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12 02:40...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我们留下了为文之道。这里的“合”即“应该”:现实性、人民性、通俗性的“著”“作”才有泽被后世、经久不衰的魅力。现实性是作品生命力的土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将著书立说的大彻大悟以简短的诗文托付,给出了文章的基本遵循。渠水之清澈来自源源不断的“活水”。这个“... 0
-
01-04 16:50...同时他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一位伟大作家。2024-06-2300:01:37生活相关知识生活日常生活1问:答:2回答13回答14回答15回答11问:答:我就说说我的看法吧她是给你生命的人,她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一定有她的原因伤害你她给予了你一切的一切----生命.她现在是...2回答43回答54回答7... 2
-
10-15 22:10...当时出现了好几种文学批评史。我遇到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时,总是会去翻查最有代表性的几家著作,比较他们的说法,最后往往会选择张先生的解释。比如,“意境”是八十年代讨论非常热烈的一个话题,很多论者对这个概念的形成有相当全面而深透的研究,但是我在做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这个专题时,总觉得很多解释都胶着于情和景的关系,不能非常贴切地说... 7
-
10-01 02:30...著有《我国三千年来地方制度的演变》《三国史略》《四库全书述略》《辛弃疾的生平》《郑成功》《太平天国革命史》等作品。宋云彬(1897—1979),著名文史学者。1928年起任开明书店编辑。1949年后,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华书局古代史编辑。著有《明文学史》《玄武门之变》《中国文学史简编》《中国近百年史》《康有为... 3
-
09-03 04:20...用词不是应当更精准、恰当吗?可一个创作常识是,文字上的挥洒自如,很多时候是昼思夜想、反复推敲出来的。直播则不然,它更多展现的是临场反应和口语表达,难免会有词不达意的时候。在文学史上,看作品幽默从容、妙语连珠,实则作者本人讷于言者并不在少数。更何况,天马行空、灵光闪现,把一个表达创造性用在并不常用的场景中,本来就是李娟的... 3
-
08-01 18:40...不仅编撰者所执着的“坚硬的、无可辩驳的事实描述”可能只是一种被建构出来的事实,而且编撰者追求的那种整体性、贯通式的阐释意图也可能是一种叙述的“暴力”,以深刻的洞见遮蔽了太多的盲区。以致最近有学者撰文呼吁解散阐释体系,放下对整体性阐释体系的执念。钱谷融先生所代表的趣味批评传统,如今已成远去的风景。他那种“与其眼往属万形,... 0
-
-
07-27 03:10...他的一些考证,为后代学术研究者重视,不久前已经有两书的注译本面世。到明代,更出现了《徐霞客游记》这样辉煌的日记体游记作品,被公认为是具有文学性和文献性的杰作。现代文学史上的日记体游记作品必提到郁达夫。《杭江小历纪程》、《西游日录》和《南游日记》都是他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游历日记。范围都在浙江,如天台山、天目山、诸暨、金华和... 2
-
07-24 03:30...研究现状同样也是如此。冰心五四初期即崛起于中国新文坛,留美期间加入中国最大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会员号74,是继黄英(庐隐)、宋锡珠(丽卿)之后第三位加入文学研究会的女作家。她的文学创作和翻译横跨现当代,新诗集《繁星》《春水》、小说散文集《超人》和散文集《寄小读者》《关于女人》均一纸风行,一版再版,根据《中国现代文学... 0
-
07-17 18:20...而是保存在陈弘绪《陈弘绪集》中《祀乡贤文学喻公传》《先友祀乡贤万征君传》两篇传文中。据二传记载,李长庚以官方身份组织“豫章社”并成为实际领袖,其子李春潮出面组织联络,似存“私心”,成员非仅“豫章四子”,而是江西全省最为“能文者”。此社“豫章四子”仅在“参与”,而非“领袖”,这也可能是四子未在别集中言及该社的原因吧。我们... 0
-
07-16 18:20...来自广西、安徽、山东、江西等地的百余名文化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江西诗派的传承与发展。活动现场。修水县委宣传部供图“‘江西诗派’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派,也是宋代最具影响力的诗歌流派,影响深远、经久不衰。”九江学院副校长李松志表示,“江西诗派”代表人物黄庭坚在江西、广西两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江西、广... 0
-
05-03 20:40...就喘不过气来,他咬着牙,迎着呼呼大风,爬到了老鸦口,这时他开始头疼,时而迷糊、时而清醒,但尽力不让自己跌倒。当爬上一个山岗、看见了高处的界碑时,他头疼加耳鸣,感到麻木,甚至产生了幻觉,直到“看见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时,心里终于涌出一股热流”。他紧爬几步,接近界碑,完成了“中国”二字的描红任务。之后下达坂的过程,依然困... 7
-
05-03 20:40...《重谏吴王》篇的“伪作”说成为绕不过去的文学史话题。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文学史著述相较,该评价似仅见于文学所编本。如游国恩编《中国文学史》评价两篇上书:“善用比喻,多为排偶句,有明显的辞赋特点。”只字不提《重谏吴王》篇的疑伪问题。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仅提及第一篇上书,称:“典型的战国纵横家式的散文,也已到了... 6
-
-
04-30 20:50...“重写文学史”和“20世纪中国文学”一度消沉,陈平原审时度势,决定往“学院派”务实的理路上转。他和一些好友合作主编人文研究集刊《学人》辑刊,影响也挺大的。而他自己却研究起武侠小说来了。这大概为了呼应当时的“金庸热”,人们希望超离沉闷现实获得某些天马行空的愉悦。虽然《千古文人侠客梦》仍然秉持陈平原用惯了的作品结构类型分析... 1
-
04-28 20:40...也是中国乡土文学“记住乡愁”的心灵碑刻。作为专题性的大型散文,其主题之宏阔,落笔之精细,充分展示了一个作家人性的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眷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你,以及那广袤的风景图卷。我们亦可在廿四节气中,读到作品中无限的情怀。那是乡土的归程,那是愁云中的希望。我从乡土的忧愁中看到的不是欢愉的诗意,而更... 1
-
04-18 02:20...埋怨他们包揽了那么多不同类型的文学,梳理出什么启蒙、感伤等文学史特征,唯独遗漏了在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左翼文学与革命文学。应当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对于当时文学史写作的框架与方法是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的,而王瑶先生的批评也有其道理。只因为这个新概念仍然比较粗放,缺少可操作性,其后,也始终未见按照三人谈思路写成的文... 1
-
04-17 03:20...论著颇丰,研治者不免有“话已说尽”的感觉,颇有“研究做完”的困惑,回视百年的学科反思应运而生,从观念到模式的西化影响则是最为集中的审视话题。中国学术如何走出西方范式,成为当代学者的积极探索、勇于担当的自我使命。落足于《诗经》,最鲜明的体现则是经学传统的逐渐回归。《诗》之为经,本是无法割舍的传统;《诗》之为诗,则系与之俱... 1
-
04-09 08:30...成为当代学者的积极探索、勇于担当的自我使命。落足于《诗经》,最鲜明的体现则是经学传统的逐渐回归。《诗》之为经,本是无法割舍的传统;《诗》之为诗,则系与之俱生的天性,对此原态的双重认可成为《诗经》研究之中国模式的逻辑起点,视野的转换造就了史料的丰富,语境的还原贴近了历史的真相,传统的续接凸显了思想的深邃,中国学术的文化自... 6
-
03-02 02:30...能够将所有属于工人范畴的人物均纳入其中”。同时指出本书中所用的工人文学概念是广义上的,“创作者可以是工人作家,也可以是其他作家,只要他创作的作品在内容上反映的是工人生活、工人命运,即为工人文学”。可见,本书所使用的工人文学概念要比工业题材文学或工业文学的概念更宽泛,可以将更多的作家或作品纳入文学史的书写中。同时,工人文... 3
-
-
02-23 20:20...让工人不但在政治上当家做主,在文学上亦扬眉吐气。与工人文学创作取得的辉煌业绩相比,工人文学研究则明显不足,当乡土文学、知识分子文学、军事题材文学的文学史著纷纷面世时,工人文学史方面的著述则一直没有出现。《中国工人文学史》的出版弥补了这一缺憾,填补了这一空白。《中国工人文学史》是一部系统、完备的文学史著,该书分小说、诗歌... 4
-
10-24 20:10...百年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影响深远,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鲁镇、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还是莫言笔下的高密,都浸透了作家们挥之不去的乡愁。作家们的缕缕乡愁中有愁苦、有批判,也有依恋、有赞美、有期盼。它们是作家生命的原点,也是他们文学创作生生不息的动力。时代变迁,大道有常。离开泥土,脱离生活,文学就是无本之木。当代文学史... 7
-
10-13 04:20...包括明代学者堂刻本《陶渊明全集》、清代乾隆四年武英殿刊本《礼记注疏》、周作人《欧洲文学史》等重量级展售品。据了解,《欧洲文学史》是周作人在1917年经鲁迅、许寿裳举荐,被蔡元培聘为文科教授时的授课讲义,也是他到北京后出版的第一种著作。精品新书展区延续文化普惠特色。展区内,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京版梅尔杜蒙、有... 2
-
09-25 21:00...曾担任北京大学党委委员、北京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费振刚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1958年至1959年,两次参加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中国文学史》的集体编写,并负责科研组织工作。1961年至1962年,参加全国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工作,为五位主编之一;所编四卷本《中国文学史》1963年... 1
-
-
-
本页Url:
-
2025-01-22-15:54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