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08 15:40 .. 为何我们搜索到的大都是毫秒脉冲星?「一个猜想是,由于球状星团密度非常大,一颗脉冲星很容易捕获到一颗伴星,并从这颗伴星中吸积物质。
这些物质就像抽打陀螺的鞭子,会再次加速这颗脉冲星的转动。
」之江实验室天文计算研究中心周登科博士解释说。
但理论上,长周期脉冲星有着多种可能的形成方式。
一种情况是,当两颗脉冲星在吸积时被一个第三方天体打断,吸积中止,那么就有可能形成一颗长周期脉冲星。
另一种情况是,老年恒星坍缩之后形成白矮星,白矮星合并形成长周期脉冲星。
那么,是什么导致我们未能寻获更多长周期脉冲星?这是因为长周期脉冲星的信噪比大多都不高,且易受天文望远镜长时间观测形成的红噪声干扰,因此长周期脉冲星的探测极具挑战性。
针对长周期脉冲星探测存在的难点问题,在过去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工作中,周登科、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王培、研究员李菂等人使用了一种新的搜索方案,并成功在球状星 .. UfqiNews ↓
5
...本次研讨会主要聚焦于“中国天眼”建成以来在脉冲星领域取得的重要科学成果,展望未来“中国天眼”在该领域的重要机遇和研究方向,包括发现特殊的脉冲星双星系统以精确检验引力理论,或进一步推进纳赫兹引力波探测等.
贡献脉冲星领域多项重大成果基于“中国天眼”观测数据,中外科学家在银道面脉冲星快照巡天、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脉冲星测时阵列、脉冲星物理与演化研究、球状星团脉冲星巡天等脉冲星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其中,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带领的王绶琯巡天突击队2020年开始对银河的盘区进行脉冲星巡天,他们发展了新的“中国天眼”观测模式,高效利用“中国天眼”覆盖脉冲星比较聚集的天区,截至目前已发现750余颗脉冲星,包括110颗偶发脉冲星、170多颗毫秒脉冲星、150多个双星系统(包括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并对一批致密轨道双星系统进行相对论测量,实现高精度的引力论检验.. 11-27 14:20 ↓ 22
...引力波信号极其微弱,却是探测宇宙中不发光物质的直接手段.
由于更大质量的天体产生的引力波频率更低,对频率低至纳赫兹(10的负9次方赫兹)的引力波进行探测,对于理解超大质量黑洞、星系并合历史和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讯作者、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研究员李柯伽介绍,纳赫兹引力波由于频率极低,周期长达数年,波长可达数光年,使得探测工作十分具有挑战性.
利用大型射电望远镜对一批自转极其规律的毫秒脉冲星进行长期测时观测,是目前已知探测纳赫兹引力波的唯一手段.
此项研究中,CPTA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对57颗毫秒脉冲星进行了长期系统性监测,基于独立开发的软件,对时间跨度为3年5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在4.6西格玛置信度水平(误报率小于五十万分之一)上发现了具有纳赫兹引力波特征的四极相关信号的证据.
“纳赫兹引力波探测灵敏度强烈依赖于观测时间跨度.
美.. 07-10 00:10 ↓ 17 ..UfqiNews
本页Url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