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8 21:50...我们在产品设计和推广过程中,还是十分期待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喜爱。这款托特包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在选材和制作上力求精良,体现了我们对文创产品的用心和重视。”陈子锋说。火的不只是包袋,保温杯、书签书夹、冰箱贴、笔记本、日历……这些文创产品也成为各大出版社的“吸睛利器”,上架即售罄的情况屡见不鲜。记者了解到,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文创... 2
-
11-27 18:20...这是不是一种出口?爱需要幸运。第二种方式在鲁迅的小说中有过讨论,那就是传统。面对传统,鲁迅感到绝望。但已经被现代化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其实这个线索已经隐隐约约隐藏在《文学三篇》的各处,但全书并没有专门论述。传统是很多人不惜以生命代价去捍卫的价值,包括《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波斯人橄榄。然而怎么理解传统,怎么面对传统,这成了... 0
-
09-13 10:40...今年上海书展,其卡夫卡包袋趁热打铁推出更多款式、尺寸,单颜色就多达6种。凭借“诺奖作家丛书”打开声名的漓江出版社,其文创品牌“黑诺”鲜明主打诺奖作家。加缪主题是最成熟的一个系列,加缪萤火托特包书展首日就卖了200个,直接断货,创意取自西西弗所推石头的创意挂钟亦颇为吸睛,《西西弗的神话》正是加缪提出自己明确哲学思想的作品... 5
-
09-10 23:30...其实编辑们都没有看过——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在名作家身上。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任何有意义的、独特的写作,都有“被看到”的可能。在北京的“打工文学”群体中,有范语素这样的“保姆作家”,诗歌界也有“外卖诗人”(王计兵的创作,其实和胡安焉一样成熟)。他们都是先在互联网上获得读者,继而获得传统出版界的关注,在新书出版后,被加持为“... 3
-
09-02 22:20...人类被现实世界排斥和对现实虚幻本质持守的无助无奈,以及世俗社会对社会底层的粗暴干涉,这一切都在20世纪这座巨大社会实验室中被反复试验,《卡夫卡是谁》这部书中对此做了详尽铺陈和独到阐述。然而,面对纷繁杂乱的现实世界,特立独行、穷困潦倒的卡夫卡,并没有放弃他的“耐心游戏”。虽然卡夫卡未能颐享天年且婚姻生活屡屡告败,但他依然... 1
-
08-30 22:1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的“阅·见”文创品牌和卡夫卡“杠”上了。去年上海书展上,该社带来的一款卡夫卡签名刺绣托特包不期“跑”成现象级爆款,至今售出近两万个,今年上海书展,其卡夫卡包袋趁热打铁推出更多款式、尺寸,单颜色就多达6种。凭借“诺奖作家丛书”打开声名的漓江出版社,其文创品牌“黑诺”鲜明主打诺奖作家。加缪主题是最成熟... 8
-
-
08-26 03:40...一定会感到吃惊。他喜欢海明威、塞林格、耶茨、卡波特这些美国作家,不喜欢法国那些后现代主义作家;他很早就认真阅读过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认真读过乔伊斯和贝克特让人费解的现代主义,而最喜欢的卡夫卡,他甚至认真读过全集。他的阅读量,不逊色于985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文学,先是阅读后是写作,为他提供了一条逃离现实主义的通道。他在加油... 0
-
05-27 22:10...理解生活的本质跨越语言界限的桥梁活动伊始,来自维也纳的两位艺术家带来了以《桥梁》为题的“卡夫卡之舞(Kafkatanzt)”,该组合由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学会(theFranzKafkaSociety)董事CharlotteAigner作为朗读者,艺术家ŽigaJereb作为舞者,藉以声音和肢体的演绎来重读卡夫卡,以兹... 0
-
05-23 21:40...来自维也纳的两位艺术家带来了以《桥梁》为题的“卡夫卡之舞(Kafkatanzt)”,该组合由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学会(theFranzKafkaSociety)董事CharlotteAigner作为朗读者,艺术家ŽigaJereb作为舞者,藉以声音和肢体的演绎来重读卡夫卡,以兹纪念伟大的文学先驱。舞蹈巧妙地将现实与卡夫... 0
-
10-31 17:50...而《在台湾发现卡夫卡》的最大功臣就是王文兴。当年白先勇创办《现代文学》杂志的时候,“第一期介绍卡夫卡,便是他的主意,资料也差不多是他去找的”。这样一个如此痴迷卡夫卡的年轻人,在他后来的文学道路上受卡夫卡影响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吧。了解卡夫卡的人都知道卡夫卡的父亲对他的“压迫”造成了他极大的心理创伤,“儿子的弱小与父亲的力量... 3
-
10-26 10:40...当操作者向AI提出“用卡夫卡的文学风格,重新改写这段内容”时,AI交出的答卷却是“她站在那里,如同卡夫卡笔下的人物……”这样生硬的内容。只有通过调整指令,如补充“不要出现卡夫卡字样”等,不断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训,才能避免这样的低级嵌套。也就是说,尽管AI能够学习过往作品和创作思路,并生成新文本,但归根究底,AI也不过是在... 3
-
10-26 06:40...虽然作者称此举完全是出自对AI应用研究的兴趣,但《机忆之地》高票获奖,还是在文学界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也令人暗自思忖:当作为人类精神高地的文学领域都被AI强势“入侵”时,作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又该往何处去?其实,这篇获奖小说尽管有着“AI”标签,但从其酝酿、写作及诞生的整个创作过程可以看出,“人的选... 4
-
-
-
-
本页Url:
-
2024-12-27-07:59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