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0 06:30...2024-12-2818:09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2024-12-2710:27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 2
-
12-27 04:10...朱光亚同志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王蒙徽在座谈会上缅怀了朱光亚同志的光辉一生,代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和家乡人民,向朱光亚同志表达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他说,朱光亚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 6
-
12-27 02:50...学习中遇到难题,他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搞清楚不罢休。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学向他请教学习诀窍,他总说“苦读出真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念初二的朱光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歌咏队、宣传队,投身抗日运动。生前,朱光亚曾回忆这段难忘岁月,唱得最多的歌曲有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当时... 0
-
12-26 22:00...朱光亚同志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王蒙徽在座谈会上缅怀了朱光亚同志的光辉一生,代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和家乡人民,向朱光亚同志表达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他说,朱光亚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 0
-
12-14 02:00...陈佳洱还记得老师对他毕业论文的评价:比预期的还要好。后来,北京大学的老师到东北人大招收研究生。他们看了陈佳洱的论文成果后感叹:“北京大学还没有人做这样的研究。”北京大学想招陈佳洱去读研,但东北人大物理系系主任余瑞璜舍不得这个人才,让陈佳洱留下当助教。虽然向往北京大学,但母校需要自己,陈佳洱还是留了下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0
-
11-10 02:20...看着父亲的作业、考卷和笔记,都在无声地告诉自己一个质朴的道理:从事科学研究,需要打好基本功。朱光亚的美国教授评价说,阅读朱光亚的考卷是一种享受。(朱明远供图)除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朱明远的眼中,朱光亚更是个好父亲。1978年恢复高考时,24岁的朱明远只有小学文凭,朱光亚工作之余不仅辅导他的数学和物理,还自己编写了辅... 7
-
-
10-12 07:10...朱光亚作为父亲的形象,在朱明远心中是模糊的。长大后,朱明远才知道,那一年父亲正在茫茫戈壁详尽部署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试验的各项工作。朱光亚组织科学家们对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坐镇核试验现场指挥,统筹推进“三级跳”及氢弹研制……朱明远的讲述串联起北京、青海、新疆这些见证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历史现场,也让人触摸到朱光亚那颗矢志不渝的... 4
-
09-18 18:40...由于时代变革,社会变迁,他未能回到祖国,但在功成名就之后,他多次回国访学、讲学、交流,重新建立起自己与祖国、民族的血肉联系。多次回国为培养科学人才建言献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趋于正常化。李政道紧握这一契机,通过美国科协向时任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表达了回国访问的愿望,得到周总理快速批准。这一年,李政道... 2
-
08-08 02:50...狼烟也波及到贵州,浙江大学于战火之中摇摇欲坠。李政道此时才大学二年级,他决心去往昆明的西南联大求学。当时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大,虽然物质条件非常差,但云集了许多大师。每个系的教授都超过十个人,物理系更是有吴大猷、叶企孙、王竹溪这些物理学家们坐镇。1944年,十八岁的李政道来到昆明,成为了西南联大的二年级转学生。很难想象,一... 1
-
07-16 03:40...中国自行设计的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把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 1
-
-
-
本页Url:
-
2025-02-08-16:12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
![noimg](http://testingcf.jsdelivr.net/gh/wadelau/ufqi/news/view/default/images/unkown-im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