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4-16 00:50 .. 如同利刃般伤害着一个又一个无辜者,无形却可怕。
更甚者,针对他人身体缺陷进行的人身攻击,更是恶毒且无耻,残障人士本来就承受着被过度关注、被议论的巨大心理压力。
前段时间,26岁的牛钰,这个在汶川地震中不幸失去右腿的女孩遭遇了网暴。
那些明晃晃的人身攻击,令人震惊。
分析这些网络上的恶意言论,会发现它们大多没有明确的目的,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
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叫做敌意性攻击,也叫仇视性攻击。
有时是出于嫉妒,有时是发泄愤怒,有时甚至与攻击对象无关,仅仅是因为心情不好而迁怒他人……这种发泄因为几乎不需要付出什么成本,拿着这把利刃的“按键”伤人者,便越来越肆无忌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上的敌意性攻击越来越常见,戾气汇聚成的网暴旋风,不断在搜寻下一个受害者。
人人都有负面情绪,如果是通过网暴的形式,那么今天的“按键”伤人者,明天也可能被他人所攻击。
最好的办法,就是大 .. UfqiNews ↓
15
...风波过后,许贝尔依然勇敢地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对一些涉华问题的观点,结果又被“盯上了”.
今年3月,许贝尔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我计划2024年去新疆,去研究维吾尔族为新疆经济增长做出的实际贡献,了解他们的人口增长情况.”
莫琳·许贝尔社交媒体个人账号的截屏.
但就是这样一则贴文,让她再次在社交媒体上受到攻击.
自称是媒体编辑的伊德里斯·艾哈迈德留言称她是“廉价的宣传者”“不知羞耻”.
澳大利亚新闻网称,许贝尔因为经常发表支持中国、谴责美国的内容,她的社交媒体账号被指控为“精心设计的虚假账号”,“被视为中国复杂的扩大网络影响力行动的一部分”.
莫琳·许贝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归清摄)“我不在乎西方媒体说什么,那也影响不了我.”
许贝尔对记者说,“幸好我不从政,也不为政府工作,否则我可能会有麻烦.
我也从来没打算进入这些领域,所以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讲真话.”
许贝尔的经历因.. 06-07 04:40 ↓ 22
...就有网友开始攻击当事人的外貌、“人肉”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甚至给当事人“编故事”,本该治愈人心的儿歌变成了嘈杂的舆论场;我们争相“进淄赶烤”的同时,关于淄博亦真亦假的“翻车”消息也不曾“断更”,“新晋顶流”淄博也难免战战兢兢,生怕哪里想不到、做不好,从流量高峰狠狠跌落.
有人说,互联网正在经历“泛饭圈化”的反噬,无论是“一夜爆红”还是“持续长红”,“造神”有多热切,“毁神”就有多汹涌,背后的网暴、网络戾气等“怪象”“乱象”值得警惕,亟待整治.
网络无垠而文明有界,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矮化道德标准的地方,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不能失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对事实真相的敬畏心也不能恣意“跑偏”.
一方面,“网络ID”不是胡言乱语、编造谣言、乱带节奏的“保护色”,键盘下的“按键伤人”也需要负实实在在的法律责任.
从最高检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网络法治工作的意见》,到.. 05-13 12:50 ↓ 20 ..UfqiNews
本页Url
🤖 智能推荐