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30 13:30...墓葬测年工作则为北京3070年的建城史提供了科学依据。琉璃河遗址被誉为“北京城之源”,被学界公认为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是北京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遗迹。自2019年重启考古发掘工作以来,琉璃河遗址在勘探和发掘方面取得诸多重要收获。琉璃河遗址考古新成果专家评议会27日至28日在北京举办。在28日举行的成果汇报环节,北京... 0
-
03-25 11:40...4000多年前怎么可能有。当时的情景是,天文学史专家觉得八九不离十,考古学家大都持谨慎态度,觉得还不能作论断,也可能就是个建筑。会议是很务实的,当时提出来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观测柱是怎么来的?中间的缝是怎么形成的?第二,实验考古的观测点是今天通过测算得到的,那古人的观测点在哪?带着这些问题,陶寺考古队又重新发掘... 13
-
03-23 20:20...近年来,琉璃河遗址外城墙和外城壕的发现,明确了西周燕国两重城垣结构,将城址规模由以往认为的约60万平方米,扩大至百万平方米以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王晶介绍:“琉璃河遗址外城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西周封国城市规划设计、布局结构的认知。”王晶特别谈道,周原遗址的城市方向与琉璃河遗址相同,反映了分封制... 0
-
03-19 10:20...包括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两县交界处的二十多个自然村,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这是2025年2月25日拍摄的周原遗址出土陶器。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周原的具体位置和核心区域在哪里,其遗址性质又是怎样?学界对这些关键问题未有定论。20世纪40年代,考古学家石璋如在这一区域开始进行田野调查,并提出此处就是古公亶父所迁之周都的看... 0
-
03-18 02:10...由门塾、东西厢房、前堂、后室、前后庭院构成。通过建筑叠压关系及C14测年数据,可认定一号建筑为先周文化遗迹。这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为确证周原为先周都邑所在提供了关键证据。这是2025年2月25日拍摄的周原遗址出土刻辞卜骨。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发现了建造于不同时期的宫城、小城和大城三座城垣,初... 8
-
03-07 22:40...琉璃河遗址被学界公认为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也是北京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遗迹。此前考古工作者根据已发现的城墙遗迹,推测城址范围约60万平方米。2019年后的此轮考古,探明了北部残存的外城墙遗迹和一段保存状况较好、长度约1020米的外城壕遗迹,根据外城壕位置推测,城址规模可达百万平方米。北京联合大学校长、考古学家雷兴山... 0
-
-
03-02 21:40...推测城址范围约60万平方米。2019年后的此轮考古,探明了北部残存的外城墙遗迹和一段保存状况较好、长度约1020米的外城壕遗迹,根据外城壕位置推测,城址规模可达百万平方米。“两重城圈”结构与近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周原遗址发现的“三重城圈”结构相似。“它们的城墙方向也几乎一致,都是北偏西一点,是分封制下国家统治、边疆治理的有... 0
-
03-02 17:50...为还原周王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历史图景添上一块拼图。记者从会上得知,近年来,琉璃河遗址外城墙和外城壕的发现,明确了西周燕国两重城垣结构,将城址规模由以往认为的约60万平方米,扩大至百万平方米以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王晶介绍:“琉璃河遗址外城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西周封国城市规划设计、布局结... 0
-
02-22 07:10...均为40米见方的方台,北部圆台更大。在“九台”外有内外两重环壕,每条环壕大约宽20米、深10米。这样由“九台”及其环壕围成的约30万平方米的核心区,实际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特殊空间,有些类似后世的“内城”。南佐中心院落就位于这个核心区或“内城”的北部正中。从“九台”之北台,穿过中心院落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东、西各四座方台之... 2
-
02-12 20:00...连续5年稳步增长。知识产权“高分答卷”,显示创新活水源源不竭,托举起枝繁叶茂的产业森林。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万木竞秀,秘诀是什么?推动研发,悉心“培土”,为种子萌芽打好基础。2024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2.68%,创历史最高水平。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集聚力量进行原... 2
-
02-11 22:20...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万木竞秀,秘诀是什么?推动研发,悉心“培土”,为种子萌芽打好基础。2024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2.68%,创历史最高水平。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不断补强关键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短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创... 14
-
01-17 17:50...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刘文艳:首先是第一次摸清了我们的长城家底。通过我们文物部门的传统考古学和现代测绘技术集合,我们彻底搞清了各时代长城的总长度:21196.18千米。各遗存,我们也知道它的位置,它的保护的情况,可以说我们对长城防御体系有了飞跃式的认识。我们对长城认知有了底,这时候我们才能实施... 5
-
-
01-15 20:00...窑址区出土秦代大型夔纹构件山顶建筑基址龙纹踏步空心砖局部山顶建筑基址出土秦代云纹瓦当大夔纹瓦当实际上是用于大型建筑正脊的两端和四条垂脊的端头,出土数量少,上面独特的纹饰只在与秦代皇帝相关的高等级建筑中发现。大夔纹瓦当并不是圆形,说明它并不是用于屋檐的前端,一个屋顶上有可能夔纹瓦当只出6枚。目前发掘出的夔纹瓦当主要是一些... 1
-
01-14 16:30...考古发掘为秦汉时期高等级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材料。大台建筑基址规模宏大考古队员介绍,琅琊台考古发掘的重点区域是“大台”。大台位于琅琊台遗址中心和制高点位置。经详细勘探,山顶夯土分布区域平面大致呈“T”字形,“T”字一横长近300米、宽约100米,西宽东窄且东端地势更低。经考古发掘证实“大台”主体是一座“秦修汉葺”的高台... 3
-
01-05 02:10...在墩台基槽南侧与东南侧发现补筑夯土,均围绕在版筑痕周围,质量不如墩台夯土。版筑痕的存在可知在夯筑时其南侧应该是开阔的,为使墩台坚固,在基槽外又补筑夯土,不仅可填平废弃水渠,同时起到加固基槽的作用。在门址东、西侧各发掘了一段郭城南墙,仅存基槽夯土。经解剖可知基槽由南北两块夯土分筑而成。在城墙夯土北侧均发现路土,路面有多条... 2
-
12-27 02:10...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后来,公元前218年和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又两次驻跸琅琊台。《水经注》记载此台:“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广五里。”据了解,琅琊台遗址自1973年以来经多次调查、勘探及配合或抢救性清理工作,发现一批重要遗迹。6年持续系统发掘确认“大台”为秦始皇所筑之琅琊台2019... 12
-
10-17 09:10...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全长10.5公里,被誉为长城的精华地段。沿线共有关隘5处、敌楼67座、烽火台3座,其中,文字砖墙、麒麟影壁墙、将军楼综合防御体系被誉为金山岭长城的三绝,凸显了金山岭长城的特色。金山岭长城因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目前,金山岭长城已经完成了三次大规模整体修缮,始终坚持原形制、原工艺、原材料,最大程度还原长... 8
-
10-16 11:00...南部的1号高台是整个战国都城中规模最大的夯土台基,无疑属主体建筑,可谓邯郸城的“金銮殿”。东城内西部的7、6号夯土高台与8、7号地下夯土基址亦连成一线,构成一条纵向中轴线。作者:徐团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东周都城布局规划研究”负责人、曲阜师范大学儒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王城西城与东城内的这两条南北向中轴线... 3
-
-
10-15 16:10...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刘文艳:首先是第一次摸清了我们的长城家底。通过我们文物部门的传统考古学和现代测绘技术集合,我们彻底搞清了各时代长城的总长度:21196.18千米。各遗存,我们也知道它的位置,它的保护的情况,可以说我们对长城防御体系有了飞跃式的认识。我们对长城认知有了底,这时候我们才能实施... 4
-
10-09 10:00...围绕寨沟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寨沟遗址是一处以寨塬盖大型夯土建筑群为核心,以外围山峁密集分布的大型墓地、小型墓地、铸铜遗址、平民生活区等不同功能遗存为辅助的商代大型聚落遗址,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考古队在11座山峁上发现了功能多样、密集分布的大量遗迹。今年3月,寨沟遗址入选2023年度... 3
-
09-17 19:30...规划有序,将南部区域分为相对完整的5个区块,呈现出与二里头遗址相似的“多网格”布局。大型夯土建筑集中分布区面积约4.8万平方米。1号夯土基址位于一处近长方形黄色夯土台基中部,整体为一处坐北朝南、四周有廊、前有庭院的大型建筑,柱网结构。主体建筑南北进深12米、东西宽31米,面积372平方米;南侧有2处门道,宽1.5米,门... 4
-
12-28 22:40...2021年至202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对古城寨遗址城内区域及城外重点区域进行系统勘探和针对性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古城寨遗址1号夯土台基全景图据悉,新发现的1号夯土台基规模较大,面积在1800平方米左右,平面呈长方形,长约60米,宽约30米。该夯土台基中部高、四周低,表面较为平整,其上发现有数排规律分... 5
-
-
-
本页Url:
-
2025-04-06-21:20 GMT . 添加到桌面浏览更方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