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08 07:10...记者杨竹许昊摄梁言顺首先来到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看望慰问所联系的专家潘建伟院士,与科研团队成员亲切攀谈,仔细询问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情况,认真听取意见建议。他说,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召开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对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作出部署... 0
-
02-08 06:10...不出名人家问我能够承受得了吗?我说能,参加核潜艇工作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不希望出名”△黄旭华在建造现场核潜艇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项目启动之初包括黄旭华在内的所有科研人员都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他们想了很多土办法来解决尖端的技术难题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他们就用算盘、计算尺甚至用磅秤来解决核潜艇的重心问题197... 0
-
02-08 02:40...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黄旭华参加了“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成为最早参与核潜艇研制的29人之一△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师合影(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第一,进入这个领域就不能出去干一辈子第二,绝对不能泄露单位的名称、地点任务、工作的性质第三,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不出名人家问我能够承受得了吗?... 0
-
02-07 20:00...将满腔热血和智慧付诸中国核潜艇事业。他与第一代核潜艇其他总师等密切协作,带领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共同攻克了核潜艇研制的七大关键技术。2017年至2020年,三度被习近平总书记亲授国家级重大奖励,并作为代表发言。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996年,两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被国务院授... 0
-
02-07 19:50...他倡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发光学研究室,作为主要创建人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激发态物理开放实验室”和“铁道部信息存储、显示与材料部级开放实验室”;组建了我国发光学会,开创了我国第一个发光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多成为我国发光学领域的中坚力量与学术带头人。徐叙瑢一直着眼祖国科技长远发展的大局,大力扶持中青年学者,甘为人梯。他常说:“... 0
-
02-07 19:50...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高镇同是我国飞机结构寿命可靠性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创建了我国的结构疲劳应用统计学分支学科,提出了结构寿命可靠性理论。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博... 0
-
-
02-07 16:20...引领科技创新”为宗旨,致力于打造全球健康食品领域的顶级交流平台,推动更安全、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食品产业发展。自2023年举办以来,FHE已成为健康食品行业的风向标,吸引了学术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与参与。FHE2025将在前两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影响力,汇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健康食品领域的... 0
-
02-07 15:50...历任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18年8月离休。黄旭华在办公室内(2016年1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熊琦摄黄旭华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他常说:“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1988年,我国核潜艇首次... 0
-
02-07 10:30...郭元强、盛阅春、胡立山、杨智会见参会的两院院士、部分武汉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部分在汉高校院所和企业代表,向长期以来积极参与和关心支持武汉创新发展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企业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大家坚定信心、志存高远、协同发力,勇攀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为武汉创新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郭元强指出,去年11月,习近... 0
-
02-06 21:30...作为“精准测绘大地山河”的测绘遥感学家,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在汉院士李德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全国获此殊荣的两位杰出科学家之一。李德仁院士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2024年2月3日,“东方慧眼高分01星”通过捷龙三号遥三运载火箭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发射。该卫星是通信... 0
-
02-06 18:40...推动更安全、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食品产业发展。自2023年首次举办以来,FHE已成为健康食品行业的风向标,吸引了政府、学术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与参与。FHE2025将在前两届举办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影响力,汇聚全球顶尖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健康食品领域的前沿科技与未来趋势。FHE2025大会有以下亮点:... 1
-
02-06 13:00...家乡父老自发齐聚南山风景区院士浮雕前,举行了一场庄重而肃穆的悼念活动,缅怀这位杰出的科学家。据了解,高镇同1928年11月15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都昌,是中国著名的结构疲劳专家。2025年1月21日,高镇同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6岁。噩耗传来,家乡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1月22日,中共都昌县委、都昌县... 0
-
-
02-06 09:20...可以在约5分钟内完成全球最大的超级计算机预计需要1025年才能完成的随机电路采样任务。——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公布首批科学成果,包括首张“宇宙地图”照片。欧洲空间局(ESA)公布了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首批科学成果,其中,一组科学图像清晰展现了闪闪发光的星系团、附近的螺旋星系,以及孕育着数十万颗年轻恒星的彩色星际气体云。该太... 0
-
02-06 08:40...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帮助解决好工作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农业科学家顺心舒心开展科研创新。唐华俊院士长期从事农业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农作物种植面积空间分布和结构变化研究。韩俊与唐华俊院士就耕地质量提升、气候变化与农业区划、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设计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他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农业科技创新... 1
-
02-06 05:50...湖北营造的良好产业生态,也吸引北京理工大学黄强团队来鄂创办武汉光谷华汇科技有限公司,仅仅2个月,推出“楚宝”人形机器人。2024年11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武创院视察时,来到“劳动者1号”身旁,询问了这款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研发进度等。这给所有研发团队以极大的鼓舞。仅仅7个月,湖北人形机器人实现从0到1、从无到有... 2
-
11-14 17:20...深圳何以保持强烈的人才吸引力?“升级版”人才政策发布、“2023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举行……若将目光投向11月1日第七个“深圳人才日”前后深圳尊才爱才的频频动作,或许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实现创新,最重要的还是人才。”11月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在“2023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的演... 1
-
11-14 15:20...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构建先进元宇宙技术和产业体系、培育三维交互的工业元宇宙、打造沉浸交互数字生活应用等五大重点任务。在戴琼海看来,《行动计划》尤其强化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 15
-
11-14 15:20...过去在医疗系统当中作为孤立存在的信息也被整合成大的数据。在大数据的推动下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很多新生事物不断产生,而其衍生出的大数据不断给我们提供新的可挖掘的信息,这些挖掘出来的信息回馈给相应的生物医学。这十年来,伴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多,数据的挖掘越来越深入,我们挖掘出来新的知识同样变多,有效的推动整个生物医学的发展,大数... 1
-
-
11-14 12:10...并突出中医特色和我国癌症防控经验;第二,每个癌种秉承“全人、全身、全程、全息”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重视“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实行关口前移,重点后延;第三,围绕跨学科交叉融合、强调个体化整合诊治——MDT(多学科诊疗模式)toHIM(整合医学),贯彻“整合医学理念”,实现最优化效果。记者:整合医学理念是CACA... 3
-
11-14 11:20...谁就可以占领市场、占领未来,所以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二,相信中国一定会出现类似马斯克,甚至比他更强的创新人才《科学大师》:创新需要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很多人会问,我们中国为什么就出不了马斯克这种人才?张景安:不同的环境和国情,注定人才的特点会不一样,我也不承认我们中国出不了马... 1
-
11-14 02:20...作品《基于多无人机协同遥感观测与地理信息资源分析的智慧应急系统》获评2022年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特等奖,科研成果还被带到了国际地理信息大会上向各国专家展示。周家豪认为,“院士不仅是课本里的学术权威,更是可亲可信的人生榜样”。他对两院院士的成长经历与科研人生充满好奇,“我很想知道,院士何以成为院士?院士在... 1
-
11-14 02:10...专业选择的问题不仅是同学们在3年、4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的一个标签、一张名片,更关乎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在问卷调查中,近半数(48.92%)受访大学生想了解院士在大学时代面临的专业选择是怎样的。此外,针对如何实现学业和课余生活的平衡(60.71%)、未来投身科研还是工作赚钱(46.02%)、如何抵制网络游戏等各种诱惑(... 1
-
-
-
本页Url:
-
2025-02-08-10:09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