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21 13:30...但仍把一只只钟形花朵斜举着,让它们倾斜着朝向天空,朝向光。它们的颜色是这世界最纯净的蓝,学名唤作蓝玉簪龙胆。钟形花的下半部,还间以黄色的脉线。肋柱花还直立着,在风中轻轻摇晃。”阿来以古典风格的文字,最大可能地还原他所寻找的生态踪迹,并在诗意与科学之间找到一种难得的平衡。这种平衡要求作为自然“主宰者”形象的人的主体性退出... 0
-
01-10 16:20...嘉宾依然会在聊天中不经意地提到他,比如在聊到海岛上植物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当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到这个细节时,阿来笑言:“偶尔我们一起出去的时候,他们会问我植物的问题。”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北京作家协会主席、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李洱聊起阿来的一段往事:“多年前曾和阿来一起去伦敦的海德公园游览,整个过程中他一直在用... 1
-
12-09 02:20...源于敬畏,源于虔诚,源于信仰,源于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血液。时有惊涛拍岸,时有细浪呢喃,时有春风拂面,时有秋光斑斓,文辞之美着实令人欣喜,说翠墨烟霞之美,不足以盛赞,更非溢美之词。当阳光洒进窗台,当我睁开双眼看到世界的瞬间,便邂逅了如此清澈纯净的文字。它圣洁、虔诚,影响着我,改变着我,鼓舞着我,引领我向善向美。有担当,肩... 1
-
11-08 10:20...用心用情书写和记录中国时代之变、乡村之变,让新闻报道与时代共鸣。石榴之形——媒体融合展现“圆融”之意。石榴形圆,色红,寓意着团圆与和谐。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圆”的崇尚不谋而合,“圆”既是系列报道的立意,也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宗旨。策划者、记者、编者皆以文学为创作主线,运用“图影音画”为针法,将民族、乡村、文学编织... 1
-
10-26 21:00...从四川到云南、贵州、甘肃……作为中国最早的行走文学践行者之一,阿来在行走中发现了旷野的诗意、诗性、诗心与诗情。在《去有风的旷野》中,阿来还呈现了他作为一位植物学的痴迷者和博学者的一面。他的文章无一不聚焦花草树木,棘豆、风花菊、香青、蝇子草……他爬上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对每一株花草如数家珍。他的手机和电脑硬盘里,储存... 0
-
09-23 15:20...酿酒史也是文明史,酒不仅仅是和诗文相关的存在,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酒对于国计民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讲嘉宾阿来在圆桌对话环节,来自酿酒产业链的各方专家分享了自己关于农业与酒业的渊源好粮何以酿好酒的精彩观点。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均(右)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四川农业大学... 1
-
-
05-06 18:20...也有对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强调,从一般的行政措施到系统性的法律法规都有提及,我觉得这是一个听了让人有把握、有信心的会。作为著名作家,阿来自然注意到文学创作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间的关系。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也在人民的生活当中成长起来。他举例道,战国时期有了都江堰,汉代有了文翁石室,有了物质生活的保障和文化教育... 1
-
04-29 01:40...经冬不凋的草木已经有新绿萌动了,让从北方来的杜甫感到惊奇。”阿来解析道,杜甫来到了这么美丽的地方,觉得不必再为自古以来很多人都经历过的颠沛流离而独自哀伤,要在这“天一方”的“新人民”中开始新的生活了。一年半时间,20场讲座,杜甫及其笔下的成都,在阿来的讲解中“活”了起来。“当我们把杜甫和一座城市、一个时代联系起来,就渐... 0
-
04-24 11:30...”阿来解析道,杜甫来到了这么美丽的地方,觉得不必再为自古以来很多人都经历过的颠沛流离而独自哀伤,要在这“天一方”的“新人民”中开始新的生活了。一年半时间,20场讲座,杜甫及其笔下的成都,在阿来的讲解中“活”了起来。“当我们把杜甫和一座城市、一个时代联系起来,就渐渐看到一个远去的人,他的生命消逝上千年,但是仍然把千古情怀... 1
-
03-29 20:30...《夜谭十记》创造了兼具中国古典小说韵味的中国风范、中国气派的短篇小说样式。2010年,《夜谭十记》中《盗官记》一章被改编成电影《让子弹飞》广为人知。马识途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他百岁之后依然笔耕不辍,2017年,身患肺癌的马识途加紧撰写《夜谭续记》,很多内容都是在医院里完成的,2020年《夜谭续记... 1
-
03-16 08:40...1月27日下午,阿来“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之“岑参成都诗”,在阿来书房迎来第三讲。从第一讲的“入蜀前,在边塞”到第二讲的“蜀道专场”,用阿来的话来说,“第一讲是讲那个在西域放歌的岑参,第二讲是讲岑参的蜀道诗,都是引子。这一讲才是真正开始讲岑参的成都诗。”被任命为嘉州刺史的岑参,在前往嘉州之前,先在杜鸿渐的幕府... 0
-
02-10 19:50...抵达成都。1月27日下午,阿来“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之“岑参成都诗”,在阿来书房迎来第三讲。从第一讲的“入蜀前,在边塞”到第二讲的“蜀道专场”,用阿来的话来说,“第一讲是讲那个在西域放歌的岑参,第二讲是讲岑参的蜀道诗,都是引子。这一讲才是真正开始讲岑参的成都诗。”被任命为嘉州刺史的岑参,在前往嘉州之前,先在杜... 0
-
-
01-31 10:50...抵达成都。1月27日下午,阿来“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之“岑参成都诗”,在阿来书房迎来第三讲。从第一讲的“入蜀前,在边塞”到第二讲的“蜀道专场”,用阿来的话来说,“第一讲是讲那个在西域放歌的岑参,第二讲是讲岑参的蜀道诗,都是引子。这一讲才是真正开始讲岑参的成都诗。”被任命为嘉州刺史的岑参,在前往嘉州之前,先在杜... 0
-
11-05 10:20...生长着的野樱桃,充满着原始的生命张力,带给读者独特深邃的阅读体验。贰一个作家的文学回忆录在梭磨河回溯青春诗意“梭磨河/梭磨河/我拆读你辗转而来的信札。”阿来说,之所以诗集会以“梭磨河”命名,是因为这条河流就是自己家乡的一条河流。从地理上讲,梭磨河是大渡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大渡河一路奔流,翻越群山峡谷,最后在乐山大佛脚下融... 2
-
11-03 18:20...阿来向读者分享了自己写诗的缘起:我相信每一个好的写作者,首先都是一个狂热的读者。我当时有幸读了很多诗,对我影响最大的诗人名叫惠特曼。另外,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地方的地理和文化其实都蕴含着美,如果不经过书写,不但不会被外界所知,也未必会和当地人建立真实的联系。所以,我们跟土地、故乡的关系也不应该停留在肉体上,更应建立在感情、... 1
-
10-29 15:50...以质朴真挚的笔触抒发了阿来对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壤以及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阿来将《从梭磨河出发》称之为自己文学道路的起点,他说:“这里面收集了我1982年到1989年写的诗,我30岁写作兴趣转移之后,便没有写过诗。之前出过一本《阿来诗文集》和另一个版本的《阿来的诗》。《从梭磨河出发》是华东师范大学毛尖教授和学生的一个课题—... 1
-
10-20 08:00...以质朴真挚的笔触抒发了阿来对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壤以及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阿来将《从梭磨河出发》称之为自己文学道路的起点,他说:“这里面收集了我1982年到1989年写的诗,我30岁写作兴趣转移之后,便没有写过诗。之前出过一本《阿来诗文集》和另一个版本的《阿来的诗》。《从梭磨河出发》是华东师范大学毛尖教授和学生的一个课题—... 15
-
10-17 17:40...阿来的最新长篇《寻找香格里拉》由上海九久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作品正是以约瑟夫·洛克为主角书写的故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约瑟夫·洛克博士作为美国农业部特派专家、国家地理学会考察队队长来到中国,先后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一带生活了27年。阿来接受专访张杰摄影作为一名专家型的作家,阿来在文学之外,在历史学、... 6
-
-
10-09 19:10...阿来的最新长篇《寻找香格里拉》由上海九久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作品正是以约瑟夫·洛克为主角书写的故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约瑟夫·洛克博士作为美国农业部特派专家、国家地理学会考察队队长来到中国,先后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一带生活了27年。阿来接受专访张杰摄影作为一名专家型的作家,阿来在文学之外,在历史学、... 1
-
10-08 20:40...阿来对整个藏地以及四川诸多植物的了解程度颇高,在写作中常常以悲悯的视角展现自然的美丽。莫言曾为此给他写过一首诗,开头便是欲知草木问阿来。著名评论家李敬泽也称赞阿来是一个博物学家,他对自然充满了热爱和敬佩,有一种凝视和珍惜。阿来认为,《西高地行记》的每一篇文章都有3个向度,分别对应地质学、文化学、生物学(包括植物学)的知... 6
-
09-08 23:20...这些诗歌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叙事展现了辽阔寂静的高原生活,以质朴真挚的笔触抒发了阿来对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壤以及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我的书写从梭磨河出发”作为一名来自阿坝州的诗人,川西高原一直是阿来作品灵感的来源,阿来在他的诗中极力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脉,在将自己完全融入这片充满生机和惊喜的大地的同时,带给读者独特深邃的阅... 3
-
08-20 17:50...写银环蛇、野人、鱼、马,也写群山和各种各样的自然之声,在无形之中增添了读者在地质学、生物学、植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阿来说:我们在大地上行走,首先需要下功夫了解它的地理史、文化史,知道这些生命体的名字,才能书写这片大地。《西高地行记》堪称作家献给藏地、献给自然的崇高礼赞。在行走中,阿来不仅看见了天地的广阔与雄伟,也在自... 3
-
-
-
本页Url:
-
2025-02-01-23:56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