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6 03:50...孟子曰:“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即“诚”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则。朱熹注解为:“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道之本然也。思诚者,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人道之当然也。”客观实在性是自然万物的本性,是自然之理,即“天道”;人们尊重事物实在性、按照事物本性做事的态度和行为,是做人之理,即... 0
-
11-09 11:00...尧初制《大章》乐舞,彰显黄帝、颛顼、喾的治道和自身的合理性。尧将农业生产、社会治理、礼乐祭祀三者紧密结合,努力构建礼、乐、刑、政四位一体的体系。后来,尧增修《大章》,宣扬尧平章百姓的政绩。《大章》不断丰富和发展,反映了礼乐从崇天德到崇地德到崇人德、从敬先王到敬人王,不断完善。舜的音乐活动贯穿其政治生涯全过程。舜摄政之初... 0
-
05-20 08:10...退溪秉承朱熹的文道思想,认为道在日用也在文艺,诗歌可以静心陶冶情操,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他的《陶山十二曲》以委婉的抒情曲调表达真情实感,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融入朝鲜的本土曲调,以达到教育的目的。《陶山十二曲》中儒家思想,包括修身养性,“言志”与“言学”,“言志”是指表达个人的志向和抱负,“言学”则是指追求学问和知识... 1
-
05-10 07:10...学校从直接管理人的角色出发,制定更加细致且可操作的职业道德规则;学人以主体的具身性为始点,拥有追求至善的无限可能空间。在学术政策与制度的设计安排上,应把培养学者的健全人格作为根本原则。在具体规范的制定和学术伦理的建构过程中,学术道德的价值、原则、事实、规范、责任等关键环节一一给定之后,需要把握权利与义务这一对核心范畴。... 1
-
04-27 03:10...在具体规范的制定和学术伦理的建构过程中,学术道德的价值、原则、事实、规范、责任等关键环节一一给定之后,需要把握权利与义务这一对核心范畴。权利给出了学者所从事研究的行为空间,义务标划出必须作为和不得作为的界限。“必须作为”的,是每个学者须遵守的学术伦理规范,“不得作为”的,是所有违背学术伦理的行为。教育管理者应当把规则、... 1
-
04-23 13:00...有国家、学校和学人,从建构的内容看,则有规范论和德性论两种类型。国家从宏观层面给出有关学术伦理的政策导向和制度规范,一般是原则性的政策或法律;学校从直接管理人的角色出发,制定更加细致且可操作的职业道德规则;学人以主体的具身性为始点,拥有追求至善的无限可能空间。在学术政策与制度的设计安排上,应把培养学者的健全人格作为根本... 6
-
-
01-16 05:50...道德的引导也不容忽视。在历史上,柏拉图曾将“道德是否可教”作为一个问题。尽管这一问题本身可以讨论,但如果悬置其思辨的一面,我们即不难发现,现实的教育过程无法离开规范的引导。同时,就方式而言,“教”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形态,或侧重于外在灌输,或侧重于启发引导。比如,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十分重视启发、引导在教学中的作... 0
-
01-02 21:10...站在人民的角度上,耐心倾听人民的需求,满足人民的期待,用无私的精神,高尚的品德,在画纸上铺满了为民服务的鲜亮底色。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汲取榜样的力量,涵养德性,为绘就为民画卷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身体力行,勾勒党员轮廓。勤政为民,实干苦干,是人民群众对党员的期许,也是党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过去的一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0
-
08-29 04:30...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回望历史,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中华文明创造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与生态文化,我们的先人将尊重自然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措施与制度中,维护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为中华民族至今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奠定了坚... 2
-
08-28 23:30...使其伦理内涵突出表现在教育伦理和数据伦理上。一方面,教育数据治理的落脚点是教育治理,以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发展为根本目标,与教育伦理的向善追求相一致。教育伦理关注教育权、教育责任、教育角色和教育德性(樊浩等,2000),以善恶为价值取向,引导和约束人们以善律教(于永昌,2008),遵循以人为本、教育公正、和谐发展、民... 0
-
07-01 14:10...”“中庸”是儒家倡导的德性,亦反映在中国人的中和、圆融、辩证等思维方式上。作为主体的品质,“中庸”涵括“节”的德性与德行。相应地,“节”又指向“中庸”“中节”,以“致中和”为终极追求,并通过价值建构、价值基点及价值指向等方式体现出来。“节”德的价值建构于“致中和”。《道德经》中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是“持中”的... 2
-
06-12 02:20...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子思推崇中庸之道的思想,特别强调“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并在“辟杨墨”的具体实践中倡导“执中用权”,认为人们之所以厌恶执着于一端就在于“贼道”即伤害中正之道。汉儒董仲舒从“道莫正于中”的认识出发,认为“中者,天... 32
-
-
-
-
本页Url:
-
2024-11-16-06:57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