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16 11:50...DNA模板的间距仅900纳米。“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1月10日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临床检测。”青岛华大智造副总经理王庆波介绍,这款基因测序仪的创新点在于采用“自发光”测序原理以及基于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的信号采集技术,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占用空间小,可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小型基因组分析等领域,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决策。生产车间... 0
-
02-14 18:20...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5个团队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龙超研究员团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刘娣研究员团队、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王金勇研究员团队、岳麓山实验室印遇龙院士团队和四川农业大学李明洲教授团队。发布会上,刘娣代表5个团队进行了成果发布。专家组经过集中讨论,最后提出综合评价结论。大家一致认为,该... 0
-
02-12 10:30...华大智造青岛生产基地已实现三类产品的全链条生产。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华大智造生产基地展厅,有一个普通打印机大小的基因测序仪,放入一张基因测序载片,可以同时捕捉2500万个DNA模板发出的自发光信号,DNA模板的间距仅900纳米。“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1月10日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临床检测。”青岛华大智造副总经理王庆波... 0
-
02-11 14:20...“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1月10日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临床检测。”青岛华大智造副总经理王庆波介绍,这款基因测序仪的创新点在于采用“自发光”测序原理以及基于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的信号采集技术,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占用空间小,可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小型基因组分析等领域,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决策。生产车间的流水线上,一台台整齐排列的基... 3
-
02-10 10:10...“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1月10日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临床检测。”青岛华大智造副总经理王庆波介绍,这款基因测序仪的创新点在于采用“自发光”测序原理以及基于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的信号采集技术,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占用空间小,可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小型基因组分析等领域,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决策。生产车间的流水线上,一台台整齐排列的基... 3
-
02-07 03:10...采购一台高通量基因分析一,最终因美纳的MiSeqi100Plus设备中标,采购价为207.8万元。类似这样的项目,采购方提出的对测序仪的要求,往往只有因美纳的产品能够达到。2020年4月,国家疾控中心采购一批价值1000万元的测序仪设备,最终因美纳中标。这件事情曾被行业质疑为“萝卜采购”,折射出的问题正是:没有其他测序... 1
-
-
01-19 06:40...也是万种植物基因组计划(10KP)的合作项目。该项目由109名非洲科学家(其中87人在非洲工作)和22个非洲组织共同开展,计划对当地105000个特有物种,包括植物、动物、真菌、原生生物和其他真核生物等基因组进行测序。作为非洲生物基因组项目的设备供应商,华大智造为来自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多样性和农业领域的非洲研究... 1
-
01-02 02:20...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维纳和苏联物理学家涅曼首次提出“遗传记忆”概念,但受限于当时DNA测序与合成技术,只是一个初步构想。1988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斯第一次设计并合成了一个包含18个核苷酸的DNA片段,并且将其转移至大肠杆菌中,这标志着DNA存储的首次实验实现。受戴维斯启发,全球其他科学研究团队也开始了基于DNA分子的... 1
-
12-20 21:10...”福建农林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邵光明指着长仅0.7厘米的芯片介绍,每个芯片都有一个编码,相当于花鲈的专属“身份证”,它也将成为技术人员选拔、定位花鲈基因“优等生”的有效凭证。技术人员剪下尾鳍部分组织用于基因测序。夏岩缘摄在实验现场,工作人员还小心翼翼地剪下花鲈尾鳍上的部分组织放入试管,以便后期对每条鱼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并... 2
-
11-23 16:30...比尔·盖茨预测未来某一天,挂在墙上的大屏幕将取代黑板和白板,听指令播放多媒体节目。如今,柔性显示和智能家居已经见怪不怪。2006年高交会上,深圳先进院樊建平预言不出10年,智能机器人就会走进千家万户。今天,服务机器人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2010年,比亚迪王传福预测电动车时代的来到,电池寿命将不再是瓶颈。现在,中国新能源... 1
-
11-23 10:10...和肿瘤高通量测序项目。mNGS检测是基于宏基因组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在24-72h内一次性无偏性的检测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17500种病原体,广泛用于各种罕见或难治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结合传统微生物检测技术,利用技术互补优势使病原鉴定更精准可靠。下一步,精准医学实验室将充分利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平台科研力量... 6
-
11-19 03:40...可以深刻领略到深圳“知产”变“资产”的神奇魅力。在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位,展示着各种先进的仪器,华大智造测序仪研发中心总监姜鹤鸣指着展位上一张金光闪闪的“中国专利奖”证书介绍说,凭借“一种用于基因测序仪的光学系统”的实用新型专利,华大智造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金奖,这是目前基因测序行业首个夺得金奖的专利。他说... 1
-
-
11-16 08:40...“他是全球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测序的奠基人物,在美国玉米基因组测序和其他物种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在导师的启发下,赖锦盛回国后继续开展玉米基因组学研究。2006年,赖锦盛来到中国农业大学任教。2009年,他主持的“玉米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课题开启;今年6月,赖锦盛团队在国际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发表了论文... 2
-
11-16 04:50...在美国玉米基因组测序和其他物种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在导师的启发下,赖锦盛回国后继续开展玉米基因组学研究。2006年,赖锦盛来到中国农业大学任教。2009年,他主持的“玉米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课题开启;今年6月,赖锦盛团队在国际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发表了论文《玉米全基因组所有染色体端粒到端粒完整无间隙... 2
-
11-11 11:30...并下定决心把乌镇作为墨卓的全球总部,从零开始,攻关单细胞测序技术。一年后,随着“90后”哈佛博士徐云飞的加盟,哈佛“四剑客”正式成团,共同开启“单细胞测序技术”的神秘之门。此后,墨卓生物发布首款产品,单次运行仅6分钟,可捕获约十万细胞,细胞捕获率可达70%,一举打破单细胞测序领域长期由国外垄断的局面。哈佛博士,为何选择... 12
-
11-08 08:10...推动“临门一脚”关键技术及创新产品转化应用。2023年度川渝生物医药领域“揭榜挂帅”项目中,来自成都的项目有13个,重庆的项目有3个。其中,精准诊断领域4项,包括单分子测序技术、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微流控芯片关键技术、宫颈液基细胞智能分析系统;精准治疗领域6项,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筛选算法和软件、先导化合物筛选关键技术... 7
-
11-07 04:40...相关研究结果已在《自然·通讯》期刊在线发表。团队通过对家养牦牛所有品种的采样、多次到青藏高原无人区进行野外科学考察,对自然死亡野牦牛进行了材料收集,也对分布于青藏高原之外的欧洲野牛和美洲野牛进行了材料收集。团队对以上收集的所有材料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重测序等,并通过构建牛属物种图-泛基因组,结合群体数据,获得了牛属物种的... 1
-
10-31 20:20...从而使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明确病因或预知身体患某种疾病的风险。“DNA是由4种不同的碱基——‘A、T、C、G’根据不同的序列组成的双螺旋结构。如同‘0、1’作为信息的基本单元一样,‘A、T、C、G’作为生命的‘密码’,为人类认识生命打开了一扇大门。”华大智造产品市场中心总监汪婧婧给出了形象的解释。第一代DNA测序... 1
-
-
10-31 03:20...与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秦书尧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理事长孙宝国,著名白酒专家、教授级高工栗永清,著名白酒专家、中国酒业协会名酒收藏专委会副理事长胡义明,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荣清等知名专家展开热烈讨论,从更多角度解读水井坊一号菌群的独特性,明晰了一号菌群与水井坊品质及独特风味之间的链接路径。其一... 3
-
10-27 15:00...发现具有表观遗传调控功能的去乙酰化酶SIRT2是调控心脏衰老的关键蛋白。“高通量测序技术让我们可以更系统、更高效地分析和比对衰老心脏和年轻心脏中的基因、蛋白等分子的含量差异,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心脏衰老的变化,捕获到衰老心脏中的关键生物学事件以及鉴定出其中关键的基因、蛋白等。”张维绮介绍。利用蛋白组测序技术,团队将鉴定出来... 5
-
10-22 22:20...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一些遗址出现了水稻与粟黍混合型的农业模式。然而,这些混合农业人群源自哪里?与当地现今藏缅人群有何关系?这些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焦点。图为碳化稻。(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古DNA成为突破点。基于此,在国家相关项目资助下,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联合组成科研团队,通... 3
-
10-22 04:50...创世界已报道的油菜含油量最高纪录,为重大新品种培育和种业稳固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保障。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油料专业研究机构,油料所提出油菜超高密超高产理论和技术,有望突破油菜单产瓶颈;创制了油菜多性状快速聚合育种技术体系,育种效率显著提升,高含油量育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全球主导完成甘蓝、甘蓝型油菜、芝麻等作物... 3
-
-
-
本页Url:
-
2025-02-17-04:29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
![noimg](http://testingcf.jsdelivr.net/gh/wadelau/ufqi/news/view/default/images/unkown-im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