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2 11:50...陶寺先民还将余粮酿成美酒。在陶寺贵族墓葬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酒器,根据研究,这一时期用于酿酒的主要原料是黍子。展厅中,透明盒子里夹杂着几粒白黄色的颗粒,那就是陶寺遗址最高级别的酒的酿造原料——黑黍子。陶寺社会的居民不仅丰衣足食,日用器具也种类繁多、设计精巧。展览上实用的石器、华丽的漆木案、精致的彩绘陶壶、实用的斧灶等... 0
-
11-22 04:10...为参会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建议。会上,相关餐饮经营单位负责人签订了放心消费创建单位承诺书。会议要求。要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是餐饮行业的生命线,必须时刻绷紧这根弦。要提升店铺服务质量。各餐饮企业要注重细节,让游客在用餐过程中感受到温馨和舒适。要加强引导行业自律。各餐饮企业要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加强交流合作,共同维护... 0
-
11-21 18:40...陶寺遗址是具备早期国家特征的都邑性遗址,其考古新发现、研究新进展,为古史探索提供了新材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特质的有力实证和生动写照。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和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标志性成果,是实施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大文化工程的重要进展,生动展示陶寺文化在... 0
-
11-19 04:50...但对于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来说,这66年时光漫长而伟大,是几代考古人毕生的积累与付出。▲陶寺遗址观象台。李现俊/图“我们常用8个字来形容中华民族的特点,那就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寺遗址同样证明着中华文明延续性。”坐在发布会现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内心澎湃不已。从老前辈手中接过这项重任,... 0
-
11-19 04:30...如今以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为标志,让陶寺遗址的发掘成果有了高质量的展示中心,也让“早期中国”的模样在这里被看见。在陶寺遗址博物馆中寻访文明之脉。文化有根,文明有脉。从寻找“夏墟”开始,到“中华文明探源”,再到“考古中国”,陶寺遗址一直是考古类国家重大课题的“实践地”。在这里,先后出土的5500余件文物,揭示出中华文... 2
-
11-18 12:40...祈求上苍的庇佑与眷顾。紧接着,观象场景震撼呈现,舞台特效模拟出浩瀚星空,演员们模拟古人观测星象的姿态,仔细探寻着天体运行的奥秘。而测量地中的环节,则展现出陶寺先民的智慧与探索精神,他们运用简易却精妙的工具,测定着大地的中心,为农耕文明的有序发展奠定基础。随后,播种与收获的场景将整个演出推向了高潮。舞台上,伴随着欢快的音... 1
-
-
11-18 10:40...预约可通过“陶寺遗址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每日零时起开放预约名额,观众凭身份证或预约码按预约时间段入馆。试运营期间,博物馆提供免费人工讲解与免费停车服务。人工讲解约半小时一次,具体依参观人数灵活安排,团队如需讲解可在服务台申请。停车场位于博物馆西侧。此外,军人(含退役军人)、军烈属、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在预约... 1
-
11-16 19:10...而山西却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地狭人稠,民绥物阜。为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明政府大力推行“狭乡迁宽乡”的迁民政策,以晋民实中原,洪武至永乐近五十年内共从山西迁民18次。而洪洞因交通便利,成为明政府办理迁民的首选之地。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10余省份500多个县市,涉及迁民姓氏1230多... 1
-
11-16 17:20...明朝大槐树移民是中国移民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跨时最长、涉及人数最多的一次官方移民。洪洞大槐树景区里的“根”字收笔处如同两只脚。澎湃新闻记者王珏玮图文献记载,元末明初战乱后中原田地荒芜,人口锐减;而山西却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地狭人稠,民绥物阜。为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明政府大力推行“狭乡迁宽乡”的迁民政策,以晋民实中原,洪武... 2
-
11-15 08:50...展现临汾市深厚的历史文化与高质量发展成就,为临汾市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活力。12日晚,伴随着绵绵细雨,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全网粉丝量总和超过1亿,覆盖时政、历史、文旅、财经、科普等多个领域的20位微博、抖音网络达人和省内外媒体人组成采访团,走进陶寺遗址博物馆,感受早期国家的独特魅力。参观过程中,网络达人和媒体人被陶寺遗址中... 2
-
11-15 08:30...市政协副主席蔡志强主持学习活动。此次“学习讲坛”聚焦加快推进陶寺遗址保护利用,助力我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这一本届市政协持续关注的协商主题,以“实地观摩+现场交流研讨”的方式,沉浸式、体验式参观了“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3个基本陈列单元,近距离感受陶寺文化的历史气息和无穷魅力。通过边看边听、边学边议,认真落实... 1
-
11-15 08:10...一组图片带你提前欣赏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国宝重器朱书扁壶扁壶为泥质灰陶,器表饰细条竖蓝纹,朱书文字位于扁壶鼓两面,有笔锋,似为毛笔类工具所书。扁壶残片的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两个字,其中一个字符为“文”字,学界较认可其与商代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一脉相承;另一个字符则被释读为“邑”“昜”或“尧”字。玉兽面高3.5厘米,宽... 5
-
-
11-15 05:10...4000多年前已能“经天纬地”文明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的掌控。考古发现,陶寺先民已经能初步管理时间与空间。陶寺遗址“观象台”复原互动装置。在陶寺遗址中期小城内考古发现了具有系统“观象授时”功用的大型夯土建筑“观象台”,能观测到20个节令,这些节令与当地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农事、宗教节日相联系,成为目前已知最... 1
-
11-14 19:30...陶寺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发现于1958年,正式科学发掘则始于1978年,迄今已有46年,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取得许多突破性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陶寺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支点,是早期中国的代表性遗址。陶寺遗址地理位置沙盘。人民... 2
-
11-14 19:20...距今大约4300年至3900年,是黄河中游最有影响力的都邑性遗址之一。46年考古工作,中国考古工作者完成遗址分布范围内约400万平方米的考古调查,勘探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近3万平方米。博物馆开馆,设置了“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3个基本陈列单元,“陶寺考古”“临时展陈”2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 1
-
11-14 09:40...陶寺遗址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突破性的考古和研究发现,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特质的生动写照。陶寺遗址,距今大约4300年至3900年,是黄河中游最有影响力的都邑性遗址之一。46年考古工作,中国考古工作者完成遗址分布范围内约400万平方米的考古调查,勘探面积达280万平方... 1
-
11-14 02:20...成了早期国家的象征。在众多展品中,1984年出土的残破扁壶格外珍贵。扁壶为泥质灰陶,表面饰有竖纹,两侧还有清晰的朱书符号。陶寺遗址还出土了鼍鼓、石磬、陶铃等29件乐器,其中鼍鼓、土鼓等固定组合是贵族独有的陪葬品。曹慧惠介绍,这个是鼍鼓复原之后的样子,鼍鼓是由天然的树干刮去树皮,掏空内腔后蒙上鳄鱼皮绘制而成的,在4000... 2
-
11-13 17:00...陶寺遗址于1958年被发现,1978年正式发掘,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蕴含着“文化自信”的中国密码,是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程的重要支点。陶寺遗址是具备早期国家特征的都邑性遗址,也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代表性遗址之一。陶寺遗址博物馆是依托陶寺文化建设的一座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展厅面积约500... 1
-
-
11-13 11:30...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遗址,自1978年发掘以来,陶寺遗址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突破性的考古和研究发现,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绝特质的生动写照。陶寺遗址,距今大约4300年至3900年,是黄河中游最有影响力的都邑性遗址之一。46年考古工作,中国考古工作者完成遗址... 1
-
11-12 20:50...陶寺遗址博物馆展厅面积约5000平方米,共展出230件(套)文物,90%以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自1978年以来发掘的文物精品。主要包括陶器、铜器、木器、玉石礼器等各类器物,涵盖陶寺文化所有的文物类别。其中,陶寺龙纹彩陶盘是中原地区明确为龙图像的珍贵标本,对于研究龙崇拜的起源及相关问题有着重要意义,被国... 4
-
11-12 18:10...展示了距今4300年至3900年陶寺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据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研究表明,陶寺早、中期聚落(即距今约4300年—4000年)已经初步具备早期国家特征,为揭示5000年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陶寺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集中呈现陶寺遗址考古... 1
-
11-12 14:10...他们通过对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开展的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对各个地区的中心性遗址的考古工作,获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经过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结合研究,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 7
-
-
-
本页Url:
-
2024-11-23-00:32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