冲星不到3000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 1
-
01-11 08:00...由“四站一中心”升级为“六站一中心”。最长基线即“等效口径”将超过原有上海和乌鲁木齐之间约3200公里,拓展到约3800公里,可视天区提高25%,在X波段角分辨率较过去提升18%,好于2毫角秒。望远镜采用了全实面转台式天线的结构保型、全环控保温、全数字化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大幅度提升面型精度和天线效率,面型精度好于0.... 2
-
01-05 21:30...随着航天、航空、电子等工业基地的建立和冶金、机械、化工、水利电力等一批项目的实施,极大增强了贵州科技实力。1978年7月,贵州省科学大会召开,全省迎来科学的春天;1995年,作出《关于实施科教兴黔战略的决定》;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奋斗目标……一系列战略规划在黔贵大地落地实施,科技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引... 2
-
01-05 04:20...“这不仅能更加有力保障探月四期和深空探测任务,同时还将成为支撑射电天文研究观测的新利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对提升我国射电天文科学研究能力,推动中国在超大质量黑洞、致密天体快速时变及引力波电磁对应体、银河系动力学研究、高精度天地一体化参考架等一系列天文学前沿领域的研究,都有重大的作... 0
-
12-30 10:30...更多地方频道新闻当前位置:正文两大射电望远镜如何助力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2024-12-2808:26:30来源:分享微信微博用微信扫码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1共3页推荐阅读中国之声2024-12-2808:23:25中国之声2024-12-2808:21:00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12-2808:08:55直播吧... 3
-
12-28 18:30...日喀则望远镜日喀则望远镜望远镜采用了全实面转台式天线的结构保型、全环控保温、全数字化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大幅度提升面型精度和天线效率,面型精度好于0.3毫米,最终在极端工况下实现大口径700MHz至50GHz的频率观测,观测波段最高还可拓展至100GHz。长白山望远镜长白山望远镜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基于在射电天文领域的... 0
-
-
12-28 02:10...不仅能更加有力地保障探月四期和深空探测任务,还将成为支撑射电天文研究观测的新利器。据悉,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基于在射电天文领域的深厚积累,首次将实时VLBI技术应用于嫦娥一号任务,组织中国科学院所属天文台的优势力量,建成由“四站一中心”组成的中国VLBI网,构建了测控系统VLBI测轨分系统。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中国科... 4
-
12-16 18:20...超过同一时期国外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从人类发现第一颗脉冲星到‘中国天眼’发现首颗脉冲星的半个世纪,全世界发现的脉冲星不到3000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朱炜玮说,“我们正在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近年来,“中国天眼”持续获得重量级发现: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 1
-
12-16 18:20...超过同一时期国外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从人类发现第一颗脉冲星到‘中国天眼’发现首颗脉冲星的半个世纪,全世界发现的脉冲星不到3000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朱炜玮说,“我们正在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近年来,“中国天眼”持续获得重量级发现: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 0
-
12-16 17:00...超过同一时期国外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从人类发现第一颗脉冲星到‘中国天眼’发现首颗脉冲星的半个世纪,全世界发现的脉冲星不到3000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朱炜玮说,“我们正在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近年来,“中国天眼”持续获得重量级发现: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 2
-
12-16 13:40...“从人类发现第一颗脉冲星到‘中国天眼’发现首颗脉冲星的半个世纪,全世界发现的脉冲星不到3000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朱炜玮说,“我们正在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近年来,“中国天眼”持续获得重量级发现: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 2
-
12-16 03:50...超过同一时期国外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从人类发现第一颗脉冲星到‘中国天眼’发现首颗脉冲星的半个世纪,全世界发现的脉冲星不到3000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朱炜玮说,“我们正在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近年来,“中国天眼”持续获得重量级发现: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 0
-
-
12-16 02:10...超过同一时期国外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从人类发现第一颗脉冲星到‘中国天眼’发现首颗脉冲星的半个世纪,全世界发现的脉冲星不到3000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朱炜玮说,“我们正在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近年来,“中国天眼”持续获得重量级发现: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 5
-
12-16 02:10...超过同一时期国外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从人类发现第一颗脉冲星到‘中国天眼’发现首颗脉冲星的半个世纪,全世界发现的脉冲星不到3000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朱炜玮说,“我们正在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近年来,“中国天眼”持续获得重量级发现: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 5
-
12-15 09:10...体现在后发先至的赶超上。引力波探测相关突破曾于1993年、2017年两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纳赫兹引力波是引力波的一种,其探测有助于天文学家理解宇宙结构的起源,但探测难度大、门槛高,是国际物理和天文领域的竞赛焦点之一。目前已知的唯一探测手段,就是利用大型射电望远镜对一批自转极其规律的毫秒脉冲星进行长期... 0
-
12-12 20:00...日冕物质抛射属于剧烈的爆发事件——大规模的太阳等离子体从日冕被抛射到太空中,到达地球时可能会扰动地球磁场,影响卫星和电网等系统。包括日冕物质抛射在内的诸多太阳大气中的活动,通常发生在日冕中,其能量来源于日冕磁场。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预报它们……回答这些问题,离不开对日冕磁场的研究。通过观测和研究日冕磁场的结构与变化,... 1
-
11-28 03:20...是当今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能够捕捉宇宙中更微弱的信号,探测到更暗弱的天体,帮助人们破解宇宙奥秘。2011年3月FAST开工建设;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进入调试运行阶段;2020年1月11日,FAST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从2016年建成那一天起,中国天眼就在贵州的大山里,向宇宙深处... 6
-
10-11 23:30...由313台直径6米的白色反射面天线组成,天线均匀分布在直径1公里的圆环上,圆环中心有一座约百米高的中心定标塔。每天太阳升起前,313台天线同时对准中心定标塔进行对焦校准。太阳升起后,它们就像向日葵一样对准太阳,随太阳转动。太阳落山后,圆环阵也不“下班”,开始其他观测任务,如探测空间碎片、脉冲星和静止轨道卫星等。由于太阳... 1
-
-
10-11 18:00...“千眼天珠”的价值就在于此。它如同一部“射电相机”,对着太阳拍照,对空间天气进行预报和预警,为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眼前这个巨大的圆环阵,由313台直径6米的白色反射面天线组成,天线均匀分布在直径1公里的圆环上,圆环中心有一座约百米高的中心定标塔。每天太阳升起前,313台天线同时对准中心定标塔进行对焦校准。太阳升起后... 1
-
10-06 19:50...点击查看大图新发现的和已知旋转射电暂现源RRAT与普通脉冲星相比,流量低约一个量级早先发现的RRAT显得非常特殊,不像大多数脉冲星那样持续辐射脉冲,一般都是很多周期偶然发射一个脉冲,因此很难在正常的脉冲星搜寻体系里捕捉到,需要从高灵敏度望远镜观测数据中进行一个脉冲一个脉冲的检测,检测到几个脉冲之后挖掘出公共周期。自20... 1
-
10-06 06:30...围成一个直径1公里的大圆环,远远望去宛如平放在高原上的一串珍珠,这就是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它也被当地居民形象地称为“千眼天珠”。“太阳‘打喷嚏’,地球可能会‘感冒’。由太阳活动引起的空间环境在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被称为空间天气,高质量监测乃至预报空间天气,对于航天、通信等高技术系统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圆环阵太... 2
-
10-03 21:20...在学术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发布的成果称,这些脉冲星非常特殊仅在少数旋转周期中偶然辐射脉冲,因此被称为旋转射电暂现源(RRAT)就是偶发脉冲星。Unlikemostpulsarswhichemitpulsescontinuously,anRRATishardtofindinanormalpulsarsearchr... 13
-
-
-
本页Url:
-
2025-02-08-09:41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
![noimg](http://testingcf.jsdelivr.net/gh/wadelau/ufqi/news/view/default/images/unkown-im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