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31 22:10...但是不管气候变暖是否因为人类使用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造成,人类社会推动的碳中和都是有价值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传统的依赖化石能源的能源结构是不可持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资源并不是无限存在的。目前的用能情况,也就是只能提供200年左右的使用。即使没有地球变暖的情况,人类面对能源的转型也是迟早的问题。与发达国站在... 0
-
01-29 21:00...当有观众靠近,恐龙便“摇头摆尾”。不仅如此,在博物馆里,观众还能跟恐龙“赛跑”,与翼龙“遨游天际”……这些互动设备操作简便,为游客带来了更好的体验。博物馆外,一个长约60米、高约20米的刘家峡黄河巨龙模型静静矗立,与恐龙足迹1号点保护馆遥遥相望。博物馆馆长尤文泽介绍,恐龙足迹1号点揭露面积约1400平方米,产出4类23... 0
-
01-29 19:10...蛇类化石的研究长久以来却几乎是一个空白。这一空白因何而来?填补空白的关键化石产生在哪儿?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记者看到了一类开启中国蛇化石研究的关键物种——来自山东山旺生物群的硅藻中新蛇。从化石形态上看,硅藻中新蛇与现代蛇类外观非常相似。这种蛇体形不大,长度60至70厘米,有着细小、排列紧密的牙齿,没有发现拥有毒牙。“关... 0
-
01-27 09:00...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气电、抽水蓄能新投产装机规模大幅增长,电力系统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全国重点调查企业电力完成投资合计1.7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3.2%。其中,电源完成投资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1%,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 0
-
01-27 06:10...在山东蒙阴有了最早经科学发现的恐龙,随后在山东莱阳也发现了不少恐龙化石。借助它们,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维曼教授命名了属于蜥脚类的盘足龙和属于鸭嘴龙类的谭氏龙。这两种恐龙代表了中国最早的有效恐龙命名。此外,这一时期在四川等地也有一些相关的发现。这个阶段中国大地上的恐龙化石采集与研究主要是西方学者在主持,其间伴随着几次大型的... 5
-
01-25 02:4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这三项成为各地碳达峰的“硬指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各地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设置上出现了较大差异。广东省碳达峰方案提出,2025年,广东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2%以上,这一目标设置远高于“国家线”。同为东部沿海省份的江苏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为1... 5
-
-
01-21 10:20...朱茂炎前往天津蓟县(现为天津蓟州区)进行野外考察,其间在同行朱士兴家里的一次做客,让他有了意外收获。“朱老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从事研究工作,经常去燕山山脉地区采集化石。”朱茂炎回忆说,“当时,在他家沙发旁边就摆了五六个托盘的化石。我打眼一看,里面有一块化石非常大,长有30厘米左右,形态类似海带。”朱茂炎立... 0
-
01-21 10:10...那一年,朱茂炎前往天津蓟县(现为天津蓟州区)进行野外考察,其间在同行朱士兴家里的一次做客,让他有了意外收获。“朱老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从事研究工作,经常去燕山山脉地区采集化石。”朱茂炎回忆说,“当时,在他家沙发旁边就摆了五六个托盘的化石。我打眼一看,里面有一块化石非常大,长有30厘米左右,形态类似海带。”... 0
-
01-20 18:30...简单的微体多细胞真核生物,包括红藻、绿藻和真菌化石等,在距今10亿年左右的地层中已经出现,并在距今6亿年前后开始多样化和大型化。会不会比这个时间更早呢?带着这个疑问,朱茂炎带领团队开始了探索之旅。契机出现在2012年。那一年,朱茂炎前往天津蓟县(现为天津蓟州区)进行野外考察,其间在同行朱士兴家里的一次做客,让他有了意外... 0
-
01-17 22:20...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化石相对稀疏,第四纪(约260万前至今)以来的记录尤为稀少,雪豹是如何逐步演化出如今特化适应青藏高原的模样仍然不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支持雪豹现生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虎,但雪豹和虎的形态及生态适应都截然不同,仅仅依靠分子生物学解决不了雪豹是如何特化的问题。在本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另辟蹊径,他们从亚欧大陆其他... 4
-
01-17 17:20...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这一发现揭示了早期植物独特的生存策略,为解释4亿多年前“植物登陆”如何发生提供了新线索。距今4.3亿至3.6亿年前,植物开始了从海洋“登上”陆地的征程。这一过程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几千万年间,陆地植物的数量、种类、复杂程度迅速上升,当今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由此奠定,这一堪比... 1
-
01-17 16:30...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这一发现揭示了早期植物独特的生存策略,为解释4亿多年前“植物登陆”如何发生提供了新线索。距今4.3亿至3.6亿年前,植物开始了从海洋“登上”陆地的征程。这一过程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几千万年间,陆地植物的数量、种类、复杂程度迅... 1
-
-
01-17 16:00...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这一发现揭示了早期植物独特的生存策略,为解释4亿多年前“植物登陆”如何发生提供了新线索。距今4.3亿至3.6亿年前,植物开始了从海洋“登上”陆地的征程。这一过程极大地改变... 5
-
01-12 21:10...小型蜥脚类足迹的层面研究项目组供图新发现的两个化石点包含早期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的足迹记录。在第一处化石点,3个连续的、长度约42厘米的兽脚类恐龙足迹构成了一条行迹,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可归为实雷龙足迹科。经研判,这种恐龙体长可能达到6米。第二处化石主要是尺寸较小、孤立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其足迹长度从8.8厘米到15.5厘米不... 1
-
01-12 20:20...意外发现在一段乡村道路两侧发现疑似爬行动物脚印的岩石石壁,此后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遗迹学专家展开合作。本次发现恐龙遗迹化石的地层为中侏罗统东大桥组,距今约1.7至于1.66亿年前。恐龙足迹的层面与相邻层面发现了微生物席,古藻迹、石针迹、海生迹、斯柯茵迹等遗迹,代表着低能浅水的环境。良好的环境,丰沛的水资源吸引了恐龙动... 5
-
01-12 03:00...、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10日发布此项新发现,并称这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小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这一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古生物学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小型蜥脚类恐龙复原图。(受访者供图)恐龙研究专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介绍,昌都所在的侏罗纪地层最大厚度超4800米,产出了大量恐龙足迹化石。202... 0
-
01-11 11:40...展览内容以“密林龙部落”“沼泽马戏团”“翼装俱乐部”“有氧深潜者”“猎食竞技场”“巨龙阴影下”六大恐龙生境进行呈现,由罕见的“最X龙族”集结亮相,形式缤纷多样,以现代化方式传达恐龙的独特魅力,无论是科普游、亲子游、合家欢,都会在这里获得非凡的文旅体验,适宜全人群参观游览。展览现场还将设置丰富多样的互动体验区域。您可以走... 2
-
01-10 16:20...英国将首次出现不使用天然气发电的时期,但天然气在风力减弱期间仍将作为备用电源。长期来看,风电行业正在探索储能技术,以补充发电能力。过去十年,英国化石燃料发电量下降了一半以上,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其中风电增长最快。据英国政府数据,2014年至2023年,英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从19.1%上升至46.4%。同... 0
-
-
01-07 17:00...发放了宣传页200余张,群众满意度高达百分之百。部分科普展品还送到附近小学作为暑期实践活动内容,让更多学生体验科学带来的乐趣,也实现了科普资源共享。阳泉市矿区赛鱼小学科学宫和刘慈欣展览馆,则是另一处科普教育的璀璨明珠。科学宫占地面积840余平方米,拥有十六个展区,涵盖了学校科技、四大发明、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孩子们在这... 4
-
11-07 17:40...出土物包括人科化石、石制品及多种脊椎动物化石。根据动物群及地层对比为早更新世早期,最新测年结果为距今250万-200万年前,该遗址是目前欧亚大陆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支持“人类多地区起源”学说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对研究长江及其三峡谷地的发育史亦有参考作用。自1985年以来,遗... 2
-
11-07 04:40...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供图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古生物学专业期刊JournalofSystematicPalaeontology。据介绍,羊蹄甲属共有约200个现生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至亚热带地区,是重要的园林景观植物。然而,相对于该属全球广布、数量众多的现生种而言,化石记录却相对较少,尤其是羊蹄甲属演化... 1
-
11-05 16:50...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民间化石线索征集、化石采集、标本修复、形态学研究等方式开展恐龙等古生物化石科考。同日,以“三亚”命名的首件脊椎动物化石在三亚飞天恐龙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对外展出。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发起,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南海文化博物馆、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地质古生物中心和三亚飞天恐龙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共同组建的“寻找海南... 1
-
-
-
本页Url:
-
2025-02-01-15:57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