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06 11:00...傅文韬坐在中间,担任主驾驶。坐在左舷的邱建文负责观察拍摄海底景观、协助主驾驶与水面联络,坐在右舷的记者负责记录水下生物和样品采集情况。在执行水面检查之后,“蛟龙号”开始注水下沉。随着显控面板上的深度数值逐渐增加,窗外的颜色由浅蓝一点点变深,最终在120米时变得一片漆黑。和想象中不同,“蛟龙号”在下潜过程中十分安静,没有... 14
-
09-04 13:20...黑珊瑚在5500米深海十分少见,这株黑珊瑚上还有海百合幼体定殖,更为罕见。“蛟龙号”拍摄到的高清影像资料显示,这株黑珊瑚生长于皮加费塔海盆海底的结核上,颜色偏深、形态曲折,高度约为20厘米。埃丽卡·格雷斯说:“黑珊瑚在如此深的海底生长速度很慢,每年可能仅生长几微米。在食物有限的海底,黑珊瑚为其他动物提供栖息地,是生态系... 0
-
09-03 03:10...(京ICP040090正文“蛟龙号”顺利完成深海羽流絮凝实验2024-09-0305:43来源:新华网[][字号][]新华社“深海一号”9月2日电(记者王聿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日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11次下潜作业,潜航员傅文韬、下潜科学家许学伟和陈旭光在西太平洋皮加费塔海盆完成5572米大深度下潜... 0
-
09-02 22:00...安全顺利的每一次下潜都离不开“蛟龙号”运维保障团队、“深海一号”船员团队、航次科考队员的通力协作。跟随镜头,一起了解“蛟龙号”下潜背后的故事。新华社记者王聿昊摄8月30日,“蛟龙号”运维保障工程师蒋盛(左)、修可顺拆卸“蛟龙号”外壳,对蓄电池进行维护。8月3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 0
-
09-02 21:20...预计将于8月18日抵达首个作业区,“蛟龙号”将在当日迎来第300个下潜潜次。围绕设备调试、人员培训、规则宣贯等环节,科考队正紧张有序地开展“蛟龙号”下潜准备工作,全力保障本航次的18次下潜任务安全顺利完成。新华社记者王聿昊摄8月12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东声围绕生物分类与连通性在船上为中外科学家做讲座。搭... 2
-
09-02 21:20...进行下潜前的准备工作。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队8月18日在西太平洋海域顺利完成“蛟龙号”航次首潜,这也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第300次下潜。历经海试、试验性应用、业务化运行等阶段,“蛟龙号”已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留下足迹。新华社记者王聿昊摄8月18日,“蛟龙号”... 0
-
-
09-02 21:20...这里“隐藏”着深海生命的奥秘,也是人类了解最少的生物栖息地之一。本航次的科考重点,便是海山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据本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介绍,本航次将在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链开展调查,这里水深1500至3000米,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系统独特,被视为未来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我们计划... 0
-
09-02 21:20...香港举行仪式庆祝这次起航。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首席科学家、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教授邱建文在香港举办的仪式上发表视频致辞表示,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是首次有外国科学家搭乘“蛟龙号”开展深海科考,航次的规划由内地、香港及海外科学家共同设计制定。期待通过该航次,与各国科学家开展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共同解决深海生态保... 2
-
09-02 21:10...哥伦比亚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与“蛟龙号”合影。新华社记者王聿昊摄据傅文韬介绍,当天的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山坡进行,重点对底栖生物和水体环境进行调查,观察拍摄了海底生物分布情况,采集到多个品种的海参、海绵、冷水珊瑚以及底层海水、沉积物等样品。当日最大下潜深度为3333米,水下作业约6个小时。8月19日... 0
-
08-31 02:10...“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第10次下潜作业,潜航员齐海滨、中国科学家张东声、尼日利亚科学家史露在西太平洋海域皮加费塔海盆完成5573米大深度下潜。安全顺利的每一次下潜都离不开“蛟龙号”运维保障团队、“深海一号”船员团队、航次科考队员的通力协作。跟随镜头,一起了解“蛟龙号”下潜背后的故事。新... 0
-
08-28 21:00...“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些对国家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科技创新研究上,举国体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蛟龙号”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调动100多家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力量,吸纳众多不同领域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可以说,没有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资源配置模式,就不可能有“蛟龙... 0
-
08-25 23:20...在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像纸一样薄、像镜子一样平,一片剪得像窗花一样的钢引人注目,它是太钢“手撕钢”家族的新成员“芯片钢”。把这样的钢板做成引线框架,再搭载不同的集成电路,就可以成为手机、电脑、汽车的“大脑”。不只是“手撕钢”,近年来整个太钢都在创新突破。去年新研发的无磁钻铤用钢,成功用于我国首个万米深井。中国宝... 1
-
-
08-21 02:40...“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8月19日,哥伦比亚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与“蛟龙号”合影。新华社记者王聿昊摄据傅文韬介绍,当天的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 0
-
08-19 17:00...这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第300次下潜。金黄的海星、长着黑色珊瑚的海绵、藤蔓橙黄的冷水珊瑚……这次下潜,“蛟龙号”带回了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深海“礼物”。据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介绍,这次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 0
-
08-18 18:10...航次首席科学家许学伟和潜航员齐海滨、张奕将搭乘“蛟龙号”,在海山山坡到山顶观察及拍摄海底生物分布,采集生物、水体、地质样品,获取环境参数数据,并全面测试潜水器的各项功能。许学伟说,在首个作业区,将通过5次下潜,进行底栖生物和水体环境调查,为研究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连通性和环境梯度变化提供样品和数据支持。值得一提的... 5
-
08-12 17:50...“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缓缓驶离母港,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正式启航,赴西太平洋海域开展为期45天的调查工作。这是我国在“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下开展的首个大洋国际共享航次,“蛟龙”号将首次搭载外籍科研人员下潜作业。该航次按照“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总体安排,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牵头,国... 3
-
08-11 22:00...据本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介绍,本航次将在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链开展调查,这里水深1500至3000米,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系统独特,被视为未来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我们计划在该区域的3个工作区开展生物多样性及环境调查,利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海箱式取样器、深海着陆器等装备调查海山深海... 1
-
08-11 22:00...在研制“蛟龙”号之前,美国、法国、俄国、日本都已拥有各自的载人潜水器,我国在载人深潜领域缺席了近50年。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蛟龙”号正式立项后,全国百余家单位通力合作,最终于2009年完成总装,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中国首个载人潜水器“蛟龙”号2009年8月——又是一个8月,“蛟龙”号... 1
-
-
08-11 07:00...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海一号”船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起航,执行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王宇轩摄来自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2家单位的科考队员,以及哥伦比亚、西班牙、澳大利亚、墨西哥、尼日利亚、新加坡、孟加拉国等国家和地区的8名外... 1
-
08-11 03:00...也是人类了解最少的生物栖息地之一。本航次的科考重点,便是海山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据本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介绍,本航次将在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链开展调查,这里水深1500至3000米,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系统独特,被视为未来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我们计划在该区域的3个工作区开展生物多... 1
-
08-10 22:30...主演魏伸洲、马蛟龙、吕科镝、胡适、姚亮等优秀青年演员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被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留给世界的“中国智慧结晶”。舞剧《天工开物》以宋应星其人及《天工开物》其书为题材,通过《赶考》《大考》《著书》《山河》《宇宙》等篇章,再现宋应星历经六次科考落榜,最终痴迷于中国劳动... 2
-
08-06 02:10...看着“蛟龙突击队”投掷多型外形与小鸟高度相似的仿生扑翼无人机时,美国“动力”网站不由得感叹称,这一切就如同是从好莱坞动作片里直接截取的。或者说得更直白点,解放军特种部队已经将美国科幻动作片里的场景,带入了现实生活中。报道称,“蛟龙突击队”使用仿生鸟类扑翼无人机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其中一段视频显示,一名中国特种部... 2
-
-
-
本页Url:
-
2024-11-27-09:17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