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2-15 02:30 .. 第三篇胡愈之《关于大众语文》(6月23日)进一步在内容层面予以充实:大众语应该“代表大众意识”。
至此,大众语成功引起公众关注,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
于是在1934年的盛夏溽暑中,各界读者围绕着大众语和文言、白话的关系,如何建设大众语及大众语文学等问题展开讨论。
随着讨论的深入,“普通话”之名也被多次点出,对大众语中“大众”的理解也逐渐接近其中的“普通”。
可以说,大众语为解放后普通话标准的制定奠下了学理的基础。
几乎同时登场的还有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汉字难学、难写是当时的共识,为快速扫除文盲、普及文化,瞿秋白、吴玉章等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创制了拉丁化新文字,并在旅俄工人中小范围推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大众语运动促进了拉丁化新文字在国内的研究和推行。
《中华日报·动向》先后发表张庚《大众语的记录问题》(6月24日)、叶籁士《大众语·土语·拉丁化》(7月10日)等文介绍拉丁化 .. UfqiNews ↓
2
本页Url
🤖 智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