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26 08:30...像爆爆珠的藻类如何形成?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站长李刚介绍,赤潮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藻类在适合其生长的环境中大量繁殖,就会出现成片海域看到这种藻类的现象。而引起华南地区海边赤潮的藻类是球形棕囊藻,这种藻类以褐色为主,当其成片在海里出现,人们就会看到海水略微发褐色,这就是大家所谓的赤潮。在科学上,科研人员们称... 0
-
01-20 17:30...深圳、广州、中山、珠海、阳江、广西北部湾、海南都发生了赤潮现象,目前已经出现了近一个月之久。不过,自然资源部门最新监测显示,目前,赤潮发生面积已明显缩小。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预警中心)罗军:最近广东省包括华南三省区的天气都是比较好的,日照比较充足,很长时间没有下雨了,这种天气非常利于赤潮发生。罗... 5
-
01-20 06:40...解决需求。”大理站派出所民警杨志超说。一台“统揽”,全警联动。依托昆明铁警110报警平台,大理站派出所在站前广场、进出站口、候车室等旅客活动密集区域设置29个报警点,结合派出所指挥室接警台,与站内执勤民警组成合力,有效处置站区各类警情。“过完安检的旅客,请您仔细检查不要拿错拿漏……”正在安检口开展巡控工作的民警张秋迪不... 1
-
01-20 06:40...深圳、广州、中山、珠海、阳江、广西北部湾、海南都发生了赤潮现象,目前已经出现了近一个月之久。不过,自然资源部门最新监测显示,目前,赤潮发生面积已明显缩小。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预警中心)罗军:最近广东省包括华南三省区的天气都是比较好的,日照比较充足,很长时间没有下雨了,这种天气非常利于赤潮发生。罗... 7
-
01-20 02:20...我国海域平均发生赤潮次数50次,平均面积5448平方千米,其中东海海域发现次数最多,影响面积最大,黄海海域发现次数最少,影响面积较小。赤潮发生的条件适宜的水温、海水搅拌、海水富营养化、光照和海域封闭都是致使赤潮发生的条件。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此次... 0
-
01-18 00:20...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市自然资源生态修复和海洋管理服务中心生态修复和海洋预警科科长钱茹茹。赤潮,又称有害藻类大量繁殖现象,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时。通讯员供图根据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赤潮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 4
-
-
05-30 07:40...存在严重的食用安全风险隐患。什么是麻痹性贝类毒素(PSP)?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其毒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麻痹性贝类毒素会导致人体出现四肢肌肉麻痹、头痛恶心、流涎发烧、皮疹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停止,仅0.5mg即可致人死亡。为防止因食用海虹引发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海洋渔... 10
-
04-23 01:10...202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有所增多,死亡失踪人口几乎持平。▲《202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发布郑亮摄2023年,我国沿海发生风暴潮过程14次,7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4.8亿元。近海发生灾害性海浪过程28次,直接经济损失约2600万元,死亡失踪8人。年冬季,海冰冰情较常年略偏轻,冰级2.5级,海冰最大分布面积2... 5
-
04-23 00:40...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99%;造成人员死亡失踪最严重的依然是海浪灾害,2023年死亡失踪人口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二是海洋灾害损失分布较为集中,全国11个沿海省(区、市)中有6个省(区、市)出现灾害损失。三是发现赤潮次数和累计面积偏低,全年共发现赤潮46次,累计面积1466平方千米,低于近十年平均值。此外,与近十年(2014... 1
-
02-27 18:20...拖网过程中细胞个体较小(10微米以下)的物种容易遗漏。”陈楠生团队成员刘淑雅博士介绍,此外,基于细胞形态特征的显微观察和物种鉴定尽管比较简单可行,但也存在较明显的缺点:细胞尺寸较小的物种、形态相似的物种,以及细胞比较脆弱的物种往往难以鉴定。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的应用极大促进了胶州湾的浮游植物研究,其中宏条形码技术是以特定... 2
-
08-26 15:10...演练设置了海洋预报保障服务和赤潮应急处置2大场景、11个环节,涉及6个演练场地,国家、省、市、县、街道五级联动响应,出动4艘应急船只,投入参演力量近百人。据悉,亚运会帆船赛事预报海域共约40平方公里,目前亚运会海洋预报台已布设6套观测浮标、1对地波雷达、1套视频监控,实现了该海域预报参数全面精准覆盖;运用FVCOM、S... 9
-
07-18 15:20...加工完后尽快食用。海鲜类必须熟透虾、蟹、海鱼、贝类等动物性海产品特别容易受到一种嗜盐菌——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当这些海产品处理不当,如未经过充分清洗或生熟食品交叉污染;吃法不当,如生吃或半生不熟等,就容易引起肠道感染。夏季也是赤潮高发期,海虹、血蛤等海水贝类由于摄食赤潮中有毒藻类或与有毒藻类共生而在其体内产生并蓄积“贝... 6
-
-
06-29 06:00...很多甲藻还能分泌藻毒素,造成鱼虾、贝类等养殖生物死亡,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威胁人类健康。”据介绍,上世纪50年代,美国曾用硫酸铜治理,但这种方法会造成二次污染。70年代,日本提出了撒播天然粘土、利用粘土颗粒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进行治理的方法。然而,由于天然粘土的絮凝效率低,耗时费力且成本高,这一方法难以大规模推广。如何找到... 4
-
-
-
本页Url:
-
2025-02-01-07:20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