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20 23:40...见过林风轻拂翠竹、溪水潺潺伴清音,也见过山月照弹琴、寒窗寂寂思故人时光如斯,节令更迭,从立春的微风拂面,到大寒的朔风凛冽,每一个节气都是一幅绝美的画卷,每一首诗词都是一曲悠扬的乐章。岁暮大寒,怀揣诗意,便不觉寒冷。古人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大寒节气开始光照增加,母鸡便可以孵小鸡了;二候征鸟厉疾,鹰隼之类的征鸟,正处... 0
-
01-20 18:40...人们在隆冬时节,并未贪图晴暖,而是着眼于气候与农事,希望天气当冷则冷。“大寒寒白,来年碗呷白”,只有大寒时节既寒又白,来年碗里才能有白米饭。古人描述的大寒物语是: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鸡开始孵小鸡了,猛禽变得更凶猛了,冰也冻得更坚硬厚实了。古代七十二候的72个物候标识之中,最多的是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中... 0
-
01-20 18:40...以此来指示时间。漏刻的发明让人们无须频繁观测天文现象就能随时知晓时间,减少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标志着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技术的一大进步。这种计时方法不仅精确度高,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古代文人常常在诗词中提及漏刻,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感。温庭筠在《更漏子》中说:“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 0
-
01-20 06:20...正文文化中国行·传世古建|走进“第一胜景”悬空寺2025-01-2010:131爱分享放大镜北岳恒山高耸的山间悬空寺仿佛被大自然精心嵌于峭壁之上宛如天外来物让人心神震撼如此精妙奇绝的建筑究竟是怎样被“挂”在悬崖之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传世古建》第四期《公输天巧——悬空寺》带您一同感受悬空寺的巧夺天工古时候... 1
-
01-19 05:50...安徽博物院现馆藏文物中具有保暖御寒属性的文物很多。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最多,包括加热、烹饪食物用的青铜器和陶瓷器等。安徽博物院馆藏的春秋时期铜甗,通高61厘米,是一件“网红”展品。魏宏伟说,甗为中国古代一种炊器,功能相当于现在的蒸锅。甗,其上部为甑,用以盛放食物;下部为鬲,形似鼎,用以烧火加温;中间设有通气的箅(bigr... 0
-
01-17 17:50...水圳又成了排水的天然通道,将水引流到了村中的南湖和月沼里。总台央视记者焦健:南湖和月沼作为宏村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形象地称作牛肚和牛胃,它们就像两个大蓄水池,将村里的排水尽收其中,不但减轻了下游河道的压力,还能美化村里的环境以及灌溉农田。水圳、南湖和月沼共同组成了宏村这头“牛”的消化系统,使得这个古村落历经百年风霜雨... 2
-
-
01-17 10:10...比如是如何制作的、蕴藏着哪些工艺技术、它们的出现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进程有何关联等方面缺乏深入了解。本次展览最大的亮点是选题新颖。朱磊介绍,这是海南省博物馆开馆17年来,首次讲述文物背后科技奥秘的主题展览,从原理、技术变迁等科普性内容切入,为观众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物科技文明的窗口,尤其对于青少年群体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0
-
01-16 10:20...“最怕冬月十八晴”便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明日便是冬月十八,若天空晴朗,究竟预示着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探寻这背后的奥秘,早看早准备,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变化。冬月即农历十一月,正值深冬时节,万物闭藏,寒气凝霜。在这个月份里,每一个细微的天气变化都牵动着古人的心弦,因为这些变化不... 0
-
01-14 16:30...抬头撅臀手持单杆“滑雪杖”脚蹬短小“滑雪板”看这熟练的姿势一万多年前的古人可不是滑雪界的“小白”“专业级”的滑雪技能和装备已经统统拿捏难度也得更上一颗星★★★★★当时的人们需要边滑雪边打猎先民们10人一组排成一溜在阿勒泰的高山雪原间飞驰不远处,野牛、野马奔逃静止的画面里定格了扑面而来的风与雪据学者研究这幅岩画距今约有1... 1
-
01-14 14:30...光学写字,不读书,字写得再好,不过字匠而已,写出来的字缺少书卷气。写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像清道人那样抖。可谓之俗。字宜刚而柔,乃称名手。最怕俗。写字要有功夫,要写字,要读书,要有书卷气,否则是匠气。字有百病,唯俗病难医,多读书方能医俗。无论书法作画,总宜多读点书,才有气味。不然,徒事弄笔弄墨,终归有俗气。这个... 0
-
01-11 15:00...冬至以后,太阳位置虽然北移,但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仍少于散失的热量;及至过了“三九”之日,陆地每天吸收的热量才超过散失的热量,气温才逐渐上升。古人以花、鸟、草、虫等物候表象为每个节气进行注解,每个候(每一天)有一个候应,即提取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物候,作为这个候的物候反应。然后把每个候的候应统合在一起,组成二十四节气的七十二... 0
-
01-11 06:00...漏刻的发明让人们无须频繁观测天文现象就能随时知晓时间,减少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标志着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技术的一大进步。这种计时方法不仅精确度高,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古代文人常常在诗词中提及漏刻,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感。温庭筠在《更漏子》中说:“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 0
-
-
01-09 02:20...而是古人长期观测长江枯水水位经验的总结,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水文知识在一千多年前,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974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庆市博物馆历史枯水调查组发表了调查简报《长江上游渝宜段历史枯水调查——水文考古专题之一》,刊发了以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为主体的长江枯水题刻资料,推断出从唐代以来72个年份的枯水水位... 2
-
01-08 13:20...×更多丨关注我们文博日历丨急需澄清:“不是倒扣的碗”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8日07:17来源:有这样一件文物经常被错认成倒扣的碗满腔委屈的它脸都“哭红”了官方澄清如下再说最后一次:“不是倒扣的碗”如果文物能开新闻发布会这件“粉红泡泡”一定第一个报名看它的釉色红润有光泽犹如婴孩红扑扑的脸蛋又如豆蔻少女泛起的羞红胜似... 2
-
01-07 12:40...萤火虫能有多亮的光呀,以前应该没有玻璃瓶和塑料薄膜之类的透光材料,装进厚厚的布袋里,能有光照吗?法布尔《昆虫记》写到萤火虫成年期的寿命不足一个月,能发光的时间更短。那你得天天去捉,不断补充,这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后来,我还果真在《笑林》里读到调侃之句,说是有一天,孙康拜访车胤,不遇。问何往?家里人说:出外捉萤火虫去了。... 0
-
01-06 11:10...作为二十四节气里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小寒虽小,却正值隆冬。谚语有云,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北风吼,行人颤抖冰上走,门窗菜窖严封口。通过分析呼和浩特市区近30年(1995~2024年)各节气期间的平均气温得出,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呼和浩特市区平均气温最低的节气,为-10.8℃;其次是大寒节气,为-10.3℃。... 0
-
01-05 20:30...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处理生活中碰到的绝大多数事情,甚至能让我们在鉴古知今中更稳妥地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典这种宏纲常纪虽经圣人之手而成,终究是数十万年人类经验的沉淀和积累,因此宗经就是回忆和返乡,以葆人类壮阔、质朴和明朗的精神底色。第三,原道。圣人俯仰天地,鉴周日月,穷神知化,不是要炫耀凡夫俗子的智慧,而是在代天立言。... 4
-
01-04 10:30...公历的闰年是怎么计算的?我们常说一年有365天,这是根据国际通用的公历,也就是我国民间俗称的阳历来说的,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即一个回归年的运动周期来制定的。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由于一回归年的平均长度并非整数,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公历每4年设置1个闰年。凡公历年数能被4除尽的年份为闰年,2月有29... 1
-
-
01-04 02:50...2024年11月,首次发现了“山隂丞印”封泥和“會稽郡壁”铭文砖实物。“山隂丞印”封泥发现于考古发掘区一期、二期中间,属于汉代遗存区域。封泥,是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泥团,产生于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至汉魏时期。“山隂丞印”封泥的发现,表明这里与汉代山阴县官署密切相关。“會稽郡壁”铭文砖使用了楷体字,应该属于汉六朝时期会... 1
-
01-03 21:10...1976年出土于济源勋掌村镇安寺。“枕上绘有三个儿童表演傀儡戏的场面。傀儡戏,今称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属于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之一,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河南博物院讲解员马文笛介绍。记者观察发现,三彩婴戏图枕呈长方形,模制而成,胎质坚硬细密,施绿、黄、... 2
-
10-29 21:00...而且随着散茶制作工艺的提高和不断改进,它的汤色清亮,滋味鲜醇,使得散茶制法和品饮方式能够成为明、清茶艺的主流,并影响了当代中国的茶艺。明代茶人许次纾(1549-1604)在《茶疏》炒茶篇详细记载了炒茶的过程: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须豫取一铛,专用炊茶,无得别作他用。炒茶之薪,仅可树... 3
-
10-24 21:20...黄釉描金秋叶形笔掭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叶而天下知秋秋意往往蕴于微物毫末之间此器取秋叶的自然形态笔掭叶形通体施黄釉釉面莹亮釉色黄中泛红叶缘红色愈深器面的叶脉描画清晰并以描金装饰器底亦雕出叶背脉络全器宛如叠置的大小两片秋风中飘落的叶子以合于笔掭之用濡笔之际令人有岁月如流时不待我之感念(东汉)收获弋射画像砖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2
-
-
-
本页Url:
-
2025-01-23-03:58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